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倩
摘要:我國的軍民兩用技術整合,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整合推動了我國高新技術,地區經濟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發展,對我國經濟未來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軍民兩用技術;高新技術;地區經濟;對外經濟技術合作
我國的軍民兩用技術整合,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有相當一部分的軍用科研技術向民用產品轉換,并有在能源、交通、食品、航天、環保、家電、測繪等領域進行廣泛應用,為我國高新技術、地區經濟、對外經濟技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以陜西省為例,陜西作為我國軍工產業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主要的軍用科技如:航天、航空、電子信息、測量儀器等,都在軍民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航天發動機與民用航空的融合,電子測繪儀器研發用于民用水電的測量儀器研發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幾年來,陜西政府為軍民技術整合的直接投資達到了2.2億元左右,足以表明,省政府對軍轉民技術的支持。同時,在軍民融合技術的發展中,我國也給了比較寬松的發展環境和最大限度的優惠政策。在此基礎上,我國軍民科研項目產業化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軍民兩用技術整合對高新技術發展的影響
我國軍工產業有著先天的優勢,軍工產業本身就是匯聚了大量高新技術研發團隊和科研技術設施,不論從人員配置到設備技術,都有較高的科研能力。但是,軍工產業的研發成本較大而且有大量的專利是不能用于軍工的,從而導致資源沒有很好的被利用。軍品轉民品不但能更好地利用原有的研發產品,同時,由于軍工高新技術發展快,水平高,質量優,附加值高等優勢,進一步用于民品不但能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的發展,而且,能夠減少由于軍工研發而導致的資源浪費,可謂一舉兩得。
近20年的發展中,軍品轉民品項目已經達到3萬多項,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了上千億元。這些高新技術產業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它們的不斷發展,帶動了我國民用基礎工業的技術進步。
以重慶為例,在2011年3月18日舉行的第九屆中國重慶高新技術交易會暨第五屆軍民兩用技術博覽會軍民兩用技術項目對接會上,千余項軍民融合技術產品得到了好評,并吸引了大量的民營企業。近百家企業關注軍用機器人的研究,機器人可以運用于災害施救和突發應急事件,并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員傷亡,為企業節約了人力成本和危險事故的發生,得到了廣大企業的好評和關注。企業表示,這類機器人還能應用于采礦、消防、公安、城市急救等領域,同時,還能節約企業的研發成本,對于這類軍品用于民品,大大減低了企業成本,推動了企業高新技術水平發展。
二、軍民兩用技術整合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軍工產業的發展本生就有地域性,軍民兩用技術在當地的發展,必然會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以重慶為例,2002年重慶軍工企業完成工業產值324.7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5%,盈利2.56億元,軍轉民技術成為了重慶高交會的主要特色。
再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發布的《浙江省軍民兩用技術成果介紹(2010年本)》中涉及共731項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其中包括光機電一體化、電子信息與軟件、新材料、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環境保護等十大類。這些軍民兩用技術整合推動了浙江省的地區經濟發展。軍民兩用技術成果促進軍民結合產業的發展,發揮軍民結合產業對浙江省工業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
三、軍民兩用技術整合對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的影響
軍民兩用技術,不但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發展而且也為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帶來的契機。在航天、航空、電子、核能等多領域都有相當多的合作,為國際間的交流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近年來,我國生產的波音和空中客車等零部件轉包出口;中外聯合在中國或國外培訓軍轉民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幫助海外多國發送了20多顆商用衛星等等。通過這些交流合作不但加強了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而且,也提高了我國軍品的研發水平,可謂雙贏。
OECD發展中心在《中國軍轉民的前景、問題、和政策》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對中國25個軍轉民企業考察后,稱贊中國的軍民兩用技術整合十分成功。但,同時指出中國軍民兩用技術的整合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產品結構不合理,國內外知名品牌較少,在國內外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占有一定份額的產品不多,軍轉民多,而民轉軍少等。
參考文獻:
[1]潘孝先.美國發展軍名而用技術的經驗與啟示[J].國外兵器動態,1999(05):20-23.
[2]李淑惠.軍民兩用科研項目產業化問題研究[A].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7(07)
[3]楊新改,夏彬.淺析發達國家促進軍民兩用技術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防技術基礎,2010(04)
[4]葛永志,王俊鵬.我國軍民兩用技術雙向溢出效應評價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02):110-112.
[5]游光榮.加快建設軍民融合的國家創新體系[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11):5-12.
[6]賀新聞,侯光明.基于軍民融合的國防科技創新組織系統的構建[J].中國軟科學,2009 增刊(上):332-335.
[7]張凌,傅毓維.國防科技工業資源優化配置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4(10):88-89.
[8]杜鐘珊.國防科技工業產學研聯盟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03)
[9]唐小我,王立健,陳小筑,劉強.我國國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J].軟科學,1997(03):33-35.
[10]趙富陽.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軍民結合創新體系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03)
[11]喬峰.高新技術擴散與技術創新模式選擇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