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霞 余璐 譚暢 崔子驍
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了2016年經濟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以及重點工作。與往年相比,今年的基調更加注重宏觀經濟的政策托底,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而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舉措更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穩增長與結構性改革并重
2016年我國經濟增長目標設為6.5%-7%區間,較2015年的7%左右有所下調;CPI增長3%左右,與2015年持平;廣義貨幣M2增長13%左右,較2015年上調1個百分點;財政赤字率3%左右,較2015年上調0.6個百分點。
從2016年設定的目標來看,GDP增速穩中有降,目標彈性加大,CPI目標維持不變,M2增速和赤字率均上調。預期目標的調整一方面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時期所面臨的經濟下行壓力,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政府將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寬松靈活的貨幣政策,以穩定宏觀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結構性改革調整方面,今年的工作強調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以增強持續增長動力,而需求側管理則以求穩為主。具體來看,供給側改革的實施路徑主要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快推進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進程,嚴格控制新增產能的同時實現過剩產能的有序退出。
二是因城施策化解房地產庫存,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通過實行嚴格的限購政策、增加土地供應以及限制“首付貸”穩定房價,三四線城市或通過完善房產稅以及相關信貸政策加快去庫存。
三是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制造業升級,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并著力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與此同時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
四是加快國有企業改革,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同時兼顧員工利益,避免下崗潮。
在需求側管理方面,政策方向主要體現在適度擴大需求總量、積極調整改革需求結構。一方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進重大項目實施,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的作用,與此同時繼續推行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微觀經濟活力;另一方面,支持養老、健康、家政、溫和體育等服務型消費,同時鼓勵網絡消費、智能家居等新興消費以及金融機構創新消費信貸產品,進一步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此外,完善PPP模式,發揮1800億元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激發社會資本的參與激情。
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2016年政策托底意向更加明顯,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改革將大力推動,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并與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相配合,更好地平衡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以實現宏觀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積極財政政策基調未變
進入2016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基調仍未改變。財政赤字規模及赤字率目標進一步提升。政府工作報告將2016年的財政赤字規模目標值由2015年的1.62萬億調升至2.18萬億,赤字率目標值相應地由2.3%提升0.7個百分點至3%。
然而,考慮到隨著“營改增”的全面推進,以及供給側改革下后續還將有更多減稅降費政策,而去產能實質推進,產能過剩行業及“僵尸企業”或將面臨大幅度調整,加之近年來土地財政收入也呈現出趨勢性下降特征,預計今年財政收入增速或進一步下滑,而為了在供給側改革及去產能進程中托底經濟增長,還需要繼續擴大財政支出,2016年整體財政收支壓力較大,預計實際的赤字率或將比3%更大。
積極的財政政策除了體現在擴大財政赤字方面,還體現在更多赤字以外的政策措施。一方面,要配合供給側改革,對企業進一步減稅降費,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效率,促進經濟效益的改善;另一方面,仍需要發揮基建投資對穩增長的重要作用。延續去年4月份以來對平臺公司融資放寬政策,2016年監管部門對平臺公司發債仍積極支持。
3月中旬發改委發布文件,允許包括遼寧沈陽、山東青島、四川成都等40個市縣所屬企業,在2016年申請發行企業債時,不再通過省級發展改革部門轉報。近期又有消息稱交易商協會正在研究放開部分符合條件城建類企業的發債資金用途限制。
在監管的支持下預計2016年城投債發行規模將超過2015年水平,為穩增長提供支持。與此同時,新增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由去年的1000億大幅上升至今年的4000億,對接更多實際投資項目。專項金融債的發行規模也有望繼續擴張,為建設項目提供資本金支持。
除此之外,仍需完善PPP相關制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今年3月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為PPP項目提供資金支持。各地方政府也積極成立了地方PPP融資支持基金。不過受PPP探索期和市場接受度影響,目前PPP簽約率仍較低,后續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設計,通過中央和地方政府設立的PPP融資支持資金,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二季度經濟有望延續企穩態勢
二季度,宏觀經濟有望延續低位企穩態勢。從先行指標來看,宏觀經濟景氣指標中預警指標和先行指標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考慮先行指標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未來經濟有進一步企穩的跡象。
今年前兩月宏觀經濟景氣綜合預警指數上升至70.7的水平,比2015年提升3.4個百分點。4月1日,國家統計局公布3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一改上個月的低迷,較之大幅上升1.2個百分點;不僅是去年8月后第一次重回榮枯線之上,漲幅更是過去3年來最大值。3月財新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大幅升至49.7%,明顯高于預期,較前一個月上升了1.7個百分點;雖然仍低于榮枯線,但已達到過去一年內的最高值,顯示制造業運行整體有所改善。
此外,我國居民消費者信心指數2月份為104.4%,比上月提升0.4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提升0.7個百分點,并且連續三個月保持上升態勢。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改善,并保持在較高的景氣范圍內,有助于未來消費需求的穩定增長。
從未來發展環境來看,國內結構性調控政策加強,微刺激政策不斷發力。一方面,今年以來,發改委相繼審批了水利、公共事業等涉及基礎設施多個領域的重大項目,基礎設施將繼續發揮穩增長主力作用;另一方面,隨著房地產去庫存,房地產限購政策有所放松,針對三、四線城市需求的政策將延續,房地產短期內仍能延續回暖態勢。與此同時,財稅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全面“營改增”實施,企業稅負將進一步降低。從外部環境來看,在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背景下,美聯儲是否加息仍是我國需要面臨的最大擾動因素,需要密切關注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市場反應。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去庫存、去產能背景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在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措施不斷實施發力下,二季度經濟有望延續一季度小周期回升態勢,GDP增長6.8%左右。
(作者單位: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