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崢

【摘要】音樂在廣播節目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從理論依據到實踐經驗,描述了音樂在廣播節目中的功能和展現方式。廣播節目制作者通過掌握音樂的基本表現手段,尋找到最適合的音樂曲目和音樂段落,然后再經過恰當的技術處理,將音樂的功能發揮出來,充分呈現廣播聲音特質的魅力。
【關鍵詞】音樂 廣播節目制作 非語義性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廣播是唯一解放了眼睛和雙手的媒體,是用純聲音傳達作品信息的傳媒形式,在繁忙的社會生活中,其具有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優勢。廣播中的語言,具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語義,該語義在使用該語言的社會范圍內被公認,并形成表達各種信息的觀點,是作品主題的直接表達。
音樂用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表情達意,與語言表達感情的方式相似。二者相近的聲音表達方式,使得音樂在廣播中承擔起兩個功能,即構架節目內容以及解釋節目情感。以音樂構架節目內容的音樂類廣播節目,以語言釋義,將音樂進行展現和欣賞。但顯而易見,節目中的語言在推動主題時起到了決定作用。而在以表達情感、傳遞信息、講述記錄為功能的其他廣播節目中,語言更是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在此類廣播節目中,音樂是作為第二要素存在的,是配合語言傳達主題信息的。
《禮記》中《樂記》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這段文字說明了音樂變化與人心情感之間的聯系,也說明了音樂在聲音傳遞信息過程中雖不會像語言那樣有十分確切的含義,但這種非語義性表現形式恰恰是音樂的藝術性表現,在與語言配合的時候,可以用其本身豐富的藝術元素賦予作品主題更深厚的含義。這對以空間想象為要素的廣播節目來說,尤為獨特和重要。二者之間的緊密配合以及細微的關系將極大地影響節目的質量和效果。下面將從藝術和技術兩個層面對兩個要素進行論述。
一、微觀解析音樂藝術特征,使其與語言完美搭配
在廣播節目制作時,選取符合語言語義的音樂,可以擴大語言的情感內涵。音樂是由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相互結合,通過旋律、節奏、和聲以及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等表現手段,來體現其藝術種類和特征的。根據音樂的這些藝術特征,就能尋找到表達相關語義情感的音樂。
下面分別講述音樂的表現手段與選取音樂時的關聯性。
旋律。旋律是選取音樂的重要標準,是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決定了整個音樂的基調,表達了曲作者創作時的心理活動。音樂的風格也由旋律的構成來決定。以恰當的旋律為背景,是對語義的補充,增加語言在地域、時間、生活形態上的信息量。
節目內容如果有地域性,一般會以本地域風格的音樂來編配,展現當地的文化風情;講時尚的節目就用流行風格的音樂來編配;歷史、人文類的作品可以選擇古典音樂,或者大氣磅礴的音樂來編配。對于敘述性語言,可以選擇沒有旋律特征的音樂作為背景,增加聽覺的好感。
音樂的旋律應契合語義,營造主題環境。
節奏。節奏是選取音樂的基本要素。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是音樂的骨架。如3/4拍子的作品,聲音應該是強、弱、弱的分布,華爾茲舞曲就是3/4拍子的曲子。強弱弱的節奏給人感覺是閑庭漫步、華貴光鮮,它不適合用到新聞類節目中,而像桑巴一樣的節奏也不適合描述雨天情景的節目。
音樂的節奏應配合語言講述速度,打造作品氛圍。
和聲。和聲是判斷音樂色彩及劃分音樂段落的參考。它賦予旋律以色彩,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區別。比如大三和弦,聽起來厚重莊嚴;小三和弦,聽起來哀怨傷感。
在廣播節目中,音樂和聲往往是語言情緒段落起承轉合的標志。
力度。力度與語言情緒息息相關。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要與語言相配合,形成具有和諧力度的氛圍。一個娓娓道來的故事如果被音樂中突如其來的音符打斷,將會破壞故事的完整表述。
