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蔚蔚
時光荏苒,本人已擔任初中英語教學十多年,我校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大部分同學英語基礎薄弱,是老大難。根據(jù)這么多年來的經(jīng)驗,主要總結如下:
一、注重課堂導入
首先,以教師為主導的導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著“導演”的作用,通過教師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調(diào)控課堂教學的進程。在開篇單元中生動活潑的圖片故事總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經(jīng)過教師的適當指引,學生通過教師的指令進行活動,從而自然地進入到新知識點的學習過程當中。
其次,在閱讀課中,教師可以以詞匯背景知識導入用于閱讀課教學,詞匯是語言這座大廈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詞匯都是音義結合的實體單位,并在語句中充當一定的句法成分。
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雞下白蛋”,理解意義可以是“丑婦生俊兒”或“世事無定”,而漢語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兒”的說法。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與暗合,很難理解其中的寓意。這些詞出現(xiàn)在閱讀短文中時,一定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因此,在閱讀課教學中,詞匯背景知識導入法很實用,能讓學生知道詞除了詞義本身外,還會在特定語境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意義。這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義有著深遠的意義。
還有,寫作課和語法課教學的導入。語法背景知識導入法適用于寫作課和語法課教學,因為英漢民族在思維上的差異造成了在同義表達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現(xiàn)象。漢語語法呈隱含性,英語語法呈外顯性,漢語重意合,英語重形合;漢語重動態(tài)、人稱、主動、簡單,英語重靜態(tài)、物稱、被動、復合。漢語無形態(tài)變化,只有靠語序和虛詞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動作的先后順序與語序對稱。通過這種導入方式,學生會特別注意句子結構、句子的正確表達、語法的正確運用。
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培養(yǎng)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yǎng)成教育,有時還必須帶有強制性。不是每個人都是天生的“愛”學習者,所以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習慣,有時候也需要別人的提醒和幫助。因此要讓學生適應新的模式,教師要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充分預習的好習慣。例如,我在教學牛津9AUnit2 Colours的Reading部分時,對于要求記憶的單詞短語直接安排在預習學案上,要求學生能夠做到課前會朗讀默寫,課上能直接展示。對于課文內(nèi)容要求學生通過自己聽錄音材料在課前就能熟練朗讀,充分了解熟悉所給材料內(nèi)容。對于書后練習PartB&Part C部分也排課前預習,這樣上課時就可以直接進入ask&answer環(huán)節(jié)。對于類似“Howmany kinds of colours are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What does each colour represent?”等問題,學生由于預習較充分,全部能對答如流,課上表現(xiàn)十分積極踴躍。因此,只有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學生才能積極參加課堂語言實踐活動,才能達到有目的、有重點地識記各種語言現(xiàn)象,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三、加強并提高學生自學英語的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和自學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只有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和自學能力才能在進一步學習和運用外語時繼續(xù)提高,才能在遇到新問題時能夠鉆研并解決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自學能力比獲得外語知識似乎更具現(xiàn)實和長遠的意義。特別提倡“啟讀練知結”相結合的原則。啟就是啟發(fā),以此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讀就是閱讀,是關鍵所在。閱讀重在理解,不僅是文章整體與細節(jié)的理解,還有詞的理解。練就是練習,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閱讀的能力,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知就是知曉結果,也就是得到答案,是對閱讀訓練效果的檢驗;結就是總結,概括全貌,使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整體化。這五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互相練習,是統(tǒng)一而系統(tǒng)的教學手段。
四、要深化興趣教學法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游戲教學是興趣教學法中的經(jīng)典之作。比如教授詞匯知識的時候,可以用比劃猜詞的游戲來鞏固學生對詞匯的掌握,又如講授課文知識的時候,可以用小組競爭游戲來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與競爭。在平時小測驗的內(nèi)容上,也可以適當有興趣題目的出現(xiàn),比如填字游戲或者猜謎游戲等。
情境教學法是興趣教學法的最好體現(xiàn)。比如在學習一些實際事物詞匯的時候,如牛奶、橘汁、梨汁、香蕉、面包之類的詞語,就可以設計多個場景來講解和練習。場景一即顧客與商家的買賣過程,場景二即就餐者與餐廳侍者之間的服務與被服務過程。通過類似的對話練習,可以使學生輕松掌握詞匯,并掌握相關會話。
最后,注重開辟第二課堂,拓寬學生的視野。我經(jīng)常利用教室讓學生舉辦英語角、英語專欄,從報紙雜志上收集一些小故事、成語、謎語、笑語等,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加以改編,然后讓他們舉行故事會、游戲、對話比賽等節(jié)目。要求學生們都積極準備,踴躍參加,讓他們學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些活動的開展,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感到其樂無窮,而且印象深刻,經(jīng)久不忘。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好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活學活用,不僅是課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師們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