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陽
初中階段的物理學習是學生在初中學習生涯中至為關鍵的起始階段,如何正確有效地把握這一階段的學習,快速提高物理學習成績,為高中的物理學習奠定基礎成為家長和學生共同憂心的話題.隨著物理教學內容的拓寬,題目難度地加深,很多學生在物理學習時候越來越感覺力不從心.特別是對初中物理力學的學習更成為學生的難點,也是學生們邁向更多的物理問題學習的一個絆腳石.那么如何有效地解決學生對初中物理力學學習的困惑已成為了廣大一線教師共同關心的話題.本人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四點來簡述化解學生對初中物理力學學習的方法.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初二學生都是十三四歲的小孩子,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老師進入課堂時應以熱情飽滿的姿態,靈活的引入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以發散思維積極思考.初中物理力學教學內容源于生活卻難以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其與實際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從新知識點的引入到實驗探究再到實驗結果的總結與運用,教師都應結合生活、教學實際來對學生進行引導,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比如在講述壓強問題時可以在課堂的開始就給學生拋出幾個問題: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很容易陷入雪堆里,而雙腳穿上寬寬的滑板就不會陷進去?為什么人站在鵝卵石上會感覺很扎腳,而站在地面上就不會感覺那么疼?為什么同時用手掌和手指按壓鉛筆,會有不同的疼痛感?學生聽到了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的,卻從沒人探究為什么的現象就會陷入思考,結合生活實際給出許多答案.其中不乏有想到受力面積的同學,比如說有同學提出,第一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滑板面積比腳的面積大才不會陷入雪里;第二個問題是因為人與鵝卵石的接觸面積比人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小,人才會有更強的疼痛感;第三個問題或許是手掌的面積比手指的面積大,用手掌按鉛筆時才會比用手指按舒服一點.諸如此類問題能使學生很快聯系生活實際給出貼近課堂新內容的解答,便于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壓強的大小與受力面積有關,且成反比的概念.
其次 ,因材施教也是教學中極力提倡的教學方法及策略.我們知道每個人的大腦開發程度及敏感點是不一樣的,同一個問題對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難度系數及教學切入點,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的因材施教能使學生在解決物理力學問題時更加簡易和便于不同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例如,對物理不敏感的學生而言,老師可以引導他結合生活實際,把力學問題具體化呈現在紙上面,讓學生用受力分析的方法去分析.比如判斷斜面上的小球是否受到了摩擦力,可以讓學生在紙上畫出受力分析示意圖,當畫出了豎直向下的重力和沿斜面向上的支持力后,很容易能知道只有這兩個力存在時小球是不會平衡的,因此自然就理解摩擦力的存在.而對于物理問題敏感的學生,可以讓其假設沒有摩擦,小球在一個光滑的斜面上會怎樣.很顯然學生會想到沒有摩擦力的話小球會下滑而不會靜止在斜面上.另外因材施教的“材”還可指教材.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采取實驗教學的方法,讓學生學、思結合,在實驗中體會學習的樂趣,能更好的掌握知識點.實驗教學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精神.教師要積極使用科學演示的方法,如在《阿基米德原理》的實驗中,教師應在前面演示,讓學生在下面操作,親手體會進入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和物體排開液體體積的關系,從而引出一個重要的關于浮力的公式F=pgv.
另外,和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多媒體教學以其直觀便捷,動態清晰的特點成為現代教學的有效工具.合理利用各種現代教學媒體不僅有利于教師展開多方面立體化教學,還便于學生更清晰、動態地理解問題,促進師生分析綜合,揭示物理現象,使學生理解抽象知識,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果.比如在進行動態分析時,使用PPT可以很好地呈現出受力前后的樣子及多一個力和少一個力的區別,便于學生自己進行對比和思考.在配合使用現代教學媒體的同時,還可以使用放大誘導法.例如在學習力這一章時,由于力很抽象,看不見也摸不著,學生很難理解,只能通過有關的物理現象證實他的存在.作為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為什么掄出去的錘子能打碎玻璃,他們兩者之間發生了什么能使原本完好的玻璃變成碎片呢?為什么用手擠海綿水會出來,海綿和手之間又發生了什么呢?學習大氣壓強的知識時,壓強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真實存在的,那么怎樣證實他的存在呢?可以讓學生先試著解釋一下日常見慣的現象,如滴管是怎樣吸取化學藥品的?鋼筆是怎樣吸入墨水的?為什么紙片貼在裝滿水的啤酒瓶的瓶口會不掉下來?我們為什么用吸管能喝到飲料?這些一系列的問題能拓展學生開展一系列的實驗,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
最后,想要有效的開展初中物理力學教學工作就必須重視教學過程,讓學生明確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指導者,引領者,而學生才是主體,才是獲取新知的主要力量.教學過程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還要讓他們拓展能力,變得更有創造性,更具發散性思維.真正的教學和學習過程應該是雙向的、愉悅的,它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滿足,更能學到科學文化知識;另一方面,當師生都以一種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教與學的互動行列中來,整個學習過程就會變得津津有味,讓人留戀的.當學習結束時甚至會感覺意猶未盡,不舍離去.另外要注重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發展培養,知識轉化為能力要經過理解、記憶、吸收、凝練地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不僅增長了知識還鍛煉了能力.向學生強調學習知識不能死記硬背,要理解、學以致用.只有通過學生積極主動思考、探究和親身體驗來的知識才能轉化為學生的能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推進,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各個國家的教育改革風潮也在拷問著人們到底什么才是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從實際問題出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對自然現象的思考中引出對物理問題的理性質疑是力學有效教學策略的出發點.初中物理力學問題的所有知識點及現象都源于生活,只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過正確的引導,才能快速而自然的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達到學以致用、學思結合的效果.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其涉及內容廣,概念、定理、規律都很多且容易混淆.力學部分作為初中物理的關鍵部分更應引起教師和學生的廣泛重視,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體系核心時,要排除體系的繁、難和內因的困擾.教師應利用以上四點教學策略盡量排除外因,采用更簡潔清晰,生動明確地學練方法為學生解答困惑,達到最佳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