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英語課堂中,課堂提問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英語課堂中如何利用提問策略進行有效的教學,是值得每一個教師推敲的。
【關鍵詞】英語教學;課堂提問;策略
引言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英語課堂已經不再是教師“一言堂”的過程了,而是講求師生互動、學生主體、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課堂提問一直以來就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施良方曾經在自己的教學論從中提到過提問有:誘發學生參與教學、提供線索、提供練習與反饋機會、有助于學生學習結果的遷移。課堂提問不是單純的提出問題,而是要講求策略,地區不同、學校不同、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教材的差別等都是影響課堂提問的因素。農村初中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學生接觸英語的時間較晚,學校可為英語教學提供的附加設施基本不全,學生所接觸到的英語基本來自教師的傳授,因此教師對于課堂提問也難以把握其程度,過難或者過于簡單的提問都失去了提問的意義,過多或者過少的提問對于整個教學環節來講都是失衡的。
一、課堂提問的理論基礎
新課改后,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是學的指導者與輔助者,因此用人本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每一個學生,學生是一個完整的人,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站在學生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問題。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認為學習是一種學習者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即學習者在一定的環境中,通過他人(學習的輔助者)的幫助,進行意義構建,從而獲得知識,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即是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的一個過程。
二、農村初中英語課堂提問所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農村初中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是非判斷型提問過多,很多老師喜歡提諸如由yes\no來進行回答的問題,比如:Do the writer like those people who live his upstairs?這樣的單一型是非判斷提問不易于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也不能夠使學生的語言得到鍛煉。
2.問題受眾不廣,只有部分學生能夠回答的上來。這種問題常出現在學生水平差異較大的班級,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只有部分水平較高的學生能夠回答上來,沒有照顧到中低水平的學生,或者是每次提出問題,只有一部分比較活躍的學生來回答,其他學生沒有回答問題的機會。
3.提出問題后,教師沒有為學生預留充足的時間思考問題,或者是擔心學生回答不上來,為問題提供了過多的提示,這些都是不利于學生動腦思考的。
4.最常見的一種情況,往往教師一個人掌握了所有的提問權,而學生一味回答,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
三、有效的課堂提問的策略
那么,怎樣的課堂提問才能是有效的呢?以下是筆者結合實際教學經驗與理論所總結的有效課堂提問策略。
1.設計問題時,語言要準確、簡潔、得體。準確簡潔得體的語言能夠使學生接觸到正確的英語句子,有的老師不太注重這一點,提出問題時語言生硬、不流暢,甚者還有語法詞匯上的使用錯誤,但往往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學生聽了這樣的句子,很有可能在以后使用時犯錯誤。
2.設計問題時要有針對性。如果用射箭來比喻,問題就好比是箭靶的靶心,找準了靶心,才有了目標一箭擊中,因此問題的提出必須清晰,不能模糊不清。在設計問題時,往往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依據教學目標,圍繞重點難點提出問題。設計問題還要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需要對所教學生的總體學習水平有一個大概的掌握,提出的問題盡量照顧到各個水平段3.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有效的課堂提問是為了促進教學,引導學生思考,以達到掌握教學內容為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好比雞湯所具有的營養,沒有“營養”的問題的提出是沒有意義的。比如在教授一般過去時態時,因為之前已經學習過一般現在時態,教師可以由一般現在時態與一般過去時態的對比為起點,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態,所提出的問題可以有如下,在你的理解中,漢語中的一般過去時態應該是怎樣的表述?(為學生引入一般過去時態的大致概念)\一般過去時態和一般現在時態所表達的意義有怎樣的不同?(引導學生就兩種時態作對比,從而更好地理解一般過去時態的意義)\回憶一般現在時態的基本句型(復習)\動詞的過去式表達的是怎樣的概念(復習)?\寫出你認為的一般過去時態基本句型(啟發總結)。
結語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的笨。分析課堂提問策略,有助于英語教學有效性的提高,農村初中有其獨特的教學環境和學生情況,身為農村初中英語教師應當結合農村實際情況,全面深入的學習課堂提問策略,不斷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符合當地農村初中生的教學經驗,才能真正幫助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激發英語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李閃閃.對高中英語課堂提問有效策略的探討[J].劍南文學(經典教范),2012,02(09):254-256
作者簡介:鄭逸梅,西華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