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至隋初
鄉官制模式
中國古代鄉村治理的典型形態是鄉里制度,鄉官制是鄉里制度早期的具體形態與模式。夏商周時,出現了鄉里制度的萌芽。當時,鄉、黨、鄰、里是西周國都地區四種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其中鄉這一級也是兩千多年來經常沿用的行政區劃形式。春秋時期,鄉、黨、鄰、里開始各有專名,如《論語》中的“互鄉”“達巷黨”等。兩漢時期的鄉里制度,與現行的村民自治組織有一定相似之處,魏晉南北朝時期首次出現了“村”的名稱。這一時期特別是后期的各種組織形式中,鄉和里的作用凸現了出來,并成為了中國鄉里制度的最為重要的兩極。
隋初至北宋中期
由鄉里制向保甲制、鄉官制職役轉變
從隋文帝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至宋神宗時期,鄉村治理是由鄉里制向保甲制、鄉官制向職役制的轉折時期。宋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實行保甲制度后,鄉里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階段,鄉和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治逐步增強,鄉村權力越來越多地被上調到更便于中央直接控制的州縣官吏的手中。
北宋中期到清朝職役制模式王安石變法之后至清朝,鄉里制度轉變為職役制。官治體制從鄉鎮退縮到縣一級,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保甲制度。鄉村治理以族權的宗族組織為基礎,以及擁有紳權的士為紐帶,建立起來鄉村自臺政治。這個時期封建專制更加強化,地方鄉里自治的色彩日趨淡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初具自治模型
這一時期的鄉村治理初具自治模型,孫中山本人對“自治”的理解雖然僅限于縣治,并未涉及到村民自治,但他對地方自治確實非常重視。民國初期,誕生了河北省定縣翟城村這樣的“自治模范村”。有學者認為,“談鄉村自治者,必自翟城村始”。這一時期真正的鄉村民主不在于“朝”,而在于“野”,共產黨領導的各根據地建立了各種農會、蘇維埃政權等農民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改革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農村地區實行人民公社模式的“三級管理制度”,人民公社分為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人民公社模式不僅是受當時客觀環境制約所做的應對之策,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也是人民公社模式得以推行的重要民意基礎。但在人民公社模式發展后期,其固有的制度缺陷逐漸暴露出來。其奉行的平均主義,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改革開放至上世?90年代中期
“鄉政村治”模式
20世紀70年代末期,受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影響而興起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在部分農村出現。村民與政府簽訂“生產責任書”,承包一定范圍內的土地,根據自家情況進行生產,所產農產品按合同規定交足國家和集體后的剩余部分歸自己支配。新的“鄉政村治”模式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放權型”的“一元二體”治理模式。這一模式比“人民公社”模式更加符合我國農村實際,促進了農村民主政治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鄉村治理模式的一個巨大進步。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
社會主義“新農村”模式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鄉政村治”模式逐步轉變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模式。1994年開始,我國在部分省份探索調整農村稅費制度;2000年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農村稅費制度的改革創新。農村“費”改
“稅”之后,村民自治由過去的行政化逐漸向自治化過渡。進入新世紀以來,取消了“農業稅”和農村稅費,農村民主制度發展有了新的契機。村民在擺脫了經濟負擔后,有了更廣泛的政治訴求。伴隨著農民民主意識和參事議事能力的提高,他們開始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2014年,1號文件大篇幅強調“改善鄉村治理機制”,為農村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加強有力的保障。
本刊實習記者 燕巧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