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富有哲理的話總是能夠時時警醒著我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錯誤,透過這些錯誤,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不良的審題習慣及審題能力的薄弱.正確審題是邁好小學數學解題的第一步.如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做到準確、敏銳、深入地審題,也就成為我們教師不得不面對的話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重視對學生知識的探索、生成的過程時,也應重視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解題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追根溯源,直面錯誤
1.認知經驗儲備不足
應用題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然而由于小學生生活經驗缺失,導致認知經驗儲備不足,在解題過程中出現詞意理解障礙,影響了他們的解答.比如:一箱桔子每千克的批發價是4.95元,零售價是9元,如果從批發市場進200千克,一共能獲得多少元的利潤.
學生錯解:4.95+9=13.95,200×13.95=2790(元).
可見,學生在讀題時很顯然地沒有理解批發價、零售價、利潤這幾個專業名詞的概念,讀題時獲取的已知條件產生錯誤,自然在解題時也離正常答案十萬八千里.
2.問題信息感知錯誤
在教學中常常發現,學生的解題錯誤80%以上都是由于審題不到位而發生的.學生由于粗心大意、草率讀題,在感知問題信息時不夠精細就匆忙做答,造成解題錯誤.如:因表演需要,兒童話劇團需要做30條絲巾,每條絲巾底長50 cm,高40 cm,請問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絲巾呢?
學生錯解:50×40÷2=1000 cm2
1000×30=3000 cm2.
很顯然,學生對問題信息觀察不夠仔細,忽略了問題中的單位名稱,在問題信息感知不全面的情況下,導致解題錯誤.
3.已有知識經驗干擾
日常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多加練習,以求做到熟能生巧,使學生能夠看到相同類型的題目就能立刻想到解此類習題的方法.然而部分學生卻也因此受到已有知識經驗干擾,產生思維障礙,盲目套用原有解題模式出現解題錯誤.如:水果店運來12箱香梨和15箱蘋果,共重375千克.若平均每箱蘋果重15千克,那么每箱香梨比每箱蘋果輕多少千克?
學生錯解:設平均每箱香梨重x千克,則
12x+15×15=375,12x=375-225,x=12.5.
從學生的錯解中可以看出,當學生讀到情境相似的題目,就憑著之前學過的用方程解題經驗而盲目代替準確讀題,誤以為只要求出每箱香梨的重量即可,在情境相似卻問題不同的題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錯誤.
二、有效改進,消除病灶
1.滲透審題意識,理清數量關系
正確審題是有效解答的第一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幫助學生能夠做到摒除題中的干擾信息.比如,可以引導學生以復述題意的方式分析題目中的條件關系、數量關系,也可以借助圖形分析數量關系,把握問題主干.
例如:紅星小學四(2)班共有42人,為教學需要,教師要求每一位同學在課后自制一面紅色或綠色的小旗帶來,據統計,紅色小旗共有24面,綠色小旗有28面,請問二種小旗都做的學生有幾人?
初讀題,學生根據題目自行畫圖,如圖1所示.這時,筆者引導學生再次細讀題目,并將題目中的有效信息與圖進行比較,學生隨即發現矛盾之處:圖中的52人與題中的42人相矛盾,立即否定圖1的畫法,小組討論后再作修改,如圖2所示.
2.加強比較辨析,突破思維定式
從學生的錯題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受已有知識經驗干擾往往會產生思維定式,在相似結構、相似情境的問題中產生讀題錯誤、盲目解題.因此,教師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加強相似概念、法則、算法等的比較辨析,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避免解題錯誤.例如:
一根木條長6米,如果截去12米,還剩下多少米?
一根木條長6米,如果截去12,還剩下多少米?
兩道題目,一字之差,解題方法和答案卻相差十萬八千里.有比較才有鑒別,指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發現問題、找出異同,才能排除相似情境對學生思維的負面效應,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3.掌握必要技巧,提高讀題能力
為了避免學生在讀題過程中對問題信息的感知錯誤,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教會學生必要的讀題技巧,養成認真讀題的良好習慣.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為了快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常常在讀題時走馬觀花,沒看清楚題意就盲目下手.為此,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讀題時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這樣才能做到不漏字、不多字、不斷句,把題目讀通、讀懂、讀明白.其次,抓住重點字詞句是理清數量關系的重要途徑,在學生認真讀題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用圈畫的形式把題目中的關鍵字詞突顯出來,在解題時可以提醒自己,久而久之,學生在讀題時就能抓住重點,避免解題錯誤.
總之,讀懂題意、理清題目中的各種數量關系,是學生正確解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一步.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錯因,掌握讀題技巧,在追根溯源中消除病灶,從而為學生能夠正確解答而打下基礎,不斷提升學生的解題水平和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