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瑩瑩
摘 要:高校制度文化建設是高校和諧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由于理工科高校一般更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相對欠缺感性層面的人文素養,因此制度文化建設基礎相對薄弱。基于理工科高校的特點,本文將分析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設的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以期為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設的完善提供可參考的建議。
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是理工科高校法治文化的重要分支,主要包括與理工科高校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法律設施等。[1]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一旦形成,便說明制度已經得到普遍的實踐和實現,成為理工科高校師生生活的一種習慣的并愿意遵守和推崇的行動準則和內心的一種信念。理工科高校要建設法治高校,首要前提就是要完善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發揮制度指導、約束、規范、激勵和促進的作用,讓制度成為師生們心里潛在的意識和自覺的行為準則。
一、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設困境分析
(一) 理工科高校校規體系不完善。
理工科高校制定校規主要的權力來源是法律法規。目前與高校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國家教育考試違規處理辦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這些法律法規雖然明確規定了學生的權利義務、學籍管理、獎勵處分等,但是對高校教育管理活動的性質,高校各部門的責任,學生權利救濟的具體途徑,高校侵權案件的責任分擔認定等問題都沒有詳細規定。立法的空白和高校實際情況的不同催生了大量內容不一、標準不同的校規校紀。這種情況在理工科高校尤為明顯。以高校章程為例,《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第3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章程為依據,制定內部管理制度及規范性文件、實施辦學和管理活動、開展社會合作。這說明,高校章程是高校內部規章制度制定的依據。然而,筆者對廣東省多所理工科高校的章程進行研讀,發現章程里都沒有關于高校規章制度制定修改的權力來源、基本原則、正當程序和監督機制的詳細說明。由此,便會衍生諸多問題:一是規章制度設立的隨意性,二是辦事程序的混亂性,三是部門責任的模糊性,四是缺少權利可訴性。這些問題折射出理工科高校規章制度建設的缺陷。
(二) 理工科高校法律規章制度的執行不到位。
隨著依法治校理念的推進,理工科高校管理工作法治化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但有些規定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執行。理工科高校的管理者絕大多數不是法學專業出身,甚至有很大一部分是本科畢業后直接留校工作,帶有傳統理工科高校管理理念的烙印和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相對于綜合性大學和文科類大學,理工科高校管理者普遍缺少必要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容易把法律道德化、倫理化,同時也缺乏主動去學習法律和人文知識的意愿。受這些歷史與傳統法律文化的影響,理工科高校管理者在執行規章制度的時候,往往會因學校發展導向、地方風俗人情或個人道德標準的不同而有所偏頗,導致某些法律規章制度執行不到位,甚至形同虛設,這極大程度降低了高校法律規章制度的權威性。當這種現象司空見慣,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對學校的規章制度的認同感就會不斷降低。
(三) 理工科高校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權力制約是法治的一項重要內涵,是實現法治建設的重要手段。理工科高校要實現依法治校,必然要對高校的公權力進行限制,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目前,相對比下,理工科高校對外部監督機制的建設熱情并不高,對公權力的監督主要還是通過內部監督制約機構,但內部監督制約容易陷入自己人袒護自己人或者不敢得罪人的困境。而師生作為外部監督機制的主要行使者,也極少關注或主動行使監督的權利,一是因為監督渠道不通暢不透明;二是因為他們不信任學校規章制度,覺得難以通過學校規章制度進行權利救濟;三是因為他們擔心被監督者的報復或者旁人的不認同會阻礙自己的發展。因此,他們怠于行使這項權利,寧愿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由于缺少有效的監督,理工科高校公權力得不到有效的規制,導致法的公信力降低,影響法治文化建設的進程。
二、 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的對策研究
(一) 建立科學的理工科高校制度。
科學的制度能夠保證校園各項工作的有序有效的開展,規范和約束校園師生的行為,為學校的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相對比其他高校,理工科高校在制度建設方面更顯薄弱。要完善已有的制度,首先就需要理工科高校行政領導的高度重視,推進這項工作的最終落實。其次,在制定和執行制度的過程中,應當體現權利與義務一致、獎勵與懲罰結合的原則,充分聽取校園不同主體的聲音,正確處理校園個體與學校之間的關系,落實工作責任制,使得學校各部門職責相應,工作效率能夠提升;使得師生的權利可訴性得以保證,能夠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使得各類不良行為能得到震懾和約束,從而確保校園的良好秩序。
(二) 增強師生對學校制度的認同感。
所謂的制度認同,是人們基于對制度價值的認可,從而從內心產生的一種對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有效地把制度內化為個人自覺的價值尺度和行為準則。[2]“一種制度之所以得以延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種制度及其統治下的人們對于該制度的一定程度的認可和接
受”。[3]理工科高校的制度要發揮持久有效的作用,就必須要得到師生們的認同。制度只有得到認同,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那么,什么樣的制度才能取得師生們的認同呢?羅爾斯曾經強調過,正義是制度的首要價值。理工科高校制度要取得認同的首要條件是這個制度必須是公正的,能體現正義的。如果學校的制度體現不了公正的價值屬性,不能保護師生個人合理范圍的利益,那么師生就不會有情感上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因此,學校制度本身必須要是公正的。其次,學校制度必須是要有效用的。制度本身就是行為規則、程序和標準,旨在約束追求主體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個人行為。[4]如果制度不能發生應有的作用,讓學校的發展更加持續穩定,讓師生的工作生活更有效率,讓師生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證,那么身處于這樣效用不大的制度之下的師生也不可能從內心去認可這個制度。只有制度確實是有效用的,才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遵循,進而去維護。
(三)提高理工科師生的法治素養。
理工科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設需要文化的情感基礎和精神動力,而這種情感基礎和精神動力的來源便是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們對法律所蘊含的自由、秩序、公平、正義等精神價值從內心深處的認同、信服、尊重和崇敬,從而形成對法律的信賴感和皈依感并希望通過法律來治理社會的各項事務,有效保障人們合法的權利和社會的和諧。理工科師生一般都期待能通過法治使高校變得更民主、更公正、更和諧,但他們并沒有真正去信仰法治。理工科高校要提高師生的法治素養,首先就要制約和監督公權力,防止腐敗和不作為,提高制度的權威性,讓師生相信制度是公平的,能夠捍衛人的權利的。其次,理工科高校通過法治教育的強調和引導,讓師生感受到制度的強制力和權威性,把制度所蘊含的民主、秩序、公正等理念傳遞給師生,使他們由被動遵守轉變為主動遵守,并愿意在制度的保障下實現夢想和價值追求。
[參考文獻]
[1]張蕊. 關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人民論壇, 2012(374):122.
[2]秦國民. 政治穩定視角下制度認同的建構[J].河南社會科學,2010,18(1):112-114.
[3]孔德永.農民政治認同的邏輯[J].齊魯學刊,2006,(5):28-30.
[4]道格拉斯·諾斯.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廣東工業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