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伴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和《“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發布,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點正由規劃設計轉向以政策調控引導規劃落實的新階段。
政策的調控離不開輿情的監測,4月28日,由首都經貿大學聯合京津冀三地專家,以及龍信數據共同研創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數”對外發布。而此前的4月26日,北京市市委書記郭金龍專程去首經貿調研,對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給予了充分肯定。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京津冀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祝爾娟直言,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數”的目的,就是要為政府實現有效調控提供客觀依據和數據支持。作為監測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平臺,指數將在監測運行、發現問題、評估政策、預測前景、衡量目標等五個方面發揮作用。
在某種程度上,指數將有望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風向標,不僅能客觀顯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總體態勢與變動方向,還能實時反映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水平變化和實現程度。
產業協同正呈加速趨勢
微觀企業的發展好壞決定著宏觀經濟的質量與效益,研究京津冀的企業發展指數,既能反映這一區域的經濟活力,也能反映三地的產業協同效益,并能據此對宏觀經濟的發展趨勢作出預判。
對于京津冀企業發展指數的構成,京津冀大數據研究中心首席數據科學家、龍信數據創始人李鈺介紹說,一是通過總量和規模指標,來反映企業的實力,二是通過增量和結構指標,來反映企業的活力,三是通過知識產權和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來反映企業的創新力。
通過研究,李鈺指出,京津冀三地的協同效益已經開始顯現,北京對天津和河北的產業轉移正呈現加速態勢,近兩年時間,北京在天津、河北設立的企業和分支達到了4491家,僅2014年到2015年一年間,北京對天津和河北的投資就增長了近三倍。從資本流向看,北京流向河北的資本,82%流向了唐山、石家莊、廊坊和保定。北京流向天津的資本,90%流向了濱海新區和武清。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三地不同城市之間的創新力和活力,通過對三地44個區市縣進行比較,三地經濟發展創新力和活力綜合排名前十的區域是海淀區、朝陽區、西城區、濱海新區、東城區、石家莊市、豐臺區、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昌平區和武清區。而這恰好與北京產業疏解和津冀兩地承接轉移的重點區域高度重合。
事實上,推動三地的產業協同,政府調控固然重要,關鍵還要觀察企業或者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一定要建立在“無形之手”的基礎上施加推力。
通過三地城市之間兩兩相比后發現,三地產業協同度較高的十對城市,分別是:朝陽—秦皇島,西城—廊坊,海淀—邯鄲,南開區—大興區,通州—濱海新區,濱海新區—順義,東城—邯鄲市,張家口—東城,保定市—西城,唐山—朝陽。這也為北京的產業疏解轉移提供了重要參考。
而透過京津冀的企業發展指數分析,李鈺的團隊得出結論,京津冀乃至中國的宏觀經濟已經出現了企穩跡象。李鈺說,企業的成立、注冊和經營,不以政府的意志為轉移,一個企業注冊之后,需要招工,租用辦公場地,產生經濟和稅收指標,大概在成立6到8個月后,經濟和財稅指標才能轉化出來,分析數據后我們發現,京津冀企業發展指數已經連續有了8個月以上的回調。
人口發展能力差逐年拉大
無論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資源的利用,最重要的是人。因此,京津冀協同發展指數將人口發展指數確定為重中之重。
承擔人口發展指數研究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耀軍告訴記者,綜合三地的人口活力、人口結構和人口發展質量,京津冀地區的人口發展能力可分為三個梯隊,截止到2013年北京的人口發展指數依然位居榜首,為0.821,天津和石家莊分別排在二三位,接著是邢臺、承德、邯鄲、廊坊、滄州、秦皇島、唐山等七市人口發展指數位于0.3和0.5之間,處于第二梯隊。保定、衡水、張家口則處于第三梯隊。這其中,張家口、秦皇島、滄州和保定這四個城市的人口發展水平綜合評價較為落后,但是張家口在人口活力方面,秦皇島在生命質量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這也為不同城市在人口發展方面揚長避短提供了參考依據。
