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 馬超
摘要 2015年“十一”長假中,國內26家都市報宣布假日休刊,并在長假期間繼續通過新媒體手段播報新聞。這一態勢引發了學界和業界的種種爭論,甚至過度解讀。在我國,報紙出現不久就已出現節假日休刊,外部環境和報業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使這一現象從出現至今,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了不同特點。通過對這一現象及成因進行梳理,對照今日情形,可以看出。沒必要對假日停刊現象過度解讀。都市報走出發展困局絕非假日不停刊、極力維持全年出版就可以實現,并且,認真研究報紙假日停刊后的媒介市場,將有助于尋求報紙發展的新突破。
關鍵詞 節假日休刊;歷史;爭論;常態
中圖分類號F219 文獻標識碼A
據人民網傳媒頻道統計,2015年“十一”七天長假中,國內26家都市報紛紛高掛“休刊啟事”,有的在休刊啟事中明確告知讀者,報紙所屬新媒體將照常運作,有的表示休刊期間照常接聽熱線,但幾乎所有報紙都在長假期間繼續通過新媒體手段播報新聞。“停刊不停‘報”或許將成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報刊“新常態”。這一態勢引發了學界和業界的種種爭論,甚至將這一現象視為報紙這一傳統媒體窮途末路的征兆。這種擔憂也可以理解,都市報自九十年代出現,發展至今,巨量的發行帶來絕對的市場覆蓋和品牌影響,使都市報始終成為中國報業中的強勢媒體,可以說都市報的發展趨勢即是中國報業的前景趨勢。面對如今嚴酷的媒介環境,在都市報發行收入、廣告收入連年下滑的形勢下,如此多家報紙選擇“十一”長假休刊七日,勢必引發輿論關注。然而,如果對我國報業在節假日休刊的現象進行歷史的考察,便可看出,節假日停刊現象,實屬常態。
一、歷史上我國報紙節假日休刊現象及產生原因
(一)我國傳統年俗文化促使報紙春節休刊為最早的常態
1875年,《申報》登出的休刊啟事頗為有趣:
啟者。茲此歲事將聞,春光已逗,家家祀灶,戶戶迎年,因思遠近,紳商當此佳辰。定增鎖務,或同呼利市,斜簪彩勝之花,或戲效藏鉤,滿酌屠蘇之酒。既良時之適,屆應樂事之殊多,是以本館仍導往年舊例。至今日二十八日為止,俟開正后則仍宏搜巨制博采遺聞。挨戶分投。按期派送惟望。
南此可見,我國近代報業雖由外報開創,但創始之初就不得不尋求與中國傳統的結合。
就目前的掌握的資料看。我國境內最早開始春節休刊的報紙應當是《上海新報》。《上海新報》是上海最早的中文報紙,由英國北華捷報館于1861年11月19日創辦,1872年12月停刊。該報初為周刊,1862年5月7日起改為周三刊,每周逢周二、四、六出版。初期該報使用的是中國的農歷紀年,春節休刊時間一般為一周,后來逐漸縮短,從最初春節休刊9天。到1872年春節時,休刊4天。除了春節以外,該報別的時候并不存在休刊的現象。我們從發表在《上海新報》上的休刊告白可以了解其休刊情況:
1863年農歷12月29日告白:
啟者。時屆新年,百工★息,本館所印新聞紙★應停止數次。今于本年十二月三十日暫停,次于正月初九日仍然印刷。以公同好,所有價目仍照舊規,賜顧者于開平正月初九日來取可也,特先告白。
1872年陽歷2月1日(陰歷除夕,此時《上海新報》同時標注陽歷和陰歷)告白:
新年初二本館新報暫停一次
本年《上海新報》印至除夕日為止,新正月初二日暫停一次,初五日照常頒發。貴客商買閱者至期來取,并有新聞圖畫奉送,特此預聞。字林主人啟。
