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摘 要:近十年,全球的恐怖事件不斷出現,引起世界的恐慌,部分事件嚴重妨礙了我國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加強反恐措施迫在眉睫。本文從我國境內的恐怖暴力事件入手,分析了恐怖事件對人民的主要傷害,并總結反恐行為既要維護國家社會的安全,也要維護公民的權利,還將反恐行為中的權利保護涉及對象分為三類:受害人、普通公民和犯罪分子,并針對性地分析探討了具體保護方式。
關鍵詞:暴力恐怖事件;反恐行動;三類人群;權利保護
從2009年新疆“7·5”事件到2014年昆明“3·1”事件,多次國內恐怖襲擊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極其惡劣地侵凌損害人民的生命權和健康權以及財產權,也嚴重妨礙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造成的危害性和社會影響遠超普通刑事犯罪。反恐的目標是盡可能地保障人的權利,打擊東突恐怖勢力的目標在于盡可能地保障中國公民的權利。
一、 基本人權與境內惡性事件
我國認為,首要的基本人權是生存權和發展權,這也是享有其他人權的根基;沒有生存權和發展權,其余的一切人權均無從談起。\+①生存權,是指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和歷史條件下,人們應當享有的維持正常生活所必須的基本條件的權利。《世界人權宣言》第25條第1款規定:“人人有權享有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要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發展權,是個人、民族和國家積極、自由和有意義地參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并公平享有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的權利。《發展權利宣言》第1條第1項規定:"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于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并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充分獲得實現。”
據新華網統計,在2013-2014年里,中國境內共發生了12起暴力恐怖事件,新疆地區10起,昆明市1起以及北京市1起,其中傷亡最嚴重、影響最惡劣的當屬昆明“3·01”事件。該暴力恐怖事件造成警民傷亡情況為29人遇難143人受傷\+②,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遭到了嚴重的踐踏 。“生存權最根本的是人的生命,生計和繼續存在的權利得到保障”\+③,暴徒在昆明火車站的襲擊目標是不特定的平民,他們從昆明站售票廳一路持刀見人狂砍,非法剝奪他人的生命,損害了他人的健康。
“人權保護是衡量反恐措施的標尺”\+④,打擊恐怖勢力和人權保護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概念不同,但是是存在聯系的。“東突”恐怖主義犯罪的暴力性規模性的特質,讓一次暴力襲擊事件所帶來的后果遠超社會的承受力。恐怖暴力事件肆意地踐踏人權,嚴重危害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所以打擊恐怖主義勢力是進行人權保護的必要手段。然而要根治恐怖問題,尊重人權是前提,要不斷加強和保障人權,恐怖主義的根基才能被鏟除。另外,無論如何去打擊“東突”勢力都必須在法律的框架中,遵守法治是不可違背的原則,更不能因不當的反恐措施對人權進行二次傷害。因此,在“東突”反恐過程中,要注重公民最基本的人權,要遵守法治原則,要注重人權保護的每個細節和方面,要兼顧不同人群的權利都能被保障。
二、 反恐中的三類人群的權利保護
(一) 受害者人權的保護
作為被直接侵犯了人權的弱勢群體,受害者的人權是最應當得到保護的,在恐怖主義犯罪實施的過程中,直接受害者往往成為了犧牲品。另外,當處境困難時,間接受害者更容易被恐怖分子蠱惑然后加以利用。因而,直接受害者和兼職受害者的人權都亟待被保護。