很顯然,在人口發展能力方面,京津石三角鼎立,輻射區域各有不同。北京的核心地位不可動搖,與天津的雙核作用正在凸顯,石家莊則作為河北省省會城市正在發揮中心城市的重要作用。
人口發展能力的排名僅是表象,其背后的變動趨勢更值得關注。指數研究團隊發現,除了北京、秦皇島、張家口、滄州和廊坊,一直保持穩定之外,近年來,天津、唐山和承德的人口發展能力快速上升,其中天津更是從原來的第四位,一躍超過石家莊,上升到第二位,表明天津的凝聚力正在增強。
而石家莊、保定和衡水則是明顯下降的城市,盡管綜合各項指標發現,石家莊在各個方面并未出現較大波動,但不進即是后退,由于天津的連年上升,一下拉低了石家莊的排名。
但也不乏排名起伏較大的城市,比如邯鄲和邢臺,這可能與政策的連續性、重大產業項目的發展等因素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發展能力并不等同于人口發展能力。比如保定和滄州的經濟實力并不弱,但近些年,滄州、保定、廊坊的人口結構改善并不盡人意,人口活力反而呈現出下降趨勢。
張耀軍強調,京津冀各城市人口發展能力的不平衡正在加劇,北京的人口發展優勢正在進一步提升,其他所有城市與北京的人口發展能力差均在拉大,洼地效應的存在預示著人口資源將繼續向北京涌入。
“各地政府必須著手促進人口的均衡發展,提升整個區域的人口發展能力,用相應的政策打破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惡性循環,避免出現馬太效應。”張耀軍建議,首先要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人口交流,讓大城市反哺小城市;再者,要實現勞動力就地轉移,走“就地城市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應高度重視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斬斷環京貧困人口代際傳遞鏈條。
生態文明建設要形成合力
反映三地的協同發展,生態是繞不過去的永恒話題。
對于三地生態文明建設的評價,指數綜合近十年相關數據得出的結論和公眾的直觀感覺趨于一致,北京最高,天津次之,河北起點較低,上升比較快。但值得深思的是,從2013年開始北京的生態建設略有下降。
在資源利用方面,以重化工業為主的天津,資源利用較好。北京在波動中呈現上升態勢。河北則因能源結構調整、能源資源價格的波動等因素,近幾年的資源利用水平略有下降。
而在環保制度建設方面,河北專門為服務北京、天津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文件,為京津冀聯手開展生態治理作出了巨大努力。因此,河北的環保制度建設得分最高,北京也呈現上升態勢,但令人擔憂的是,盡管天津的環境質量改善較大,可天津在制度建設方面最近幾年卻在持續下降。
承擔京津冀生態文明指數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殿廷指出,研究表明,在國家的部署下,京津冀的生態治理確實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三地在大氣污染環境、環境監測和執法等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京津冀的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向好,差距在逐步縮小,但也隱含著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的壓力還是巨大的,任務非常緊迫。
生態建設與三地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單靠自上而上的推動還遠遠不夠,三地居民的生態文明認知和參與意愿,才是決定生態文明建設成敗的關鍵,為此研究團隊選擇了六個城市做了4000余份問卷,進行大規模的摸底調查。
針對居民對生態文明的認知,研究團隊選擇了“溫室效應、綠色產品、低碳行為”三個關鍵詞,得到的結果卻出人意外,北京的得分最低,石家莊較好。
針對居民對環境問題嚴重性的認知,大家對水、大氣、垃圾的感覺最深刻,對大氣污染的認知最為強烈,超過一半的調查對象認為難以忍受。
對于居民的日常生態環境行為認知,北京得分最低的調查結果再次出人意料,北京采取生態環保綠色出行的行為是最低的,對交通換乘盡量用大型公交的認同也最低。
“調查發現,高收入、高知識群體的環保意識并不強,這與人們潛意識中的印象并不符合,居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知情況、參與意愿通常是說說而已,說別人都行,自己做卻難。” 吳殿廷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應大家努力,明確主體意識,讓公眾自下而上踐行。
對此,吳殿廷建議,三地須加大生態文明理論和知識的宣傳,開展一些活動,提高大家的對生態文明認知水平。并且,要明確責任分工和主體意識,在三地政府自上而下推動漸成合力的同時,還應引導居民和全社會自下而上地參與,使之匯聚成共同的力量。同時,要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監督機制,確保京津冀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率先推進,率先獲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