而翻閱著名的《申報》、《大公報》報紙的影印資料也可得知,這兩份報刊自創刊之后在春節時也都休刊。《大公報》1902年6月創刊。從1903年春節開始。每年春節停刊九到十天,從陰歷十二月二十六日停刊,直到正月初七才正常出報,這種做法直到1912年才改變。《申報》1872年4月創刊,自從1873年到1912年也是每年春節停刊一周左右,停刊前都會登出停刊啟事。
到1911年時,《申報》的春節休刊啟事中說:
《申報》1911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休刊啟示
本報查照公會議定章程,十二月念七日停報。明年正月初四出報。特此布告,閱報諸君,本館主人啟。
可見休刊是根據上海日報公會議定章程。在當時的上海春節休刊已經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
中華民國成立后,政府執政之初就開展了廢除舊歷(陰歷)推行新歷(陽歷)的運動。然而在報業中依然普遍遵循春節休刊的傳統,以至于讀者感嘆:
“從前(1929年1月7目前。作者注)。陰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起至第二年正月初四五止,各種日報,無論大小,差不多沒有不停刊的。”
1929年,南京政府中宣部關于節假日休刊情況做了一個原則性規定.第三條明確要求“廢歷元日概不停刊”,這一規定發表在1929年12月18日的《中央日報》上。
然而,這一關于春節不得停刊的規定,僅國民黨的《中央日報》能夠堅持,在民間并未得到完全的實施。以著名的《申報》為例,該報對于春節出報一事頻頻叫苦,1929年12月31日《申報》在第五張上發表的文章《日報休刊之回憶》直言:
而普通習慣(即陰歷新年停刊。作者注)牢不可破,故雖銷行最廣。出版最久之報紙,亦不得不循此例,否則,諸多妨礙,縱欲獨異,而苦無完美之解決,卒不果行。
1930年,《申報》開始嘗試春節正常出報。然而以失敗而告終。1930年1月25日,其刊登的本館啟事說:
“今年廢歷年終原擬照常出版。茲因各方面種種困難,不及籌措,不得已自一月二十六日起休刊七天,二月二日照常出版。”。
查閱《申報》所有的影印版,該報僅在1931年到1935年、1938年這幾年的春節期間正常出過報,并且這些年里的春節休刊啟事時而說是為春節休刊,時而說是為寒假休刊。1932年出版的是臨時專刊,1933年是《申報》、《新聞報》聯合出版的號外,1934年出版六報聯合特刊,并且春節又放了寒假,1935年出版號外,幾乎全是廣告。作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報尚且如此,當時報業的整體情況可見一斑。
當時的讀者對于報業春節期間不能正常出報也公開表示了質疑,而當時的報刊從業者也做出了解釋,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事例做一管窺。
1929年1月7日,《覺悟》上發表了一篇言論,題為《反對報紙在陰歷新年停刊一對于報界的又一希望》,作者王大維提到“報界可以改革而于廢歷運動也極有效的事”,即“陰歷新年照常出版的問題”,希望報館能克服種種困難。在農歷新年正常出報。《覺悟》在文后附了兩篇編者按,指出對這個建議他們也是“十分贊成,而且極愿接受。”隨后提出了面對的困難:
“事實上的困難,我們也不可不加以考慮,而印刷方面,誠如王先生所言,便是種種不易改革的難處之一。在整個社會還在奉行陰歷的時候,尤其是在同行各報尚在迷戀陰歷的時候。我們幾個人的主張。實在不易貫徹!”
