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交往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也深刻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應該適應移動互聯網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結合移動互聯網渠道多、速度快、互動頻繁等特點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積極探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新途徑。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認同 機制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wifi等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必備品,甚至成為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校園里隨處可見“低頭族”、“拇指族”。這種以移動通訊、互聯網和手持智能終端為基礎的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讓信息溝通變得即時、直觀、便捷和廣泛,使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而且使他們從思維方式到價值取向、從審美情趣到興趣愛好等日益呈現多元化和個性化。移動互聯網時代呈現出的價值觀的變化、思想觀念的碰撞、生活方式的改變都將成為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將受此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為人們自覺遵守奉行。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不能僅僅靠說教或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簡單對話而實現,必須借助有效載體和平臺,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認同。
1移動互聯網時代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必要性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傳播者,隨著智能手機和校園無線網絡等的推廣和普及,移動互聯網越來越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及日常交往的主要途徑。而且大學生對于信息的獲取和發布完全沒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和發布信息、表達自己的見解。但是我們也看到了還有網絡負面信息的撲面而來,給正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大學生帶來的影響。例如大學生通過移動互聯網看到的社會負面信息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以及對老師傳統權威的消解也是日益加深的。針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尤其是認同問題,如何應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努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引導大學生積極傳遞社會正能量,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1.1移動互聯網深刻改變了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處都可以連接無線網絡,大學生將微信、微博等作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相關研究顯示,大學生使用移動網絡獲取信息的比例遠遠超過從傳統媒介或教師、同學等途徑。此外,移動互聯網也改變著大學生的社交方式。他們通過微信、微博等交往方式拓寬自己的交往空間。這一變化不僅使同學之間的信息溝通變得即時、直觀、便捷,也使得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不斷增強。日常行為方式的改變也影響到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大學生從思維方式到價值取向、從審美情趣到生活禮儀等日趨個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讓他們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一件可以通過簡單“灌輸”就能達到的事情。
1.2移動互聯網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利器”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能終端如微博、微信等具有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微信目前已經基本實現大學生全覆蓋,“微生活”成了大學生的主流生活方式。微信在給大學生帶來便捷的同時也滿足了大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日益成為大學 生獲得新知識和擴展視野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利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價值觀認同教育。如利用微信平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可以突破場所、環境和時間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通俗易懂 的文字、趣味十足的漫畫、生動活潑的視頻等主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由于交互性很強,可以通過微信群發言、轉發朋友圈等方式,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實現師生之間的無障礙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還可以實現正確的輿論引導、正能量的傳播和價值觀的引領。因此,要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的效率必須利用好這一“利器”。
1.3移動互聯網的“無孔不入”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
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這種主陣地和主渠道作用正在遭遇移動互聯網的挑戰。移動互聯網時代,學生從網絡獲取的信息遠遠超過了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師的知識權威正在被弱化。在以往的思政課上,教師憑借年齡、專業、學科背景以及經驗等優勢,在師生交流中處于信息主導地位,知識淵博的形象往往會贏得大學生的信服和敬仰。但現在,建立在師生雙方知識信息不對稱基礎上的優勢格局逐漸被打破,在信息的即時互動、分享、交流等方面,大學生的能力遠遠高于教師,加上學生對社會負面信息的關注超過正能量信息。思政課教師的知識和信息主動地位面臨嚴峻的挑戰。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讓學生真正產生認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思政課教師改變傳統授課方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用道德敘事的方式,用有力的證據駁斥網絡上的一些“謠言”,用身邊的案例傳遞正能量。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中產生共鳴。
1.4移動互聯網帶來的負面效應弱化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移動互聯網也不例外,在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交往方式的同時,也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教育帶來了挑戰。當代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這一時期雖然有了較強的自我意識和判斷力,但對網絡傳播的不良、不實信息缺乏較強的辨識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容易出現盲目跟帖、傳播等問題。加之自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帶來的價值多元化更加劇了這些問題。目前網絡上有些大V,為提高點擊率和贏得人氣而編造一些子虛烏有的不實信息,大肆傳播和渲染一些社會負面信息,也引起了自我約束能力弱和是非判斷能力不強的大學生的廣泛關注、裂變式傳播和擴散。這種傳播和擴散如果遭遇政治信仰不堅定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堅定的大學生的話,情況可能更可怕。這將會改變他們原有的價值判斷,已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認知也會受到影響,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從認同到內化、外化的過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2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實現路徑
既然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無法回避的現實和事實,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改變觀念,主動迎合這一時代的變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也乘著移動互聯網的東風,真正使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1以微信平臺建設為抓手,創新認同教育載體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不斷創新教育載體,以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出來。而微信平臺符合大學生的需求,也適合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微信平臺的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宣傳部門、學生處、團委、學生社團等部門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校報、廣播站等大力宣傳和推廣。在建設好微信平臺的同時,要維護好自媒體平臺的日常運營。還要創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微信公眾號,通過發布正能量信息,發揮積極的輿論導向作用。思政課教師也要利用好這一平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融入微信平臺建設,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潤物無聲”。要發揮隱性載體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動大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要積極在微信平臺上積極推送案例、視頻等教學資料,讓大學生加深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理解和現實解讀。以此積極發揮微信的生活化教育功能,讓微 信成為高校思想工作的利器。
2.2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構筑思想“防火墻”
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他們目前正處于心智發展趨于成熟期,面對虛擬的網絡空間、良莠并存的信息環境,其運用媒體獲取信息、分析能力、質疑能力還比較薄弱, 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通過計算機課程及其他選修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使學生的媒介素養得到大大提升。在此基礎上,使他們熟悉傳媒的特點,提高傳播內容分析和媒體信息評估能力。關鍵是不僅要使其具備一定的信息傳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備信息鑒別能力。思政教育工作者或相關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提高運用網絡、微信進行信息獲取和學習的技能,使其具備“火眼金睛”,有效辨別不良信息和虛假信息,甚至一些網絡謠言,并自覺抵制這些信息的侵蝕。
2.3倡導網絡生態文明,促進價值觀的情感認同
高校不僅要從形式上開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網絡平臺,更要從內容上倡導網絡生態文明,傳播校園正能量。還要提升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不信謠、不傳謠。移動互聯網時代,刷微信逛朋友圈日益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元素。然而信息大潮激蕩下,謠言暗流涌動,其危害不可小覷。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對各類網絡謠言的依法治理和處罰作出了明確規定,即“造謠傳謠入刑”。因此,大學生必須提升自己的自我判斷能力,積極傳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能量。這樣才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從認知認同到情感認同的飛躍。
2.4線上線下相結合,推動價值觀的行為認同
依據心理學關于價值觀認同的理論,認同需要經歷從認知認同到情感認同再到行為認同的過程。行為認同是價值觀實現質的飛躍的關鍵一步。沒有行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是不徹底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充分利用微信等平臺策劃和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以此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同步進行,互相促進。例如在闡述“愛國”時,可以讓學生利用自媒體獲取愛國主義的視頻資料,通過觀看增強其內心的認同感,并適時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實踐基地,讓學生將愛國主義思想內化為行為準則,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認同。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任重而道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利用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機遇,主動應對挑戰,大膽創新,勇于實踐,積極探索多元化、立體化的認同路徑。只有實現認同,才能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屈春芳.徐麗麗新媒體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4).
[2]張瓊.網絡境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3]劉成榮.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20).
[4]周巍.論現代傳媒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5).
[5]王子蘄.基于微博平臺的大學生價值觀培育問題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3(06).
作者簡介:魏曉波(1979—),男,山西陽泉人,碩士,副教授,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社科部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