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每年有數百萬例留置尿管的操作,25%的住院患者常規接受導尿。0.3% 的患者會經歷醫源性尿道損傷,并出現陰莖、會陰疼痛,尿潴留,尿道出血或者尿路感染。并且,尿道損傷會增加尿道狹窄的幾率,患者需要接受尿道重建手術。盡管如此,目前大家對預防尿道損傷仍關注不足。
來自美國 Temple 大學泌尿外科的 Simhan 教授針對醫源性尿道損傷的原因及預防對策做了一詳細綜述,并發表在2015年10月份的 Journal of Urology 上。
Davis 等研究了導致尿道破裂時尿管球囊壓力的臨界值,并且評估了預防尿道損傷的新型注射器的效果。通過在豬的動物模型以及人尸體上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尿道擴張超過其直徑的 40% 和/或水囊充盈壓力大于150 kPa 時,就可能導致尿道損傷。
但目前所用的尿管及充盈尿管用的注射器已數十年未進行改進,并且可產生巨大的充盈壓力(超過 700 kPa)。這項研究提示降低充盈尿管水囊用注射器流速以及充盈壓力閾值可顯著降低尿道損傷的幾率。
盡管留置尿管時過早充盈水囊可導致尿道損傷,拔除尿管時如水囊未完全放空亦可導致尿道損傷。Wu 最近分析了拔除尿管導致尿道損傷時需要的拉力,并進一步比較了水囊分別位于尿道和膀胱內的壓力變化。研究發現隨著水囊體積增大,導致尿道損傷時的拉力成指數增加。灌注一個位于膀胱內的體積更大的水囊或許是減少醫源性尿道損傷的一個有效措施。
盡管改善尿管的構造將有效的降低醫源性尿道損傷,但普及正確留置尿管的技術仍是首要任務。但這并非容易,因為各個層次的醫療人員從護士、醫學生到醫生均可常規進行該項操作。在全國范圍內主要由護士完成該項操作也并非是秘密。以往的數據顯示高達 40% 的護士并不熟悉正確留置尿管的操作。
Kashefi 是第一個報道針對護士留置導尿進行教育對預防醫源性尿道損傷重要性的。在兩個為期6個月的時間段里,他分別觀察了培訓前和培訓后醫源性尿道損傷的發生率。培訓后損傷的發生率下降了4.9 倍,這凸顯出對醫護人員培訓的欠缺。
當護士留置尿管遇到困難時,通常最先求助實習醫生。但 Thomas 等報道,高達76%的實習醫生認為他們未接受相應培訓或培訓不足。這項大型的回顧性分析提示大部分醫源性尿道損傷發生于實習醫生開始接受培訓的最初6個月內。對醫學生和住院醫給予清晰的指導以預防損傷也十分緊迫。
除了加強教育外,泌尿外科醫生也應盡快改進尿管的設計,以進一步降低因為操作失誤導致損傷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