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書貴
進入4月以來,去產能步伐提速,相繼有8個部委亮出新政,去產能正在成為2016年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頭戲。
而對于產能過剩企業所在區域來說,去產能僅僅是區域經濟轉型的第一步,如何培育繼資源經濟之后的替代產業,才是成功的關鍵。
早于其他省市實現資源經濟轉型的北京,資源型產業曾長期是門頭溝、房山部分山區農村集體經濟的支柱,自2006年北京市退出資源開采業后,村集體如何帶領村民完成“靠山吃山”到“養山富民”的根本轉變,從京西門頭溝水峪嘴村的實踐中,或許能得出一些啟示。
歷經兩次成功轉型
短短二十年間,水峪嘴經歷了兩次徹底的經濟轉型。
改革開放之初,受累于集體企業機制的僵化,村民生產積極性內生動力不足等原因,以及民營經濟快速興起的嚴重沖擊,集體經濟倒閉,村委會負債運行,水峪嘴請回了在外致富的胡鳳才擔任書記,開啟了農業經濟向資源經濟的轉型之路。
已嚴重資不抵債的水峪嘴村從1994年開始,集體經濟從零起步,發展到2006年達到了2095萬的年產值,村民人均收入超過8000元。
北京籌辦奧運期間,北京對于經濟增長的關注開始悄然轉向經濟發展質量與空氣質量并重,先知先覺的水峪嘴村先后兩次報告區政府,要求主動關閉采石廠,發展替代產業,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
和當時的部分村集體不同,水峪嘴村并未把封礦看作集體經濟發展的死路,而將其視為新的發展契機。村黨支部、村委會兩委班子請來民俗專家,挖掘水峪嘴歷史文化資源,將產業向旅游方向進行調整。
事實上,水峪嘴村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著名的京西古道從村中蜿蜒而過,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遺產。村中有一條保存完好的1.5公里長的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麗、最豐富的一個部分,數百年來商賈云集,駝馬絡繹,磨得發亮的石板路上,留下了深深淺淺的蹄窩。在2012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京西古道被評為100項重大發現之一,并居榜首。京西古道也是北京市最大規模文化遺產。長期從事古道研究的專家安全山曾說:“京西古道不是一段普通的道路,而是記錄人類生存、發展、繁榮的文化長廊。這里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有著采不盡、寫不完的文化信息”。
水峪嘴村兩委以開發京西古道旅游為龍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先后投資了近千萬元,修建了古道博物館、京西民俗博物館、書畫院、古道驛站、軍事酒吧、“永遠免夫交界碑” 碑亭等景觀節點,以及柿利康食品有限公司、民俗商業街,讓游客感受深厚文化內涵的同時,通過旅游商品銷售增加農民收入。2013年,僅門票收入就達260萬元。至此,水峪嘴村成功由資源經濟轉型為綠色經濟。
黨組織建設是根本
相比轉型近十年,至今仍未培育形成新支柱產業的部分村莊,水峪嘴村為何能率先實現綠色轉型,成為京郊的生態村?
說到底,農村發展的關鍵還在人,重點是建設好基層黨組織。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的高度出發,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門頭溝境內總面積的98.5%為山地,平原面積僅占1.5%,是北京生態涵養發展區之一,本身發展資源的不足已經嚴重制約村莊發展,因此就特別需要農村中富有眼光和創新精神的領導集體,把握市場脈動,結合本地實際尋求經濟發展的增長點。
而班子的能力如何發揮,還有賴于相應的制度保障。水峪嘴村以實干型村兩委建設為目標,先后建立健全了村兩委班子聯系困難戶制度、財務管理制度、干部考勤制度、兩委班子學習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連民心懇談制度、五個帶頭制度等。并成立議事工作組,請村民代表中德高望重的人參加村兩委會,共同商議村內的重要工作、重點事務和重大資金支出等。在一系列制度的安排下,形成了“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工作重點。
“農業的事難搞,農民的事難辦,農村的‘家難管”,這是新形勢下“三農”問題的形象寫照。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培育和提高農民的民主參與意識是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政治建設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
水峪嘴村兩委班子不斷完善民主決策制度,對村里的重大事項、重點工程、重大決策、重大財務支出,嚴格實施“四議兩公開”;充分利用村里的公開欄,及時將各項民主決策決議,尤其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進行公開,消除村民心中疑慮,減少干群矛盾的發生;建立并完善了民主管理機制,實行分片管理,根據村實際情況將全村分成4片,通過片內選舉產生村民代表,定期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審議、通過村內各項事務,形成以制度管村、制度建村的工作模式;對村干部承諾事項,由村民進行考評,并以此為依據確定“兩委”干部的年終工資、獎金和獎勵;通過大學生村官創辦的《水峪嘴報》將村莊動態如實告知村民,進一步保障了廣大村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為村民搭建起一個良好的問政平臺。
