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資源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近年來,隨著人口數量不斷增長,人們生活、工業等諸多方面的用水量不斷增加。大量的水資源被污染,針對這樣的問題,對于水環境的檢測,在提升水環境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文章中對水環境進行監測,并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實現對水環境的研究。
關鍵詞:水環境監測;評價體系;建設;研究
前言
對于水環境的監測與評價在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實現對水環境的監測,首先需要對自然環境的運動以及變化進行充分了解,找到不利于水環境發展的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干旱、洪水以及水污染等帶來的生命財產危害頻有發生,對于水環境的監測,能夠對自然災害進行及時預防,并且能夠為人民的生活帶來安全保障。
1 水環境監測概述
水環境監測實際上是面向水環境生態安全問題的管理,其中所涉及的水環境生態安全問題內涵分為兩方面:第一,水安全的自然性。第二,水安全社會屬性。在水安全的自然性方面,由于自然的因素,自然環境中容易出現干旱、洪澇、河流改道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于水體本身的因素以及水環境中水安全系數較低造成。并且,水環境還與自然生態環境中的森林、城市用水以及土壤等生態系統息息相關。而從水安全的社會性上進行分析,由于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等因素,使得大自然中的水質被嚴重污染,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水資源的浪費等,都能夠引起水資源的功能喪失等。由此可見,基于生態因素的水環境監測,能夠及時發現影響水環境安全的因素,并制定合理的水環境保護方案[1]。
2 水環境評價體系建立以及水環境監測對策
2.1 水環境安全評價指標體系
由于水環境質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水環境的安全評價指標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且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在實際評價指標的建立中,主要包含了水資源管理、飲水安全、用水安全、水污染事故處理等問題。水環境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1)供需矛盾。第一,水資源條件。對當地水資源量以及過境的水分配量等進行分析。對人均水資源量以及每畝水資源量進行分析;第二,可供水量。主要包含的方面為:地下水利用程度、引水功能供水比例、污水排放量、污處理率以及單方污水處理投資等;第三,需水量。主要涉及的方面為:工業節水水平、農業灌溉面積、農業節水水平、田間水利用率、人均用水量以及河道外生態需水等[2]。
(2)生態環境。第一,水環境安全。其中主要涉及農村水體內畝均氨氮含量,河流水質級別;第二,生態安全。包含內容有:草場的退化面積率、水土流失率等。
(3)飲用水安全。第一,水量安全。包含內容為:飲用水短缺風險、得不到安全飲用水的人數。第二,水質安全。包含內容為:水質污染程度、污水灌溉面積。
(4)水資源管理。第一,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包含內容為:水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水資源利用規劃。第二,水資源法制建設。包含內容為:水資源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執行、水權分配等[3]。
2.2 建立水環境敏感監測區
水環境生態敏感監測區的建立,能夠便于對水環境生態敏感區指標變化進行監測。生態敏感區的建設,一方面能夠將水環境的水質監測范圍進行限定,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對敏感區中的不同等級,對當地水環境的現狀以及生態學特征進行合理分析。生態敏感區的劃分與建立,能夠有效地促進水環境生態安全基礎建設,以及促使相關保護部門因地制宜地制定保護措施。水環境的生態敏感區等級的劃分與建設,其實際的目的在于,專業人員能夠通過水環境變化,來制定針對性的水環境保護的措施,進而實現不同階段的水資源情況變化監測與方案制定。水環境的等級評價與監測,不僅能夠實現水土保護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將水環境評價體系中的指標進行細分,進而使得水環境指標的評價與監測,能夠滿足不同層面的用水需求[4]。
2.3 建立水環境監測網絡系統
對于水環境監測的網絡系統建立,在水環境監測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建立功能比較完善的監控網絡系統,且系統中的信息量能夠滿足實際環境工作中的諸多信息需求。在實際的監測環節中,信息類型不同,其實際的監測時間段也有所差別。例如,不同季節的水環境質量狀況存在著較大的差別,為了保證不同時段的信息都能夠被采集到,因此監測網絡建立需要具有信息完備性的特點。此外,監測網絡建設還應該符合國家相關標準,并對系統中的信息進行及時更新和維護。對于水環境監測的信息采集,也是為水環境評價體系建設提供重要依據。因此,在實際的水環境信息采集中,需要注意信息采集內容與實際監測內容相符,換言之,水環境信息采集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與針對性。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文章中對水環境監測的概念進行論述,水環境監測主要涉及兩方面,第一,水安全的自然性。第二,水安全的社會性。然后建立水環境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供需矛盾、生態環境以及飲用水安全等方面的的指標,最終提出促進水環境監測的對策,建立水環境監測網絡系統。
參考文獻
[1]余振國.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及其經濟學分析[D].浙江大學,2005.
[2]何焰.上海市水環境生態安全與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3]高方述.典型湖區水環境承載力與調控方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4]李玉科,朱海榮,張凌東.淺論水環境監測與評價體系[J].山東水利,2008,9:65-67+69.
作者簡介:鄒席(1980-),男,四川眉山人,漢族,現職稱:工程師,學歷:大學,研究方向:水環境監測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