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軍



摘要:《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在測試過程中,小學一年級新生由于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其認知能力、運動能力、體育課堂常規等方面處于最基礎的階段。筆者結合近年來一年級的教學經驗,介紹自己在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類項目中的幾點做法。
關鍵詞:一年級;體質健康;常見錯誤;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6-0074-02
一、50米跑常見錯誤動作及對策
筆者將從50米跑的起跑、途中跑、沖刺跑三個階段進行闡述。
1.起跑
常見錯誤1:身體超線,同手同腳現象屢次出現。
對策之一,養成有“線”的概念??衫脤W校的場地直線,如跑道的白線、足球場邊線、籃球場端線等作為起跑線。在進行起跑的集體練習時,教師應讓學生結合起跑線邊喊口訣“前腿彎彎后腳踮,腳尖頂線異臂前”,邊做出相應動作,讓學生有“線”的概念。對策之二,養成有“點”的意識??稍谂艿赖钠鹋芫€后畫兩個腳印作為學生起跑的參照點,讓其前后站立于腳印,感受前后開立,前腳尖頂線。教師應在學生側前方下達口令并糾正學生同手同腳的錯誤動作,逐步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起跑姿勢。
常見錯誤2:注意力不集中,搶跑、遲跑現象屢屢發生。
對策:教師應讓手勢與哨聲提示相結合,讓學生根據教師下的指令做出相對應的動作。如教師在起點、途中、終點等位置進行發令訓練時,可吹兩短哨聲同時將小紅旗上舉代表“各就位、預備”的指令,讓學生做好準備;長哨聲同時揮旗代表“跑”的指令,以使學生在指令下起跑。
2.途中跑
常見錯誤1:擺臂五花八門,落地“噼啪”響。
對策:教師應讓學生做各種以肩關節為軸前后擺動的練習,如坐姿擺臂、站姿擺臂、慢走擺臂、快走擺臂等各種擺臂練習。對于落地太重的問題,可進行各種前腳掌著地的練習,如原地小步跑、前腳掌走、慢跑、中速跑逐步過渡到快速跑。教師應在途中跑逐一指導,每趟跑完應對其面授機宜,反饋其動作問題,進而化有聲為無聲。
常見錯誤2:路線忽左忽右,難以直線跑。
對策:可讓學生沿著跑道白線做各種練習,如快走擺臂、慢跑、中速跑、快速跑練習(圖1~圖3),逐步讓學生養成直線跑過后,再讓學生沿著跑道進行快速跑的練習,教師應在途中、終點對學生逐一進行指導,養成跑時眼觀前方,直線行進。
5.沖刺跑
常見錯誤1:速度難以保持,克服困難意識薄弱。
對策之一,提高其跑的能力。教師在制定50米跑內容時,應先讓其逐步練習各種短距離跑,如以20米為起點每周增加5米的練習,其次數以每課次4次練習為宜,直至增加至60米跑的練習,方能對其進行測試。速度能力上去了,克服困難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增強了。對策之二,激發其跑的欲望。學生意識的培養可根據學生跑的能力有意識采用同質分組,讓速度較接近的為一組,讓學生之間的練習有可比性;還可以游戲或接力賽的方式進行練習,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逐漸提高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常見錯誤2:將教師當終點,終點前減速明顯。
對策之一,將錯就錯。在一年級授課時,有些學生在跑時不看終點在哪里,總是把教師站的地方當作終點,此時教師可將錯就錯,站于終點線后2~3m,讓學生養成習慣過了終點線才能減速。對策之二,設置虛擬線。在將錯就錯的基礎上應在終點前面2~3m的跑道兩側各放一個標志桶形成虛擬輔助直線,要求學生最后沖過虛擬輔助線后方能減速。在練習中,一定讓學生清楚跑至標志桶位置方能停下,逐漸讓學生能有一個概念——全力沖過虛擬輔助線再減速,而不是終點線后就減速。久而久之,即使沒有標志桶,學生也會形成沖過終點線才能減速,進而改掉終點時減速的壞習慣。
