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萍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不再是教材忠實的闡述者和傳授者,而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而成為學習的主人。理念是主導,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便是課堂的理念,詩人陸游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告訴我們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自己親身實踐,因此科學教師如何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親自動手實踐的機會成為教學的突破口。結合《大氣的壓強》的教學設計,作以下內容的闡述。
關鍵詞:大氣的壓強;實驗;懸念;情境
一、不拘一格,學生自主設計實驗
大氣壓強存在的證據很多,教師課前充分準備實驗器材,不事先設計實驗方案,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然后學生進行展示,這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師幻燈片上展示:尋找證據:器材:撲克牌紙片、廣口瓶、膠頭滴管、果凍殼、吸盤、瓷磚、燒杯、水。
師:小組活動,通過所給的實驗器材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尋找大氣壓存在的證據。若在這當中能尋找到大氣向各個方向產生壓強的證據就更不錯了!
學生紛紛動手,尋找他們認為簡單可行的實驗。在做覆杯實驗時,有的學生往杯中裝入水,然后倒過來,紙片蓋上去后,發現紙片要掉下來。經過討論、再試,發現要裝滿水實驗才能成功。教師不需言語,可輕輕地把杯子傾斜,學生發現紙片還是沒有掉下來,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同時自然會把杯子朝各個方向試驗結果。而果凍殼這熟悉的物體在課堂上出現倒更是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有想把它吸在手上的,也有想辦法把它吸在自己或是同學臉上的。最后請學生上臺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演示并說明其中的道理。
對于學生來說,由他們親自動手實驗得來的知識比老師演示得出結論顯然更有積極性,更能激發他們探索的興趣。他們很快用多個實驗尋找到大氣壓存在的證據,并嘗試解釋其中的道理。同時教師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使他們初步學會能夠用大氣壓的知識來解釋一些現象。此外,本實驗所用的器材中有果凍殼、吸盤、瓷磚、撲克牌紙片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更是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也能進一步滲透在家庭中,也能嘗試一些小實驗的思想,此時不需教師過多的教育,學生自然是深有體會。
二、設計懸念,突破難點
在科學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基于原有的生活經驗,對一些現象的本質較難理解。教師不能簡單粗暴地強加于學生,應該一步步地引導讓學生漸漸走出認知的誤區。在大氣的壓強一節中,對于吸飲料時,飲料是不是被我們用力吸上來的問題設計了以下探究過程。
師:吸飲料時,飲料是怎么進入口中的?
師:兩個清潔過的玻璃瓶內裝滿橙汁。我們來進行一個吸飲料比賽,最先把飲料喝到紅色標記線的為勝者。誰愿意上來參加這次比賽呢?
學生紛紛舉手并喊著:我來,我來!
教師選擇一大個子男同學和一小個子女同學。同學們都笑出了聲,認為比賽肯定大個子男同學勝利。
生比賽:吸飲料。
在這比賽過程中,女同學輕而易舉地獲得了比賽的勝利,沒有把飲料吸上來的男同學臉都漲紅了卻始終沒有喝到一點飲料,他那不知其中奧妙的表情讓同學們忍俊不禁。出乎預料的結果更是激發了大家想探個究竟的求知欲望。
師:對此你們有什么猜想?
學生均感到困惑。
師:現在到了揭開謎底的時候了。請兩位同學仔細觀察比較兩個瓶子有什么不同?其余的同學看大屏幕。
PPT:兩瓶塞的對比圖片。
生:原來要瓶塞有孔的飲料才能被吸上來。
學生恍然大悟,原來瓶塞上沒有小孔的其中的飲料是吸不上來的。從而引發他們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要有小孔,小孔的作用是什么?
生:飲料是在大氣壓的作用下被壓上來的,吸僅僅是吸走管內的空氣,使管外的大氣壓大于管內的氣壓。
飲料是被我們用嘴吸上來的,這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根深蒂固的一個認知誤區,讓學生一步步心服口服地走出誤區是本設計的重要意圖。通過兩個看上去一模一樣的有過小動作的瓶子進行的吸飲料比賽,意想不到的結果的說服力對于學生來說是難忘的,又能激起其與以往認知的沖突。這樣的教學效果必定比強硬地讓學生接受“飲料不是被嘴吸上來,而是在大氣壓的作用下上來的”更有科學價值,更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模擬情境,拓展提升
科學中的一些探究在課堂中并不能真實地再現,此時可以通過模擬情境的方式,讓學生切身感受體會,激活科學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探究者,有效的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學習科學的欲望,毫無疑問演示實驗是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可讓學生親眼看到實驗現象,通過實驗直接引入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努力解決問題,尋求現象的本質。在這一節課中對于如果人體外大氣壓減少,身體會有什么反應,設計了如下課堂情境。
師:模擬減壓環境人體的變化實驗。在一燒瓶內利用一導管固定一氣球,通過另一導管往瓶外抽氣,抽氣過程中氣球不斷變大。
問:人體外大氣壓減少,身體會有什么反應?
生:人體的體積會變大。
問:人類到了太空中會如何呢?我們怎么預防這一事情的發生?
學生提到了宇航服的抗壓作用。
模擬實驗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人體外氣壓過小對人體的影響。通過如果大氣壓減少人會有高原反應引入太空中會人體膨脹、腸臟溢出、血管爆裂。大氣壓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在本節內容中教師從日常生活中吸飲料的問題到茶壺蓋上小孔的作用,從大氣壓對人類的影響到宇航服等,引導學生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把生活體驗與科學知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時體會到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科學課程標準強調“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保持對自然現象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不僅重視科學的熏陶感染作用,還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在科學教學中應通過一個個科學探究的設計,讓學生動腦、動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己得出科學規律。
參考文獻:
許峰.更新教育理念 激活學生探究思維[J].中學物理,2008(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