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
摘要:京津冀地區是國內經濟貿易區中較具經濟實力的區域,同時也是國家經濟戰略密集區域。從客觀來看,京津冀經濟圈承載著國家經濟改革、城市經濟建設任務,沿海地區開放等多項國家戰略,改革力度空前。然而,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交互,京津冀經濟綜合體系逐步形成,京津冀經濟圈的外貿經濟也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因此深入分析當前京津冀經濟圈對外貿易發展的現狀,梳理區域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潛在問題因素,對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現實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京津冀經濟圈;對外貿易;影響問題
基金項目:本課題為成都理工大學商學院“基于京津冀現狀發展背景下的問題分析及建議”研究成果
對于近年來呈現出強勁勢頭的京津冀經濟圈對外貿易發展而言,對外貿易成為拉動其健康有序發展的高效切入點。基于此,本文選擇以京津冀地區為例,以期通過對京津冀經濟圈的對外貿易發展現況研究基礎上,深入梳理內在發展問題,更好地完成經濟一體化、外向化深入,支持京津冀區域經濟的有效推動。
一、技術性貿易壁壘所致的京津冀地區外貿信譽影響
近年來,京津冀地區出口收到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影響較大,致使貿易摩擦經常性地發生。從京津冀地區出口的歐洲這個最大的市場來看,外貿企業在這一市場獲得良好銷售業績的同時,也遭遇到歐洲各國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管制。在歐洲曾發生專門針對京津冀地區的惡性事件;歐盟實施的“藍燃料禁令”,對京津冀地區材料中的各項化學指標均提升了檢測的標準,這主要是由于區域大量的服裝類產品涌入其國內,對其國內市場同類企業造成較大的沖擊,所以才遭遇到國際性貿易壁壘的限制,而且當前京津冀地區外貿企業難以逾越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門檻,對于京津冀地區外貿信譽造成嚴重負面影響。
現階段京津冀地區出口企業須進行多元化市場營銷,積極拓展產品銷售渠道。京津冀地區出口企業開始由單一業務向綜合經營的多元化方向發展;由單一的經營模式向多元化的經營模式轉變。在做好自營業務的同時,橫向拓展自己的主營業務,與國內一些外貿和大型集團公司進行長期而密切的營銷合作,在銷售手段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從而使產品的銷售渠道更加暢通。多元化戰略使公司在熟悉的行業、領域中擴展,既顧舊又求新,最大限度地減少風險的多樣化,同時要積極開拓國內市場,發掘廣闊的潛在市場需求,在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下,出口企業出口利潤下降明顯,甚至虧損,出口企業應減少出口和國內市場的發展,擴大國內市場份額,以規避人民幣升值的造成的損失。
二、TPP協定所致的京津冀地區外貿出口份額影響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地區的出口貿易企業應積極創新開拓國際出口市場,真正的實現出口市場多元化,鞏固現有的市場條件,不僅如此,還應積極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將產品出口太集中的風險分散開來。同時開拓國際市場。
TPP協定也就是所謂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這一協定起初是由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成員國會議之中的文萊、智利、新加坡以及新西蘭四個國家共同發起的。自2002年,逐步開始形成的一種多邊關系的自由貿易協定,其原名是“亞太自由貿易區”,目的是為了促進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化。它的一項重要特點即:相互取消關稅。由于TPP協定最初參與方的經濟體比較小,所以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關注,到了2008年,美國宣布要加入TPP,其提出要建立一個標準更高、合作更廣泛的地區合作協定,在這之后TPP的熱度逐漸升高。日本、澳大利亞、越南等國在之后的幾年中也陸續加入。發展至2015年10月,美、日、澳等國家已經結束了TPP談判,在談判之后十二國共同達成“TPP貿易協定”。對于這一協定達成之時,海關綜述還專門針對TPP協定將會給京津冀外貿企業造成的影響加以預警提示,但是作用不大。2015年10月,京津冀地區也在這一協定之下,對TPP成員國出口份額比同期減少了3.94%,在此協定下,京津冀地區國際外貿活動開展,也需進一步給予關注重視。
當前中歐AEO信用認證體系包括了五大項,總共32個指標,不限制企業的進出口額,但對于內部管理、貿易的安全方面的要求比較高,嚴重擠壓了京津冀地區外貿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所占的份額。由于目前對外貿易市場的競爭,產品特性趨于一致,作為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通關環節,直接影響了企業庫存的周轉,以及市場的發展。因此,建議京津冀的出口企業,應提高關稅和貿易合規的風險意識。同時,建立海關信用管理體系,融入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奠定京津冀地區出口企業發展的基礎。所以,建議經濟技術的出口企業進一步加強內部海關風險控制制度,以獲得更高層次的認證結果,從而真正享受更方便的出入境監管措施。
此外,北京、天津和河北出口信用在申請成為AEO認證的首要前提,就是要企業做好內部自檢自查工作,如有必要時,可以聘請獨立的第三方咨詢機構,更深入地開展盡職調查工作,以確保內部控制、企業財務狀況、合規標準,以及報關行貿易和安全認證標準等方面,順利實現成為AEO標準認證的企業。同時,對于外貿行業來說,TPP產生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
綜上所述,京津冀地區對外貿易產業在復雜的國際市場環境中仍然步履艱難,本人認為京津冀地區企業在國際市場發展中,應當進一步拓展市場營銷路徑,從而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致力于企業自身技術方面的提升,不斷強化出口產品的質量,全力打造企業品牌,使自身品牌附加值得以增強,同時對軌跡市場環境的變化予以準確把握,進軍新的海外市場,逐步消除TPP協定的影響,以完善域內自管體系,構建科學的國際市場應對策略,從而促進京津冀地區出口貿易穩步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憲鐸,馬月,戴倫.金融危機背景下對外貿易發展的路徑[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增刊:3-12.
[2]陳曉文.國際貿易理論發展思路及新趨向[J].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6):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