由此可見,正如1875年《申報》登出的休刊啟事中所描述的那樣,新春傳統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牢不可破,報紙在春節休刊也是無奈的選擇。
我們再來考察我們的黨報,以《人民日報》為例,該報在1946年到1954年的春節期間也都休刊,休刊時間為一到兩天。直到1954年全面學習蘇聯報紙工作經驗以后,黨報春節停刊的傳統才徹底結束。
(二)民國以來政府推行新歷運動促使元旦休刊也成習俗
上文中曾經提到,中華民國成立后,政府在各個方面廢舊立新,執政之初就開展了廢除舊歷(陰歷)推行新歷(陽歷)的運動,以示與封建習俗的決裂。各報紙為配合這一運動,紛紛以在元旦期間休刊的方式表達對這一新歷節日的認同和慶祝。從1913年起,《申報》《大公報》除在農歷春節照常休刊以外,在陽歷元旦1月2-4日也都休刊三天。
另外有些報紙在元旦期間休刊時間長達五天,根據晚清民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顯示,《政府公報》自1917年至1927年的十年間,每年的最后一期上都刊登印鑄局通告,公告如下:
印鑄局通告
為通告事,現屆陽歷新年,本局發行之政府公報由六年元月一日起照例停刊五天,特此通告。
到了1929年,國民黨南京政府將元旦休刊問題做了明確規定:
國歷元旦各報停刊一日
中央宣傳部據上海各報駐京記者聯合會來函建議,通知各地報館。一律于國歷元旦日起休刊五天,以示提倡等情,當即呈請中央核實,奉批應由該部詳細斟酌,擬具辦法等。因在案注意。用意甚善,但值茲反動派散播謠言,煽動內亂之秋,關于各報新年停刊,影響時局甚為重大,不得不鄭重規定以期妥善。其辦法如下:
一、中央各級黨部直轄黨報除于國歷元旦日可以停刊一日外,概不準停刊。
二、其他各報于國歷新年元旦。日起以停刊一日為原則,在休假期內應按日刊發號外。
三、廢歷元日概不停刊。
業已據情函復該會。并通知各地報社云。
但關于元旦停刊一天的規定,即使在國民黨黨報系統內也沒能得到徹底的執行。1930年元旦,《中央日報》休刊兩天,春節期間正常出報;1931年元旦,休刊5天,1932年元旦春節都正常出報;1933年到1935年元旦各休刊3天,春節正常出報。
民間報紙更是對此規定充耳不聞。如1931年《大公報》休刊啟示:
本報新年休刊廣告
啟者,本報因國歷新年自元旦起休刊三日。二、三、四等日無報,五日照常出版,此布。
到了1940年,《申報》休刊啟示中提到:
啟者,本報于一月二日至四日循例休刊三天,五日照常出版,至希,公鑒。
此處《申報》明確是“循例休刊”,證明像這樣元旦休刊三天的方式已經成為當時常態。就民間報紙來說。一般情況下為元旦期間休刊三至五天,休刊三天的一般在元月二、三、四等三天休刊,休刊五天則再加上一、五兩日。
綜上所述,報業元旦休刊的傳統是自中華民國成立后確立的,這一傳統得以確立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進行推動,另一方面也是報業自身積極配合廢舊立新的結果。
(三)缺乏行業規范導致報業自主選擇紀念日、重要節日休刊現象也較為常見
縱觀我國報業發展史,除上述春節、元旦報界普遍存在休刊現象外,紀念日、重要節日休刊現象也較為常見。
先來看民國時期,在1919年2月12日,《大公報》刊登特別啟事:
本館特別啟事
今日為南北統一共和紀念日,本報循例休刊一天。明日無報,十四日照常出版,特此布聞。
而一度成為華北地區第一大報紙《順天時報》從1924年4月8日到9月13日,在五個月的時間里就休刊了三次。
1924年4月8日發布休刊啟示:
今日為國會開幕紀念日,本報休刊一日,十日照常出版,此布。
1924年7月3日發布休刊啟示:
本日為馬廠起義紀念日,本報同人休假一日,明日無報,五日照常出版。
1924年9月13日發布休刊啟示:
明日休刊,秋節,本報休刊一日,從十五日照常出版,此布。
此時期的《人民日報》在1948年9月1日(第79號)報眼刊登《本報啟事》:
“九一”為記者節。本報循例休假一日,二日無報。三日照常出版。
1949年7月7日(第383號)報眼刊登《本報啟事》:
“今日為‘七七十二周年紀念日。本報放假一天,明(八)日無報,九日照常出版。”
1949年5月1日(第317號)報眼刊登《本報啟事》:
“今日為‘五一勞動節,……今日本報放假一日,二日無報。希讀者注意。”
以上的例子說明,在當時,逢公共的紀念日或像中秋節這樣的重要節日報紙選擇休刊也屬常見,在休刊的時間長短上沒有一定的規定,休刊日期的選擇有一定的隨意性,休刊期間是否出號外完全報社自己做主。
