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景
摘 要:本文通過背景分析和具體的可行性分析,認為在中職學校有針對性地展開工作室教學模式,可使數字影音后期制作人才按寬平臺、精專業的方向發展,有利于專業與崗位的無縫對接,加強專業間優勢互補。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分析研究了“工作室制”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以實現課程與能力對接、專業設置與崗位對接、教材內容與崗位技術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教育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工作室;數字影音;后期制作;建設思路
一、背景分析
數字影音后期制作是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對音、視頻資料進行剪輯、摳像、調色、特效、音頻合成等影視拍攝后期的任務完成,使耗資較大、受環境制約、現實無法實現的影像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合成。
中職學校培養的數字技術影音后期制作專業學生,是中等層次的制作人員,畢業后可面向廣播影視、影像藝術、多媒體設計等行業,從事數字插圖、數字影像采集等工作,也可升入高等院校深造而培養成更高層次的影音制作人才。教育部“十二五”中職教育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服務于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社會建設,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積極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重點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這為中職數字影音技術專業的深層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建設意義及可行性分析
目前,計算機已成為現代人基本的工作、生活工具,計算機基礎技能人員飽和,而專業性強的技術人才又極度缺乏。學校計算機畢業學生的實際技能與市場需求差距較大,無法達到企業的崗位要求。而“工作室制”便于有針對性地制訂計劃,開設課程,開展教學與實訓活動,進行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還可以通過參與實際項目了解現實工作流程,提高操作水平,鍛煉學生適應能力和團隊配合能力,更有益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每年職業院校技能競賽是檢驗職業院校教學水平的重要比賽。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獲獎,會得到中職對口單招高考加分等政策優惠,因此在大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學生、學校都受益。中職組“數字影音后期制作技術”是一個綜合性、交叉性很強的比賽項目,涉及色彩、構圖、影視創作、音頻處理、視頻剪輯、后期特效等多門專業課程,旨在檢驗參賽選手在數字影視后期制作過程中的素材管理、影視編輯、影視合成、音頻處理能力和影視短片制作能力。
只在計算機廣告設計專業中植入了“后期特效AE軟件”的課程,在綜合能力上無法與“影音后期制作”專業的學生相抗衡。豐富課程知識、擴大專業平臺,將一門課程擴展為一個專業課程群,擴寬學生專業素養,有利于他們在“數字影音后期制作”各項賽事中獲益。
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實施前期準備
1.有效的政策支持
(1)模塊化教學:教學課時多以整體的時間和模塊化知識結構進行,便于安排教學活動。
(2)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將專業課程設置主動權交給專業教師,用專業的目標安排教學任務。
(3)教師配備:注重理論實踐結合的教師搭配,配備相關專業教師,并結合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的加盟,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2.完善的制度保障
(1)教師工作量計算:課程教學實行課時制。
(2)小班額教學,公共專業課共上。每班以不超過30人為宜。
(3)學生學分制。
3.有力的資金支持
(1)學生實訓硬件購置,盡量以分組的形式,做到設備最大化利用。
(2)聘請專家、校外實踐:每學期保障聘請有經驗的專家進校講座1~2次。鼓勵專業教師下企業掛職實訓,培養學校自己的專業人才;盡可能多地安排學生進行觀摩、創作、拍攝、制作等實踐活動。
(3)考察培訓經費,支持專業教師定期專業、有效的外出學習培訓。
(4)獎勵、激勵教師和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出成績、產效益。
四、“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建設思路
1.“工作室制”建設對接原則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立符合地方經濟、學校和學生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促進教育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與能力對接、專業設置與崗位對接、教材內容與崗位技術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2.全面實施“工作室制”,設置無縫對接的專業課程體系
建立符合行業標準的實訓工作室,優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比例,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與崗位職業技能“直通”。
注重藝術與技術的有機整合,加強美術、設計、實踐的培訓和融合,使學生手巧(技能)而心靈(思想性、藝術性),得心(方法、素養)而應手(職業能力),培養基礎厚、扎實干、能吃苦、有創新的操作性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楊建兵.校企合作中職多媒體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2,(10).
[2]趙 欣.中職“數字媒體技術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設計[J].科技創業,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