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峰
什么是智慧?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特級教師華林飛這樣解釋智慧:將“智”拆開,“知”即知識、技能和能力的掌握,下面的“日”即時時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慧”字,下面的“心”字,是指思考的地方,中間的“靈”字,是指思考周全,即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具有靈氣,即思維的敏捷度和創造性。當時聽到這樣的解釋,心里豁然開朗。
我于2005年調到湖北省宜昌市第十八中學,轉眼間已經過了十一個年頭,中間有過七年擔任班主任的經歷,當初接手班主任就像是接到了一個燙手的山芋,現在回過頭看,卻是這些年來最寶貴的經歷,因為這些經歷讓我向智慧型教師靠攏增加了砝碼。正如意大利愛國詩人克·羅塞蒂所說:“過去的一切都是智慧的鏡子。”
2007年,我已經把接手的第一屆學生帶到了高三,雖說帶了兩年,但是經驗仍然缺乏,管理班級總是粗線條,有了問題便大刀闊斧拿學生“開刀問斬”,多年后師生聚會,學生們總會重提我以前的語錄:“你們扣班上的量化評估分,就是要我的命!”“你看我不生氣的時候是個蠻好的人,我生起氣來就不是個人!”“你們現在這不叫談戀愛,簡單點兒說就是思春!”……每次模仿這一環節總讓我有些無地自容。總之,當時處理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有事說事,沒事就相安無事”。
一天課外活動,班上的一名籃球愛好者在打球時爭搶得太激烈,結果被別人撞倒在地,把鼻梁骨撞斷了,當時其他同學七手八腳地將人抬到醫院。我聽說后,想到人已經在醫院里就應該沒事了,正好到了周末放假,安心在家休息呢!正逛著街,接到家長電話了,非常不客氣地說:“我的孩子受傷了在醫院躺了幾天,作為班主任,照面都沒有打一個,你是怎么做老師的!限你在一個小時內出現在醫院我孩子的病房里!”然后就掛斷了電話。當時我整個人懵了,心里充滿了委屈和氣憤,我一個教師憑什么受你一個家長的擺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如果我是孩子的家長,孩子在學校受傷了,作為班主任沒有任何表示,家長的心里肯定不好受!后來我主動和家長聯系,現在確實不能趕過去,希望家長諒解。上班后,我立即組織了班干部和他們一起趕到醫院探望,之后自己又單獨去了幾次,學生康復出院后,此事才得以完結。回想此事,為什么當時我的處境會如此被動?原來我平時對待學生只用了一種方法:“大棒”政策!管理學中一個永恒的原則:“胡蘿卜加大棒,恩威并施。”道理如出一轍,對待學生,我缺少了“蘿卜”和“恩”,只剩下“大棒”和“威”了。我只想讓他們聽話,他們聽話了就不會傷害我的利益,大家就相安無事。學生病了,受傷了,我的利益沒有受影響,沒事兒!只是他們在“大棒”下聽話了,但是沒有從心里服我,結果只會“大事小事不斷”,班級管理永遠“治標不治本”。那件事后,我處理學生的問題,不再拿自己的委屈和利益說事,而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思考他們的想法和利益,與學生的對話不再針鋒相對,處處不饒人,而是幽默圓滑。方式轉變了,自己反而覺得他們更加可愛了,他們也愿意聽我說話了,甚至愿意替我分擔班級事務了,這才有畢業后經常喊我小聚的場面。
每每想起以前的學生,這件事最讓我記憶猶新,它是我工作中思想轉變的“分水嶺”。許多事情就是一念之差,許多結果也只是一步之遙,作為教師我終于知道,對待學生,最智慧的做法原來是“關愛”。
哈佛大學塔爾教授說:“知識是信息,智慧是改變”;北師大肖川教授說:“智慧是個體面對現實情境解決問題,以求得更好的生存、發展和享受的機智和策略”。作為當下的一名教師,我們面對的學生和環境已經和以前大有不同。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沒有人能夠光憑教材中理論、概念教導學生,學生問題千奇百怪,即使教師相信民主、尊重、個別差異等理論,依然手足無措。二是教育工作的復雜性。應付教育工作中時刻會發生的繁雜問題,教師需要特殊的技巧合情合理地解決學生中間發生的各種問題,需要運用教育智慧,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三是教育創新的需要。我們面對的是“90后”,甚至“00后”的“新新人類”,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變更,更要講究方式方法。
那么,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名智慧型教師呢?我認為要做到如下兩個改變:一是改變自身性情,學會寬容和忍耐,善待每一位學生,鍛造富有人格魅力的情感智慧。二是改變互動方式,交往互動,互惠共生,形成師生交往的實踐智慧。教師如果一貫使用尖酸嘲諷的語言,盡管滿含“恨鐵不成鋼”的成分,但師生之間的隔膜就在這不經意中產生。這樣不適當的表達,不僅無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反而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激起學生的怨恨心理、報復幻想,甚至閉鎖心靈。關愛學生是第一步,關愛學生還要做到三分教育,七分等待。學生的轉化需要時間和空間,不要不耐煩,不要把學生逼到死角,窮追猛打和喋喋不休只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智慧不是天公的恩賜,而是經驗的結晶。要成為一名智慧型的教師,就需要在工作中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學習,善于總結。教師的職業生涯其實就是一個蘇醒的過程,這個世界會層層疊疊地向我們展開,這一刻迷離的面目,下一刻就會清晰;這一刻不能寬恕的人,下一刻就會得到諒解;這一刻不能接受的事實,下一刻就會容易理解。就這樣,我們不斷消除狹隘、偏激和片面,一點一點蘇醒著,活到老,并一直醒悟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