不當的反恐措施會讓受害者身心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心理健康,其受傷害程度不亞于恐怖襲擊帶來的危害,在這里必須提及的是難民人權保障問題,難民不僅有直接受害者,還有受到恐怖事件波及的間接受害者。俄羅斯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發動空襲,多次的轟炸讓境內的ISIS組織多處窩點被摧毀,但也造成了不少的平民傷亡。如在2015年12月13日,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軍在靠近敘利亞大馬士革的杜馬地區(為敘利亞反對派實際控制區)進行戰略轟炸,導致31名平民遇難。
平民在反恐行動中最無辜的群體,無端的被牽連進對恐怖分子的襲擊中,成受傷甚至死亡的直接受害者,他們的家庭也會因此而破碎,更多的間接受害者出現。在恐怖氣氛蔓延的大環境下,那些痛失親人的間接受害者很容易對襲擊發起方產生仇視的心理,從而就成為恐怖組織樂意吸收培養的新對象。越多沒有限制的空隙出現,就會有越多帶有仇視心理的受害者,惡性循環就此出現。
因此,在“東突”反恐中,要做到尊重和保障受害者人權一方面要制定將牽涉平民的人數降到最低甚至為零的反恐實戰計劃,另一方面就是要及時提供針對直接受害者和間接受害者的身體和心理治療的服務,避免因媒體的過度曝光而造成受害者及其家屬的二次受傷,國內主流媒體要把握好社會輿論的發展方向,做好對“東突”恐怖主義犯罪的預防工作。
(二) 普通公民的人權保護
相較于少數的受害者,普通公民才是占社會絕大多數的人群,但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一定的社會恐慌難以避免,勢必對普通公民的人身權利造成侵害。在打擊恐怖主義犯罪的過程中,對普通公民的權利侵害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生命健康權、自由權和隱私權等\+⑤。
侵害普通公民的生命健康權,類似上文提到的反恐空襲造成的無辜百姓的傷亡,反恐打擊的目的是破壞恐怖組織窩點,但是在行動中,對平民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侵害普通公民的自由權,例如在昆明“3·01”事件后,有人在網站上發出的相關文章遭到了該網站的刪除,某些網頁的內容也不予顯示;侵害普通公民的隱私權,美國安全部門的“全民線人計劃”的關鍵是讓居民互相監視,向聯邦政府舉報可疑行為。這一計劃全面實施后,在每3個美國人中,便有1個將成為聯邦政府的線人\+⑥。這表示一旦安全部門有需要,普通公民的生活就會受其線人的監聽。線人的過量存在必將侵害人權。
借鑒之前的例子,在“東突”反恐中,政府可以采取兼顧保護公民自由及隱私和有效監控恐怖行為的機制,例如,天眼工程和社區管理網格化。另外,由于國際社會對于國內人權事業過多關注,因此政府在行為中可以聯系“國際人權憲章”的三大公約的原則:平等保護原則、全面保護原則、弱勢群體特殊保護原則等,充分維護好普通公民的人身權,是為了更好地充分發揮相關法律的作用,也為是了健全我國法律制度,填補反恐相關的法律法規的漏洞,從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 犯罪分子的人權保護
恐怖分子通常利用殘暴的手段來實施恐怖主義犯罪,過于殘忍的手段讓人們對于犯罪分子應享有的合法權利產生質疑,甚至認為他們不具有享有合法權利的條件。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社會對恐怖主義犯罪的態度和恐怖分子模糊的界定讓反恐立法無視犯罪分子的一些合法權利,如正當程序權和免受酷刑的權利等,無論犯下的罪行多么惡劣,都應遵從司法原則,做到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即犯罪行為者和普通公民都有享有基本人權的保障。
在2012年,“尊重和保障人權”被正式寫入我國的刑事訟訴法的總則,這是繼“尊重和保障人權”入憲后,我國刑事司法遵循憲法,保障人權的一次實質性飛躍。在案件調查中,證據的收集強調證據屬實,收集程序要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才可以作為定案根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逼、引誘等非法方式來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公訴人在提交的取證過程合法的材料中要有相關偵查人員的簽字蓋章。在司法訴訟程序中,審判人員可以調查排除以非法形式收集的證據,同時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對以非法方式收集的證據依法予以排除;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要自行回避,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權要求他們回避。這些是從制度程序的角度上來保護犯罪人的權利,確保定罪明晰,量刑公正,遵循罪刑法定的原則。即使在明知該行為人有罪的情況下,也要根據法定程序調查審判,區分此罪與彼罪。如果是共同犯罪,根據具體的實施行為,要區分好主犯和從犯。
