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專志
摘 要:在我國籃球教學與訓練中,長期以來缺乏對對抗技術及其規律的深入研究,并且沒有形成完整的綜合性概括、歸納與創新;對引導、指導、改變我國籃球運動的現狀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原動力。
關鍵詞:籃球;對抗技術;對抗規律;理論支持
“對抗”,對立起來相持不下之意。籃球比賽實際上是比賽雙方在同一條件下進行技術、戰術、思想作風、身體素質以及心理和智力因素的對抗。
一、籃球攻防對抗的分類及不同位置球員的對抗規律的研究
1.攻防對抗的分類
依據身體接觸的類型可將籃球攻防對抗分為地面對抗、起跳對抗和空中對抗,而每一類對抗其表現形式和主要特征各有各的不同。
2.不同位置球員的對抗規律
就中鋒而言,首先應有很強的得分能力,能準確地投籃、積極拼搶籃板球和較強的防守能力,此外還應具有良好的助攻能力。
就前鋒而言,首先應技術全面,是主要的得分隊員,而且能配合全隊協防并能積極拼搶籃板球。
就后衛而言,必須具備很強的控球、支配球能力,能夠掌握全隊的進攻節奏,組織隊員進行有效配合。
二、影響籃球攻防對抗技術發展的幾個因素分析
1.籃球比賽規則的不斷修改和完善對籃球攻防技術的影響
籃球競賽規則的修改和變化,不僅使規則本身更趨完善、合理、系統、確切,而且更為籃球技術、戰術的發展,包括數量上的增多和難度上的深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推動著籃球運動的發展和提高。
2.籃球運動員身高和身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對籃球攻防技術的影響
比賽的速度、速率、節奏的快慢,對抗的激烈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比賽雙方隊員身體素質的高低。為此,發展身高,提高身體素質,尤其是發展彈跳,并在此基礎上發展空中技巧,使身高與素質呈同步發展的態勢。在防守上,防守隊員已逐步由被動的跟隨式防守發展為主動的攻擊性防守。
3.心理因素對籃球攻防技術的影響
(1)意識
籃球是一項制約與反制約的集體對抗活動,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在完成每一個技術動作或戰術行動時,除了要有強有力的攻擊性外,還要求能善于審時度勢、行動合拍,與同伴有默契,這就要求運動員具有較好的籃球意識。
(2)智能
智能即智力與能力的結合。在攻防對抗技術上智力表現為敏捷靈活的思維、快速準確的判斷以及在復雜多變的競技場上能審時度勢方面,同時也能將計謀體現在快速、靈活多變的技術轉化、協調默契的戰術配合中;能力包括組織能力、計劃能力、實際操作能力、適應能力、創造能力等。
4.時空因素對籃球攻防技術的影響
(1)高度是籃球比賽中實力的體現
從最近幾年CBA的比賽來看,運動員身體高度對比賽勝負的影響越來越大,尤其隊中第一中鋒身高在2.10m左右,更是各隊追求的首要目標。從姚明到NBA的高大中鋒,其突出的身高和過硬技術不僅使他成為本隊的核心,同時也是當今籃壇的佼佼者。運動員身體高度的普遍增長,使比賽時對空間的爭奪更為激烈,攻方大力扣籃、守方高空封蓋等體現高空實力的動作屢屢出現。
(2)快速是籃球中爭取主動的利器
快速在籃球比賽時表現出進攻中的一傳快、接應快、由后場向前場推進快以及投籃快;在防守中體現出由攻轉守快、搶斷快、堵截快以及封蓋投籃快。
(3)既高又快是獲得對抗優勢的保證
三、提高對抗技術的方法和手段
1.確立完整的訓練指導思想
不同國家、不同球隊受不同體育文化的影響,其籃球理念有較大差異,在訓練指導思想方面各有各的不同。但根據對抗技術運用的特點,在訓練中要堅持的重要原則應是相同的,那就是從難、從嚴、從實戰需要出發。
(1)從難對抗
訓練中的從難對抗,首先應提出適合比賽要求甚至超過比賽要求的運動負荷量,包括身體訓練的體力要求、訓練強度與次數要超過比賽量、身體機能的負擔要超過比賽要求。其次,應強化對抗性訓練。
(2)從嚴要求
首先,應貫徹“嚴格訓練、嚴格要求”的方針,嚴格執行訓練計劃,建立嚴明的訓練紀律。
(3)從實戰需要出發
從籃球運動的根本規律來看,從實戰需要出發,只有在訓練中設計的條件、難度、嚴度與比賽情況接近或超過比賽的難度和嚴度,比賽中才能處理和運用自如,收到良好的效果。
2.選擇適宜的練習方法和手段
練習方法和手段的選擇和運用,是對抗技術訓練的重要環節。確認好的練習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具備對抗性,如果沒有對抗性或不能使隊員在比賽中運用,那么看上去無論是多好的練習也無用,應立即放棄。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籃球攻防對抗規律,體現在無論球隊整體或運動員個體,其根本目的都是采用合乎規則要求,施展近身直接攻守對抗的手段(身體與技術、戰術)在地面與高空制約對方。
2.建議
籃板球是增強對抗性的重要指標,訓練中應增加搶籃板球和力量訓練的時間;借鑒國外強隊,尤其是NBA實用的方法和手段;將籃板球列為每個隊員訓練和比賽的主要指標;采用多種手段提高隊員拼搶欲望,培養個人和集體配合搶籃板球的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民治.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于振峰,柳永青.籃球對抗技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