祝秀川
我們習慣于將我們的學生比喻成雛鷹,希望他們將來能展翅高飛,搏擊長空,而要搏擊長空,就要有矯健的翅膀,豐盈的羽翼和堅定的信心與巨大的勇氣,作為他們成長的搖籃——學校,我們就要不斷創造條件使他們具備這種展翅高飛的能力。那么,作為一名大隊輔導員,能為學生做些什么呢?我們少先隊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自主管理,讓學生擁有矯健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這一理論告訴我們:自我教育是實現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而自主管理又是自我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完善少先隊組織,實現學生的自主管理
每學年開始我們完善少先隊組織,成立完善的少先隊大隊委、中隊委,并建立大隊部領導下的“紅領巾監督崗”,進行學生的自主管理。
1.公開招聘
每年9月份一開學,大隊部利用國旗下講話、紅領巾廣播站、宣傳欄宣傳——學生會開始招聘了!制訂學生會各部的權利義務、職責范圍,供大家學習。然后,下發報名表到四至六年級各中隊,有意參選者積極報名。
2.競選演講
學校組織參選者和更換部委的同學進行競爭演講。第一輪選拔后,確定各部臨時名單。輔導員與原學生會成員通過有效渠道,重點進行細致的“明察暗訪”,了解申報同學的知、行、品、思、情,再聽取班主任及任課教師的意見,最后大隊部公布錄用名單,試用期一個月。試用期間,各部成員認真學習本部的權限范圍、服務內容,并在各自崗位工作的同時,接受少先隊員的監督。一個月之后,結合各自的工作情況以及老師和同學們的意見,確定是否成為正式成員。
3.經常培訓
為使學生會工作有章有序,形成常規,提高他們的組織活動水平,學生會一建立,就將每位成員的權利和義務講清楚,另外充分學習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尤其是《小學一日常規歌》。每月召開例會表揚表現優秀的干部并反饋一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4.民主監督
首先我們設立了監督部,重點監督學生會成員的表現,另外積極進行互相監督,把學生會成員的表現及時記錄下來,在例會上將發現的問題展開討論,并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他們明晰利弊。這個監督機制下,大隊干部一言一行都能嚴格要求自己,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
5.有效評價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會成員的積極性,形成競爭意識,我們定期有學生會優秀成員的評比。
二、少先隊活動,讓每個孩子具有豐盈的羽翼
少先隊活動就是讓學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讓他們在活動中羽翼更加豐滿。
我們的少先隊活動開發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課程。赤是行為習慣的培養,為德育活動,貫穿一至六年級,橙色是體驗教育,黃色是品格教育,綠色是生命健康,青色是傳統教育,藍色是信念教育,紫色是感恩教育。再結合傳統節日,學校開展各項活動。
紅色,被用來傳達有活力、積極、熱誠、溫暖、前進等含義。小學階段孩子們最重要的就是養成好習慣。因此我們用“紅色”呈現學校的養成教育活動。我們學校開發了《好習慣我能行》行為習慣養成手冊,另外每月評行為規范示范班,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橙色,是一種活潑開朗的顏色,是一種豐富、快樂和幸福的顏色。因此,我們用“橙色”來呈現我校的收獲滿滿的體驗教育活動——參觀辛棄疾故居、省科技館、世珍花卉、敬老院,清明節掃墓等。
黃色,人們總把它描述為金色的秋天,是因為葉子是黃色的,小麥是黃色的,收獲的是黃色的。因此我們用“黃色”呈現學校的品格教育活動。
綠色象征著勃勃的生機。因此,以“綠色”為本校的環境教育活動,我校被評為“綠色學校”“環境教育示范基地”。
藍色是一個寬廣的顏色,天空和大海,遼闊的風景是藍色的,所有的未知也有一層神秘的藍色。因此,用“藍色”呈現學校的理想信念教育。
紫色,高貴神秘的顏色,就像那濃濃的感恩讓人不忍忘記。因此我們用“紫色”代表我校的感恩教育。每年六年級的主題就是感恩,畢業前夕舉行畢業演講,書寫對同伴的感恩、對老師的感恩、對母校的感恩。
三、評價,讓學生擁有堅定的信心和勇氣
我們學校建立了“星級評價”和“新三好”評價兩種評價方式。
“星級評定”從品德、心理、健康、學習能力、溝通與合作、體育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進行評價,確立“文明之星”“勤學之星”“環保之星”“才藝之星”“體育之星”“科技之星”。每一方面我們又根據不同年級段學生的特點確定了不同的標準,形成了多元評價方案。
我們每學年結束都以班為單位推薦“新三好”標兵人選,自己撰稿演講、自己評比打分,評委依據演講者的內容、風格以及平時表現做出評價,每年每個級部確定10名標兵人選,公示一周,歡迎學生、教師、家長提出異議,標兵人選一旦確定,在新學期開學第一天隆重的升旗儀式完畢,校長要親自為他們頒獎。
年輕的開拓者工作是復雜的,并不斷更新。今后,我們將不斷更新觀念,引導青年開拓者的工作,讓青年先驅們在學校的課程改革中拓展活動空間,創新工作方式和內容,讓我們學校的“青年開拓者”工作更上一層樓。讓每一只雛鷹都在這里展翅高飛。
參考文獻:
周雪梅.如何引導小學生自主管理班級[J].才智,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