在被管制、拘役和服刑期間,囚犯也是人權保護的對象,因為他們首先是一個自然人的存在,其次才是作為犯人的存在,就算有些權利被剝奪,如政治權利,但作為自然最基本的人身權和生存權還是應當被保護的。獄警失職瀆職、虐囚致殘致死的情況是對人權保護的侵害,例如,美國關塔那摩監獄的虐囚事件,被關押在美軍關塔那摩基地的恐怖組織被俘人員,不享受美國憲法對囚犯的規章章程,享受不到與關押在美國本土監獄囚犯所享有的同等待遇\+⑦,同時美國拒絕給予這些囚犯《日內瓦公約》規定的戰俘權利,在監獄中時常發生虐囚事件,這是對他們基本人權的侵害。巴黎暴恐事件發生后,警方全力搜捕嫌疑人,但無論情況多緊急,抓捕審訊過程依舊按照程序按照法律進行。雖然,他們被法律判定為犯罪行為者,但他們本質還是人,還是具有人身權、生存權和發展權。因此在反恐過程中,在強調將犯罪分子繩之以法的同時,還要依照法律保障他們的人權,避免毆打囚犯、刑訊逼供、量刑不合理等不合法行為的出現。
三、 結語
與國際反恐形勢相比,我國的反恐事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恐怖組織及其人員的信息尚未完全掌握,沒有形成網絡狀化的反恐系統。世界上反恐怖職責相對艱巨的國家,都通過立法確立恐怖活動組織及恐怖活動人員名單,《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的出臺標志我國的反恐工作正式上到了法律層面,其中多項條文涉及到反恐和人權保障要如何平衡的問題,非常注意如何防止權力濫用和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作為我國反恐事業的重點,“東突”恐怖主義牽涉多方面問題,如民族問題、主權問題、國際恐怖主義等,為了平息國際輿論和獲得更多的國際組織和力量的支持,我國必須在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框架內,遵循司法原則,兼顧和保障“東突”恐怖主義所涉及的所有人員的基本人權,這樣才能對“東突”問題發出漂亮的有力一擊。
[注釋]
①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N].人民日報,2005-12-10.
②盤點近年來中國境內12起暴力恐怖事件[J].新華網,2015-05-23.
③范明強.社會學視野中的恐怖主義[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78.
④靳陳星.人權保護視角下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3:24
⑤靳陳星.人權保護視角下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3:41-42.
⑥鄧德雄.美國推行“全民線人計劃”[J].黨員文摘,2005(02).
⑦吳雙.論恐怖分子的人權保障[J].法制博覽,2015-02:59.
[參考文獻]
[1] 程智強. “東突”恐怖主義及其對策探究[D].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4.
[2] 鄧德雄. 美國推行“全民線人計劃”[J].黨員文摘,2005(02).
[3] 范明強. 社會學視野中的恐怖主義[M].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4] 富學哲. 從國際法看人權[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
[5] 郭理蓉. 反恐與人權保障[J]. 人民檢察,2006,02(上):11-13.
[6] 靳陳星.人權保護視角下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13:41-42.
[7] 錢雪梅. 反恐怖主義與人權保障的關系:基于國際政治視角的分析[J]. 人權,2015,01.
[8] 譚潔. 人權框架內的反對恐怖主義[J]. 法制與社會,2007,11.
[9] 孫永勝. 國際反恐形勢下的公民個人自由權利保障[D].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
[10] 王強. 恐怖主義與反恐中的人權問題[D]. 北京:外交學院,2005.
[11] 王茜.“東突”問題發展演變與中東恐怖主義相關性透視[J]. 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06).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