二、坐位體前屈常見錯誤動作和糾正方法
常見錯誤:動作枯燥,學生煩躁,成績難以提高。
對策之一,保證練習的常態性。一年級坐位體前屈在三個項目之中測試權重最大,達到30%。因此應將其納人“課課練”的內容,保證練習的經?;hb于一年級學情特點,訓練的時間不宜太長,可將其穿插在課的準備部分或結束放松部分進行練習。對策之二,確保練習的多樣性。發展坐位體前屈手段多種多樣,不宜讓一年級學生從始至終都是一個動作,可采用單人、雙人、多人相結合的練習方式,下面推薦幾種實用性較高的鍛煉方法。單人的練習方法主要有各種原地、行進問踢腿練習、站姿臺階練習、坐姿盤腿身體前壓(圖4)、坐姿跨欄攻欄腿前壓等練習(圖5);雙人的練習方法主要有兩人并腿體前屈(圖6)、雙人分腿劃船練習(圖7)等練習;多人練習法可結合游戲進行,如多人分腿傳球(圖8)、俯身分腿傳球(圖9)、多人俯身大象行等練習(圖10,圖11)。對策之三,提高學生參與性。合適的音樂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教師可在學生練習時加人柔和、節拍明顯的音樂,讓學生跟著音樂做各種坐位體前屈動作。如我校在上午第三節課、下午第一節課下課都有5分鐘的眼保健操時間,筆者讓授課班級學生按音樂節拍做各種坐位體前屈動作,每四個八拍一個動作,這樣學生不僅不覺得枯燥,還樂于參與,提升了柔韌性。
三、1分鐘跳繩 圖12常見錯誤動作和糾正方法
常見錯誤1:上下肢不協調,動作掌握不到位。
對策:一年級新生之前大部分沒接觸過跳繩,練習跳繩時,極易產生直臂搖繩、墊步跳、勾腳跳、落地重現象。教師應著重對此類學生的輔導,可讓該類學生徒手甩手腕、直腿墊腳跳、徒手模仿跳、模仿搖繩練習(圖12、圖13)、站立搖雙繩來糾正學生直臂搖繩、勾腳跳的錯誤動作;運用搖一次跳一次、搖雙繩模仿跳(圖14)、減慢速度跳等練習體會搖一次跳一次的技術動作,解決墊步跳的錯誤動作。讓學生反復練習,直至熟練掌握快速雙腳跳練習。此外,由于體質測試的日期有限,要將上述練習布置成體育課外作業讓學生在家練習,以促使學生熟練掌握動作。
常見錯誤2:跳繩時間過長,頻率難以維持。
對策:筆者發現,1分鐘對一年級來說太長,后30秒跳的頻率很慢,甚至跳不動。針對此情況,可從下面幾個方面人手:第一,定時跳。以30秒為起點進行計時跳,逐漸增加時間,增加的幅度應以大部分學生的稍顯疲勞為臨界點,直至學生能堅持至1分鐘。第二,定量跳。讓學生完成一定數量即可停止練習,每次定的量不宜太多,如60次、80次、100次……第三,比賽法。定時跳與定量跳相結合,全班學生集體跳繩比賽,如游戲比賽“1分鐘內誰跳得多”,對跳得多的學生進行小獎勵;比賽“看誰先跳到100次”,讓學生跳完立即舉手,教師及時指出其名次,并對其語言表揚,對于跳得慢些的鼓動全班學生為其加油,此方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常見錯誤3:計數水平有待提高,測試效率不高。
對策:一年級學生對于100以上的計數誤差極大,教師在教學時應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計數能力,讓其掌握計數的方法。學生分組練習時可讓學生自己計數的同時也可讓同伴計數,對于誤差小的小組給予表揚,從而提高其計數的能力。在測試時,可挑選出幾個數數能力強的學生協助測試,也可請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數數,以保證學生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總之,體質測試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測試過后,仍需要廣大一線體育教師一如既往地關注學生的健康,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