究其原因。首先,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戰亂紛繁,社會動蕩,報業經營管理缺乏統一、嚴格的規范,或者即使有相關規范也難以推行。其次,當時“自由、獨立”等西方新聞理念已經被廣泛傳播,深深植根于報人思想中,這一點在報業休刊問題上也得到了體現。報紙選擇紀念日休刊也成為當時報人表達政治傾向的一種方式。
(四)建國后報紙休刊現象的消失和重現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迅速加強對報業的整頓和管理,建立起了以《人民日報》為中心的報刊網絡,加強了對新聞事業的管理,1954年又全面學習了蘇聯新聞工作經驗,報紙休刊問題也得到規范。
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曾于1949年12月23日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元旦、春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規定為全民法定假日。報業自然可以享有法定節日,以《人民日報》為例,其休刊多在這四個法定假日。從1950年到1954年,每年元旦、春節都會休刊一天,另外,1949年10月7日休刊,補休國慶假期,從1950年和1954年逢勞動節報社放假,報紙休刊一天。直到1954年全面學習蘇聯報紙工作經驗以后,報紙節假日停刊的傳統徹底結束。
然而都市報的創辦,又讓消失了幾十年的節假日報紙停刊現象重現。1995年《華西都市報》創刊,隨后各地都市報紛紛登臺,各顯身手,逐步在報業市場站穩腳跟。不少都市報選擇在“五一”、春節等節假日停刊。筆者沒能找出究竟哪家都市報最先在節假日停刊,然而據查找到的資料來看,最遲1999年已經出現都市報節假日休刊的現象,發表在《報刊之友》2000年第2期的一篇文章寫道“去年10月1日,即舉國歡慶新中國五十華誕之際,筆者在本省某家報紙上看到一則《假日休刊通知》,稱“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本報國慶節假日期間(10月2日—10月6日)休刊”。另外從《華西都市報》電子版來看,從2008年起每年春節頭版或二版都會出現春節休刊啟示。
2005年,為促進我國報業的發展與繁榮,規范報紙出版活動,加強報紙出版管理,當時的新聞出版署根據國務院《出版管理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了《報紙出版管理規定》,并于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二十條是這樣規定的:“報紙休刊連續超過10日的,報紙出版單位須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辦理休刊備案手續,說明休刊理由和休刊期限。”這一條款既規定了報紙休刊的時限,同時也給了報刊一定的自主性。
二、針對報紙節假日休刊現象的論爭現點梳理
(一)對報紙節假日休刊的批判之聲不絕于耳
早在1932年,《文藝新聞》于1月11日第3版上刊登了《新年新聞風景拾綴》一文,作者尖銳地指出,當時各大報刊在節日停刊行為是受廣告收入多寡的左右,對報業只顧經濟利益的行為加以批判。而相隔不久,《民聲周報》第15期也發表文章《國難中的報紙停刊》,作者袁青華痛斥報紙在戰事激烈、國難當頭之時,不能積極報道時局變化。依然在元旦停刊數日是“只謀私利,不圖公益”的行為,直指這種行為“在平時已屬不應該,在國難當時更不應該”。時人對于報紙只顧自身利益而忽視讀者需求在節假日休刊一事的批判由此可見一斑。1935年9月20日,著名報人成舍我先生在《立報》創刊號上寫了題為《我們的宣言》發刊詞,提出了四個辦報原則,其中之一即為“除環境及不得已原因外,我們認定,報紙對于讀眾,乃一種無形的食糧和無形的交通工具,應當終年為讀眾服務,無論任何節日,概不許有一天的休刊”。這一原則的提出也表明了他對報紙節假日休刊行為的反對與批判。
時至今日,對報紙節假日休刊行為的批判從未停止。陳敏在《對節假日報紙休刊的思考》一文中的主要觀點在眾多文章中非常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作者首先從媒介倫理的角度指出報紙在節假日休刊本質上是對自身肩負的社會責任的背離,其次從報紙自身發展的角度來說,選擇這一行為部分出于增加自身經濟收益的考慮,但從長遠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隨著媒介環境的變化,報紙在節假日的休刊無異于在媒介競爭中自行放棄爭取受眾的機會,得不償失。
