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瓊
【摘要】一個新的流派的誕生,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并蓄,融于一身,在表演上更是要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水平、藝術創造及專業技能,并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同行、專家以及觀眾的認可,從而建立起來的以主要演員為中心的創作表演團體,在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舞美上形成統一的獨特的藝術風格。
【關鍵詞】流派;藝術風格;影響;傳承
流派,指水的支流;另指學術、文化藝術等方面有獨特風格的派別,比較有代表性的流派有表現主義流派及新古典主義流派等。秦腔能夠發展到今日,到底有沒有流派,到現在仍存在著很多不同的爭議。從廣義上講,秦腔是有流派的,秦腔藝術作為梆子腔的鼻祖,從陜西早期的東、西、南、北、中五路秦腔,到甘肅的東、南、中三個秦腔流派,再到當今的西安五大秦班都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秦腔風格,這個也可以被定義成一種秦腔流派。一個新的流派的誕生,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長補短,兼容并蓄,融于一身,在表演上更是要具有自己獨特的、系統的、符合觀眾欣賞要求的理論水平、藝術創造及專業技能,并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同行、專家以及觀眾的認可,從而建立起來的以主要演員為中心的創作表演團體,在編劇、演員、作曲、樂隊、服裝上,舞美上形成統一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并考驗它能不能長久生存,并在社會上保留時間的長短與推廣程度,再看它是不是能夠影響一時,直至傳承延續。
戲曲的每一個流派都有其獨有的特點,有其代表劇目,有其傳承人。并且各劇種的傳承人都是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兼收并蓄,為己所用,把本派的唱腔、表演及其它方面做到了發揚光大。其代表劇目更是每代必演,代代精彩。縱觀秦腔的發展,雖然每代都有代表人物,像劉毓中、王天民、郭明霞、肖若蘭、蘇育民、李愛琴、馬友仙、余巧云等,但在繼承傳統劇目和繼承前輩表演和聲腔上始終沒有形成統一意識,也缺少對表演體系的歸納總結和對下一代的口傳心授。
潤潤子是繼魏長生之后,在秦腔歷史上最具成就的藝術大師被譽為“戲圣”的“張派”藝術創始人。潤潤子唱做絕俗,紗帽、道袍、箭衣、靠甲無不精美絕倫,先習小生,后改須生,他創造了大量的獨有的表演程式,如《祭靈》中的磋步、《破寧國》中的雙槍、《和氏璧》中的驗寶、《折桂斧》中的柴擔功等,唱腔善于拖腔,吐字收聲、行腔運調寓纏綿于慷慨之中,在藝術上注重創新,以情取勝,在西安舞臺數十年,無暇可指。他的門人及私淑者眾多,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他的外甥陸順子和高徒李云亭。陸順子學“張派”,幾乎到了白璧無瑕的境界,一招一式,完美地演繹出“張派”的遺韻,在民間,陸順子有其廣泛的影響力。
劉立杰與李云亭齊名,人稱“秦腔譚鑫培”這支流派的特點,就是細致絕美的唱功。劉立杰本人文化素質修養頗高,擅長音律,對表演又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專業理論,對秦腔音樂也有著較深的研究,劉立杰在藝術風格上要求行腔上中氣充沛,唱腔清逸纏綿,甜潤雋永,表演氣宇軒昂,風度溫雅,注重內涵。從而形成了一套安工老生的劇目,如《八義圖》《李陵碑》《串龍珠》《打金枝》《狀元媒》《二進宮》《大報仇》等。劉立杰晚年執教易俗社、正俗社等班社,自己又與其子劉毓中創辦了秦鐘社,培養了大批熱愛秦腔的學生。上述兩路,基本上有易俗社做為后盾,在流傳上自然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另外還有兩路,也必須說到。那就是王文鵬和袁克勤,這兩路的共同點都是以聲腔拿人,但各自又形成了不同的藝術流派。
