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婧
2016年5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特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土地市場藍皮書:中國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報告(2015-2016)》發布會在京舉行。
農地流轉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進行得如火如荼,依托互聯網而興起的農地流轉平臺的出現不僅填補了農地流轉服務業的空白,也極大地提升了農地流轉的效率?!盎ヂ摼W+農地流轉服務”是指以信息技術、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以滿足顧客需求最大化為目標,把農地流轉服務有關的各個方面,通過互聯網有機組織起來,形成完整的消費服務網絡。
《中國農村土地市場發展報告(2015-2016)》從農地流轉全程擴展到農地流轉后市場,以及為農地流轉提供資金支持的土地金融,將農地流轉平臺的服務框架做了闡述,并對歸納出多種主體、多種模式的服務內容做了詳盡的介紹?;ヂ摼W農地流轉平臺框架主要由線上平臺、線下網店、數據中心、農地流轉金融服務、農業服務五大模塊組成。“互聯網+農地流轉服務”不僅僅只體現在地源信息的聚集和流通,還包括客戶資源的相關配置與服務。農地流轉平臺能夠有效并及時地處理地源與有土地需求的客戶資源之間的關系,包括在線處理發布的農地流轉信息或土地需求信息,在線提供農地流轉服務,包括各類在線咨詢服務,如:在線預約、價格咨詢、政策咨詢、法律咨詢、合同咨詢等。對于有流轉意向的土地信息,還可進行土地面積測量和土地價值評估,之后通過議價或招拍掛、網絡競價的方式進行定價。同時農地流轉身后還有一條巨大的產業生態鏈可以發揮作用,如土地金融服務、項目開發、農機、農資等服務,市場潛能巨大。
在分析農地流轉有利條件的基礎上,得出“互聯網+農地流轉服務”的發展趨勢:線下服務中心增多;經營主體趨向企業;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金融服務不斷創新;以農業項目驅動服務;鏈條完整度和服務深度加強。
一是線下服務中心增多。增設線下服務中心,為線上服務提供保障,進而形成線上線下閉環,是農地流轉平臺探索出的重要模式。當前一些農地流轉平臺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設了流轉服務中心,但是覆蓋區域有限。作為農地流轉服務鏈的重要載體,線下服務中心將隨著農地流轉的推進得到擴張。
二是經營主體趨向企業。雖然政府土地信息平臺和企業型農地流轉信息平臺,都為農地流轉帶來了土地信息、同時提供部分流轉服務,但是二者有著本質差異。政府作為管理者、監督者,政府平臺著重于土地信息發布、土地權屬變更以及交易后土地狀態的查詢,但對農地流轉過程中某些服務環節缺失。而企業平臺以服務為宗旨,直接參與農地流轉相關中介服務,并且從中盈利,提供的服務涉及農地流轉服務鏈各個環節,服務范圍廣,并且企業平臺依靠其線上到線下服務的優勢,具有更多實踐經驗,熟悉不同地區的差異,可以提供更加專業,更有效率的服務。企業平臺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土地供求雙方的服務需求,不斷調整服務體系,形成具有市場特色的農地流轉服務鏈,更能適應農地流轉的發展需要。
三是信息平臺向交易平臺轉型。農地流轉服務鏈從土地信息發布到洽談成交,再到合同簽訂、辦理登記,流程繁復,而土地信息僅僅是第一步。信息平臺的信息收集是農地流轉服務鏈中初始的環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獲取的途徑的增加,同類信息平臺的涌現,僅僅作為信息的容器,很難形成競爭力,只有縱向延伸服務鏈,從服務鏈條的角度為客戶降低成本,發展成交易管理平臺,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建立集土地信息庫、農戶資信信息庫、農地流出后市場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才能經受市場的考驗。此外,網絡競價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農戶在農地流轉中處于劣勢地位的問題,能更好的保護農戶的利益,會受到市場的青睞。網絡競價模式的興起,也將助推農地流轉信息平臺向交易管理平臺演進。
四是金融服務不斷創新。隨著農地流轉政策的出臺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農地流轉規模不斷擴大,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政策的放開,會加大農地流轉過程中和農地流轉后的金融支持的力度、加速土地金融創新。
五是以農業項目驅動服務。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的應用,以農業項目為驅動的農地流轉服務方式將會主導市場。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應用,土地流轉平臺可以給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土地信息,而是專業數據分析得出的的項目投資決策,在決策的基礎上選擇適用土地,提供土地流轉,技術支持,金融支撐等相關服務。
六是鏈條完整度和服務深度加強。隨著農地流轉服務鏈條不斷完善,服務深度加強的趨勢不可擋。首先,越來越多的企業的進入農地流轉行業,企業服務意識將不斷加強,為了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農地流轉服務將向著專業化和一站式發展。專業化的服務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一站式服務將帶來更好的用戶體驗度,提供更加便捷和全方位的服務,積累更多的用戶資源。其次,服務模式的多樣化,如農業項目導向的樹立,將會驅動農地流轉服務鏈更加完整。再次,面向大眾的普通服務完善的同時,大客戶的定制服務,針對大客戶的需求,從項目到農地流轉到農業經營管理到農產品銷售,一站式、全方位服務也將興起。
(作者單位:土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