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摘 要:話劇作為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在戲曲舞臺中屬于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戲曲藝術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下,為能夠使話劇表演符合當前社會需求,并且得到更好發展,應當對新時代話劇表演發展進行理論研究,了解當前話劇表演發展情況,從而為今后話劇表演向更好方向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新時代;話劇表演;發展
中圖分類號:J8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18-0101-01
隨著當前社會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有著越來越多追求,作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話劇表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時期下,話劇表演的發展應當以話劇表演發展理論研究為基礎,在科學發展理論指導下才能夠使話劇表演向更好方向發展,才能夠取得更好成績。
一、新時代話劇表演三大體系共存
從當前實際情況而言,話劇表演藝術已經完全突破斯式體系單一局面,已經將目前世界上應用比較廣泛的三大演劇體系融合在一起,即斯式體系、布體系及梅式體系,將各個體系中優點融合在一起,從而使當前話劇表演表現出多元化特點。
首先,在當前話劇表演中仍繼續堅持斯式體系中“體驗派”本體特征,在實際表演過程中仍應用相關基礎理論以及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表演藝術為行動藝術”、“最高任務與貫穿動作”、“內部體驗和外部體現相統一”、“心理與形體相統一”以及“舞臺生活雙重性”等內容,通過這些理論的運用,可使所表現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在感情上更加豐富,具有十分濃郁的生活氣息,并且具有較強的藝術真實性。另外,以斯式體系為基礎,同時將布氏體系中一些精華內容吸收。根據當前話劇表演實際情況來看,其所應用的主要就是布氏體系中“間離效果”理論,也就是說在話劇表演過程中為能夠使間離效果得以真正實現,話劇演員應當放棄其所學習到的一些相關知識,具體而言就是能夠使觀眾對演員所塑造形象表現出一致感情的相關知識及技能,若不讓觀眾迷醉,首先演員自身不能迷醉,在此基礎上與斯式體系中相關內容實現有機融合,主要就是“體驗”和“體驗”、“忘我”和“清醒”以及“感性”與“理性”。這樣一來,在話劇表演中不但能夠達到感性激情效果,同時能夠使理想思辨內涵增強,在話劇情節發展過程中,可使其主題思想所具備文化內涵增強。在該方面,存在很多成功實例,比如《桑樹坪紀事》,該話劇對舞臺表演手段進行充分利用,不但具有哲學思考意義,同時具備文化反思意味,通過進行既真實又間離表演,表現對封建文化強烈批判。
對于新時代話劇表演藝術而言,其不但將斯氏體系與布氏體系融合在一起,同時也融合了梅氏體系,實現三大體系融合,使新時代話劇表演開始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在該方面,同樣有很多較成功案例。比如《蛾》,該話劇被稱為寫意話劇,也被稱作詩化話劇,其原因主要就是在表演藝術中吸收中國戲曲中相關寫意化精髓,并且使其和寫實化表演藝術兩者之間實現和諧統一,從而達到多元共振效果。因此,當前話劇表現藝術多元化使其必然發展趨勢。
二、新時代話劇表演不斷引入其它戲劇流派
在當前話劇表演藝術發展過程中,不但融合當前世界上三大演劇體系,同時對于其它戲劇流派中相關表演藝術凈化也不斷引入,從而使當前話劇表演藝術更加豐富,使其多元化趨勢得到進一步發展。所謂其它戲劇流派,其所指的主要就是西方現代流派戲劇,其類型主要包括表現主義戲劇、荒誕派戲劇以及象征主義戲劇與超現實主義戲劇。在該方面,相對比較成功的都是一些探索性劇目,比如《黑色石頭》、《魔方》以及《野人》等,這些劇目中對現代派戲劇表演藝術中有關精華大膽吸收,從而使話劇表演多元化格局得到進一步擴展。
三、新時代話劇表演不斷吸收非戲劇元素
對于新時代話劇表演藝術而言,其多元化的更加突出表現就是不斷吸收非戲劇元素,從而使話劇表演多元化特征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擴展。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話劇表演藝術的這種吸收具有很強創造性,具備劃時代意義,這表示對于整個話劇定義而言,將會從根本上發生變化。
對話劇表演藝術而言,其傳統概念意義為一種以說白及動作為主要表現方式的戲劇藝術,然而對于新時代話劇表演藝術而言,其已經突破傳統的單一化格局,在話劇表演藝術中國開始融入一些非戲劇藝術元素,比如曲藝、音樂以及雜技與舞蹈等內容,開始包含越來越多元素,其多元化格局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森吉德瑪》,該話劇將說白和音樂融合在一起。
四、結語
在當前形勢下,話劇表演藝術發展開始融合越來越多的元素,正在逐漸向多元化趨勢方向發展,作為話劇演員,應當對當前話劇表演藝術發展趨勢清楚認識,在認清其發展方向基礎上,才能夠為使自身發展有更加明確的方向,同時對話劇表演藝術發展也能夠起到很大促進作用,使話劇表演藝術能夠起到更好成績。
參考文獻:
[1]張宮華.新時代話劇表演發展的理論透析與意義[J].大眾文藝,2012(04).
[2]王璐.探究中國話劇表演的未來發展方向[J].大眾文藝,2015(09).
[3]夏穩. 談中國話劇藝術的民族化和表現力[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