恰當的音樂力度是語流順暢的保障。
速度。即音樂進行的快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配合適當的音樂速度,可以勾勒出完整的故事段落的氣氛。通常來說,速度快的音樂不適合悲傷憂愁的內容,速度慢的音樂不適合快樂的、緊張的內容。
適宜的音樂速度是節目整體節奏的推動力量。
調式。音樂中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一個體系,就叫調式。如大調式、小調式、我國的五聲調式等。調式賦予了音樂不同的表情素質與風格。在一首音樂中,為了反映作曲者情緒,會有調式的改變。通常情況下,大調式的音樂陽光向上、慷慨激昂,適合表現大場面、大制作;而小調式的音樂哀婉惆悵、感情豐富,適合表現人物的情緒變化。
和諧的音樂調式能令節目內容順暢連接。
曲式。曲式是指音樂在時間上的段落組織結構。在一段音樂中,根據調式、節奏等分成幾個部分,有重復也有高潮,制作選取時,需要分辨出音樂的結構,剪輯出更加適合的部分與語言配合。在廣播作品中也常常在一段語言中搭配多種聲音元素。同一語言段落使用的音樂并不僅限于一段。通常情況下,可以將同樣曲式的音樂剪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段落,以免由于曲式的不同引起音樂情緒的變化,影響語言的情緒連貫。
分辨曲式才能對音樂段落進行裁剪拼接。
織體。織體是指多聲部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在音樂中,織體是總譜的概念。各個聲部的走向有其藝術規律,廣播節目中的語言作為共同完成聲音作品的元素,而且作為作品整體的一部分,也應該遵循同樣的藝術規律。如果我們想要通過音樂將語言情緒推向高潮,不僅可以用逐漸走向高潮的音樂帶動語言情緒走向,還可以通過恰當的反向律動,產生強烈反差,襯托語言情緒的變化。
把握音樂的織體走向控制著廣播節目的整體情緒表達。
音色。音色有人聲音色和樂器音色之分。在人聲音色中主要是童聲、女聲、男聲等;樂器音色的區別則是多種多樣。在音樂中,有時只用單一音色,比如鋼琴獨奏、小提琴獨奏、古琴獨奏等;有時又使用混合音色,如交響樂、民樂合奏、無伴奏合唱等。音色是由聲音的泛音頻率范圍決定的。圖1是人聲及部分樂器的頻率圖示。
聲音搭配原則是互補性原則。音樂要補充語言語義表達的不足,更要補充語言頻率窄、音色單一的聽感缺憾。從圖1中可以看出,樂器音色頻段范圍寬廣,高中低頻分配均勻。從鋼琴的頻譜上可以看出,40Hz至7000Hz的寬度,使它在搭配任何語言時都游刃有余。而語言人聲和歌曲的歌唱頻率比較接近,如果這兩種聲音搭配起來,即使在音量配比上按照語言比音樂2:1,甚至3:1的比例,分辨起來都會比較困難,影響對語言的理解。這時,不要使用歌曲作為襯底,使用一段器樂曲作為背景音樂與語言搭配使用,更能增強語言的魅力。
音樂音色需要與語言互補相成。廣播作品的制作必須服務于作品內容。不論選取的音樂多么動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傳遞信息,是服務于作者想要傳遞的主題。根據語言講述的內容、語言訴說的速度、語言訴說的情緒來挑選旋律、節奏、和聲、力度比較合適的音樂,再根據語言講述過程中涉及的內容信息,搭配不同速度、調式、曲式、織體、音色的音樂。在作品整體架構過程中,將語言和音樂這兩種聲音元素綜合考慮才能組合而成和諧的聲音作品。
圖1: 人聲及部分樂器的頻率圖示
二、用音樂展開想象的翅膀,宏觀構架節目整體
廣播這種傳媒形式,可以通過聲音構建出畫面感,雖然缺乏視覺刺激,卻更具想象空間。
搭建合理的想象空間,就要以語義性的語言為基礎,配合非語義性的音樂元素,并與加強現場感和環境感的動效元素一起有條理有目的地堆砌,從而組成整個廣播節目。
用音樂元素拓展語義、增加想象,必須把握好與語言、動效的比例關系,不可喧賓奪主。同時,還要通過以下方法,加強音樂與語言、動效的合作融合。
(一)素材銜接
語言與音樂之間銜接時,主持人語言的音量和響度要固定,以音樂淡入淡出的方式使節目更順暢。
淡入淡出作為廣播節目中最常用的銜接方式,可以在任何廣播類型中使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間切入點不固定,可以與語言同時進入,也可以比語言早進入或早切出,還可以比語言晚進入或晚切出。這種操作技巧使音樂與語言、音樂與音樂之間的切入點隱蔽,融合感強;還可以將不同旋律、調式、音色的音樂作品不漏痕跡地銜接起來。作為在語言段落的過渡,既能區分語義劃分情緒脈絡、承上啟下,又能將作品的風格保持自然流暢、回味無窮。這種娓娓道來綿延不斷的形式特別適合廣播文藝節目的制作。
音樂與音樂之間的銜接,通常將淡入和淡出結合起來使用。