秦腔小生行當的興起,主要在易俗社成立之后。易俗社的“三小”戲,對這一行當的繁榮和發展,起到了大力的推進作用。在這里,尤其說說沈和中、靖正恭和蘇氏昆仲。沈和中在戲曲界被譽為“西安楊小樓”之稱號。他注重文學修養,在表演上形成了瀟灑俊秀、灑脫豪放的風格,并以唱腔勁亮、臺架大方、氣度軒昂、表演奔放而稱著。沈的劇目有《黃鶴樓》《轅門射戟》《寫狀》《詳狀》(《雙羅衫》)《白門樓》等。沈的傳人中以楊覺民(寧夏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聲譽最高。
秦腔旦行中,首推的便是陳雨農和黨甘亭。陳雨農對秦腔的貢獻,絕不亞于王瑤卿之于京劇。他第一個打破唱本十字句的老傳統,一生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新腔,如今天廣為流傳的“數羅漢”,就是他僅存的藝術果實之一,他的“耍腔”技巧,歷經劉迪民、王天民、鄧維民、肖若蘭四代傳接,到今天依然閃爍著耀人的光輝。對于旦行的表演、化妝、劇本、音樂及板式腔節等各個方面,他都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陳派”的小旦藝術,概括起來就是通俗化、音樂化和情緒化。而民間對于黨甘亭藝術的探索,現在的了解認識只能通過早期的文字記載,對于其唱腔根本無法進行描摹。
除了陳雨農和黨甘亭黨之外,具有影響力的還有楊金聲和何振中。楊金聲是正宗的老派旦角,他的吐字和唱腔功力,可以說是諸多的旦角大腕中最資深的一位,非常老練講究,注重唇鼻音的發聲運用,唱腔中注重干凈自然。他一生演戲上百余本,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臺經驗,最擅長演唱一些凄涼悲壯的大段唱腔,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白蛇傳》。其他還有《二進宮》《機房訓》《五典坡》等。
秦腔的凈行中,傳承的路線就不如生、旦那么明朗了,原因有主客方面的,造成的結果是斷檔嚴重,青黃不接,即使有名的,也只是徒具風格而已,真正形成流派的幾乎沒有。其中能提到的,有四位——田德年、李可易、張建民和湯秉中。
在丑行中,影響最大的就是馬平民。馬平民天資聰穎,模仿力強,隨機應變,無所不能。他堪稱為演丑的全能,紗帽方巾,斜衣軟帽,媒旦妖旦,在他的功底下各個都能演的活靈活現,風趣生動。馬平民最大的特點就是丑而不丑,不唱怪腔,不耍怪象,不落俗套,專以藝術功底引人入勝。在丑行唱、念、做、舞上都體現其獨特的風格。“馬派”的代表劇目有著名的《群英會》《玉虎墜》《看女》《蝴蝶杯》《三滴血》《庚娘傳》等,這些傳統劇目標志著 “馬派”獨有的傳承和發展。如《三滴血》中晉信書、《群英會》中蔣干的扮相,別出心裁,寓意深遠,《蝴蝶杯》中,“馬派”的演法是前飾盧世寬,后演董威,一個玩世不恭,一個老謀深算,性格身份迥異,這也是看“馬派””的一個亮點。
關于秦腔的流派探究,是值得秦腔界廣泛關注的一項重要工作,而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這項工作還沒有在真正意義上引起重視。對于一個劇種的發展,流派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而對于秦腔而言,形成藝術流派的歷史痕跡是真實存在的,只不過這種歷史痕跡有點模糊罷了。但是,追溯到每種藝術的源頭,本身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再加上涉及的范圍過于廣泛,難免繁瑣混雜,有失客觀,所以簡單的以陜西中路秦腔的發展為主要線索,溯本求源,以求能明朗、清晰的說明秦腔在這一環節上的發展軌跡,有個清醒的認識,自然就不會再去過多的計較不必要的臆斷和盲目的追從。曾經在90年代中后期的時候,在秦腔界一下子涌現出了一些所謂的藝術流派,比如說“馬(友仙)派”“郭(明瞎)派”“肖(玉玲)派”等等,這些演員所創造出來的藝術風格能稱為是真正意義上的流派嗎?而我所要說明的就是繼承傳統精華對今天的秦腔是很重要的,而不是爭著樹派立傳,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演員能具備創立流派的條件,客觀上也沒有這個條件,我上述例舉的傳承,到現在也基本上都已經斷了,再這樣下去,秦腔的力量將越來越單薄,走向沒落那也是必然趨勢了。不論一種流派是否流行,傳承都是重要的,它是現實民族特色的一種力量,珍惜現存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
課題來源:甘肅省高等學校
科研項目課題名稱:張掖市七一劇團發展現狀調查與張掖地區秦腔藝術傳承保護策略研究
課題編號:2014B-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