科學規劃是前提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主動要求綠色轉型的水峪嘴村,敏銳地把握了北京乃至國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大趨勢,結合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立足生態農村建設全局,強化規劃引領發展意識,以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
村兩委明確綠色轉型,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思路后,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從多個層面征求社會各界對加快水峪嘴村發展的意見和建議。2007年投資30萬元制定《水峪嘴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明確了“旅游觀光業興村、新產業富村、民主管理治村、精神文明建設強村”的治村目標,并確定了先灘后山的發展步驟,把建設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美化村莊環境作為村兩委班子的重要任務。
在產業發展的同時,村集體非常注重村民生活條件的改善。水峪嘴的新村建設,以“充實產業、完善設施、改善環境”為基點,以產業發展為龍頭帶動村莊整體發展,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心來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改善環境為依托改變村落整體形象,以低碳、綠色、生態為軸心實現村莊的可持續發展。
新村規劃的基本格局為“一軸、一心、一區、兩組團”。“一軸”即村內與外界聯系的主要道路,是村莊發展的主要軸線,也是水峪嘴村文化旅游發展軸的組成部分?!耙恍摹奔垂卜罩行?,位于村域發展軸線東側沿河分布。包括旅游集散中心、村委會辦公場所、公共活動中心等公共服務設施?!耙粎^”即濱河低碳示范區,是村域旅游發展的亮點之一,也是村域公共綠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皟山M團”即以村內主要道路為界,分為東西兩個居住組團。
建成的水峪嘴新村,在居住組團區建設了兩層功能齊備的住宅樓,并在周圍種植花草樹木,美化環境,使村莊環境與景區融為一體。
產權改革是保障
產權制度改革是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的重要動力,北京市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產權改革工作,村級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快速推進,并已基本完成。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計完成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單位達3882個,村級完成比例97.1%。
水峪嘴村結合自身實際,對“京西古道景區管理中心”進行股份制改革,成立水峪嘴村古道風景區股份制企業,以村集體前期投入資金形成的100萬元資產為股本金,設置集體股和個人股。村集體占總資產的55%,村民占總資產的45%。在股權分配上,水峪嘴村經濟合作社作為第一股權人,持股份資產55萬元。個人股持股份資產45萬元,以2004年7月制定的“土地確權方案”人員基數441人為標準,按照人數平均分配。村民個人無需繳納股金即持有每人10股、每股100元的股份,實現了村民變股民。集體股所獲分紅用于景區后續建設,個人股的分紅按股份分配到人,實現發展過程村民參與,發展成果村民共享。
資源整合是共贏
京西古道猶如一條網帶,東連北京城,西接冀晉蒙,穿越門頭溝全境,遠古的烽煙,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動,貿易的往來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數不清的美妙故事,訴說著時代的輝煌變遷,疊聚著文化的繁榮燦爛。
隨著京西古道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峪嘴村圍繞區政府倡導的“農游合一”進行布局,開發輔助旅游業發展的新型產業。盤活荒山360畝,種植冬棗、櫻桃等經濟作物,發展精品果園。充分利用原東河灘農業地,投資200萬元,建成了現代農業觀光園,種植櫻桃、大蓋柿、薄皮核桃等特色農產品,解決了村中83戶低收入家庭的就業,并在村里的部分低收入家庭中發展庭院果樹盆栽,村集體出資予以支持,調動了低收入農戶致富的積極性。
但除了做好村峪自身的古道開發文章,由于古道的資源分散,門頭溝全區九鎮加上大臺地區辦事處都有涉及,沿途的民俗村各自為政,導致旅游開發小而散,難以形成品牌。2014年,由水峪嘴村發起,沿線32個村成立“古道驛站產業聯合會”,對古道旅游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品牌包裝、對外營銷,促進京西古道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目前,加入聯合會的32個村包括門頭溝區王平鎮韭園村、潭柘寺鎮王坡村、雁翅鎮淤白村、軍莊鎮孟悟村、清水鎮八畝堰村等。這些村有的是“北京美麗鄉村”,如八畝堰村,有的是京白梨特色產業村,如孟悟村,有的是保留蹦蹦兒戲等文化的民俗村,如淤白村。統一的包裝經營也讓游客充分感受京西古道的燦爛文化。
(作者單位: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