在廣播新聞節目中,為了表示鮮明的莊嚴主題,強入強出的處理方式顯得對內容把控更加胸有成竹,運籌帷幄。在一些時間要求較高的地方,比如廣告等,也常采用強入強出的方式加快進程。
廣播文藝節目一種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就是“留白”。在節目的兩個段落之間,留出沒有任何聲音的“空白”,這個間隔不能超出播出安全警報時間,所以一般不能超過3秒。適當的留白,是空間的停頓和時間的延續,在這期間,聽眾回味、共鳴、震驚、思考,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充分展開想象,形成廣播獨特的藝術魅力。
(二)音量比例
在廣播節目中一般最大音量控制在數字音量表滿刻度0dBFS以下的-6~-9dBFS刻度之間。比如,以在語言節目中的襯底作為功能的音樂,語言與音樂的音量比以2 : 1或3 : 1的比例較為合適。比例的大小,以針對不同強弱的音樂在語言中壓混的聽感而定,一般做法是語言比音樂要大6~9個dB左右。當在渲染氣氛、描繪景物、抒發情感時,主要靠音樂起作用,這時可以把音樂適當推大,讓它充分發揮作用。
(三)頻譜回避
豐富的音色表現是廣播節目是否有吸引力的要素之一。但是,相近的音色具有掩蔽效應。在樂器中,提琴類樂器、嗩吶、銅管等樂器的音域與人聲接近,在大音量的時候對語言的干擾相當明顯,因此,在配樂時,應盡量避免選用這些樂器的獨奏片段。廣播配樂應少用歌曲也是這個道理。選擇器樂時也要選擇音區,避免不了的時候要注意音量比例。
(四)動態表現
音樂的過大起伏對配樂效果是有影響的,對比強烈的音樂需要適當調整起伏的幅度。通常情況下,廣播節目的動態并不是很高,在有限的動態范圍內要盡量填充必要的信息,在沒有語言的段落,適當增強音樂的分量,這樣可以增強語言所帶來的情緒發展或是填充語言空白所造成的情緒失落,這點在制作廣告節目的時候尤為重要。
當音樂作為廣播節目中講述的內容之一,或者是作為廣播節目中極短的過渡橋段,比如幾秒的間奏樂,它起到的作用是構架節目內容的功能。在這種廣播形式的制作要求中,因為音樂與語言的功能一樣,對音樂的處理就可以與語言一樣,盡量突出表現音樂本身的旋律和動態。
(五)外加效果
在節目制作中,經常會遇見聲音素材的音質、動態、形式、長度、音調需要變化的情況,可以外加效果給素材適當處理。
因為不是為語言量身定做的,挑選的音樂再合適也有不盡人意之處。最常見的是:語言錄制完成后,和音樂搭配起來,發現語言音色暗淡無光,無論怎么調整音樂音量,都顯得人聲不夠清晰突出。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語言音色的方法改善二者的反差。利用(均衡)EQ功能修改素材的音質,使之變得明亮或是去掉不需要的低頻噪聲;還可以通過調整音樂音色的方法改善二者的反差。
音樂作品把各種樂器音色組織到一起,是根據方位確定、深度確定、主次確定的原則,可以使用效果器對樂器的方位、深度、主次參數加以調整。語言與這樣制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搭配,有時會出現“兩層皮”,好似兩個人同時說著不相關的事情。這時,把語言軌道復制成兩軌,給其中一軌語言加上些許房間混響,兩軌再合并在一起,就形成一個略有立體感的語言素材。這樣的語言組合與音樂混合在一起進行音量上的處理,顯得作品音質飽滿。
(六)段落剪接
音樂在剪接時要盡量保持一個段落、一個樂句、一個小節的完整,在聽感上要有開始和結束感。音樂的結束感除了用淡出方式外,還可以通過主和弦的和聲解決、適當延長音樂完整覆蓋段落、將音樂結尾移植等處理來進行。若是兩段不同的音樂接續,要把握好節奏的延續,休止的片段以一個小節為宜。
音樂的剪接點最好不在語言段落之間,這樣在音樂段落連接處旋律改變時便不會被耳朵察覺。
段落剪接主要起到調整廣播節目呼吸的作用。聽眾在收聽廣播節目時,是根據從音箱發出的細微聲音變化,通過人耳聲學和心理學上的雙重構建分辨和感受到時間、空間、情緒、氛圍的細枝末節,在腦海中再現虛幻世界的場景。因此,聲音細節的處理對節目好聽與否有決定性意義。聲音的細節特別體現在段落轉場、場景切換過程中。
總之,最佳的配樂效果是:沒有則不夠豐滿,有則貼切自然。聽眾投入于內容時忘記有音樂,在不知不覺中又能感受音樂給予廣播作品的勃勃生機,達到渾然天成的聽感。因此,不論從微觀解析,還是宏觀架構,音樂在廣播節目中存在的價值,都是基于作品主題的再現要求。作為廣播節目制作者在節目中加入音樂是讓作品更加豐滿真實,而不是為了填空或是湊時間。讓音樂作為語言語義的擴展,讓聽眾展開藝術的想象,這才能讓音樂在廣播中起到真正的作用。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技術制作中心)
(本文編輯:劉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