何鎮飚教授自2005年起就開始關注報紙春節停刊這一現象。他立足于寧波,放眼全國,對多地市都市報春節停刊現象進行了調研,對這一現象加以批判的同時,從媒介經營和媒介責任方面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最具創新性的觀點是,現行體制下,外來報紙不可能進入地方化的生態環境,本地都市報壟斷地位的無法打破,缺乏競爭動力。但其將春節期間日報休刊視為紙媒消亡的前奏之一,著實有過度解讀之嫌。例
另外還有不少學者從受眾利益的角度對假日停刊的媒體進行問責,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如,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姜飛直言:報紙假日休刊是對忠實受眾的忽視。吳飛教授認為。“如果訂閱者事先并不知道報紙會有這么長時間的休刊,應該是一種商業欺詐(短斤少兩)的行為”。《新聞實踐》副總編輯章宏法提出了一連串的質疑:“不知該報的訂戶是不是感受到了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味道?在堅持紙質傳播的基礎上增加數字化傳播方式才是完善新聞服務社會和民生的有效舉措。既然知道要滿足廣大讀者的新聞需求,為何還要休刊,不給讀者看報?如果真心為讀者服務,正常堅持出版報紙不就行了?不會用微博的老年讀者能粉你嗎?”聲反問,擲地有聲,振聾發聵。
還有學者從不同的學科出發進行批判,如署名山中漢的作者在《報紙有休刊的權利嗎?一“休刊啟事”的啟示》一文中,以合同法為依據,以具體案例分析指出,都市報假日停刊“這一行為不僅具有明顯的違規、違約性,更具有欺詐性”。
(三)基于現實媒介環境對報紙節假日停刊表示理解
自2012年報業出現下行拐點之后,近兩年紙媒經營在整體上更是出現了斷崖式下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傳媒藍皮書: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5)》顯示,在2014年傳媒細分行業的數據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報紙發行收入,報紙廣告收入則是連續4年下降。根據藍皮書課題組對30多家都市類報紙的最新調查結果,2015年第一季度報業廣告下滑更為嚴重,普遍下降20%以上,個別報紙下降幅度高達30%,發行量也普遍下降,其中汽車、房地產等傳統廣告大戶的流失情況最為嚴重。另外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的數據,2015年前5個月,報紙廣告降幅高達32.0%,資源量降幅達到33.7%。報紙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嚴酷的媒介環境,來自新媒體平臺的壓力巨大。鑒于此種情況,不少研究者對于報紙節假日休刊表示理解。
例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認為,當前報業采取假日停刊而轉戰旗下新媒體平臺的做法既跟國際主流媒體是接軌的,也是與國內受眾需求的變化是相契合的。充分表達了對報紙節假日休刊的理解與肯定。
最引人關注的是《新媒介生態誘發紙媒假日休刊》一文。在文中。作者一方面肯定了新媒介生態下都市報假日停刊屬于理性行為。另一方面,還系統分析了假日媒介市場的態勢,指出在目前的媒介生態下,不受政策保護完全市場化的都市報,其所受新媒體的沖擊最大,其冬天也更為寒冷。并認為假日停刊可以成為報紙經營者試探媒介市場的有效方法之一。這一觀點讓人拍案稱奇,但可行性和現實效果有待進一步探討和考察。
除此以外,也有學者和業內人士為都市報假日出版工作進言,成都大學中文系教師楊濤認為,“只要我們樹立全新的辦報理念,注重新聞資源、讀者資源和廣告資源的多層次開掘,解決好市場導向和原有營銷理念之間的矛盾,建立以讀者為中心的自費訂閱觀念,豐富零售渠道、全方位地為廣大讀者提供社會、經濟、文化、體育、科教、生活等信息服務。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社會,急讀者之所急,想讀者之所想,那報紙在節假日確實有廣闊地發展空間和潛力。”溫州晚報副總編輯王向愈作為資深的業內人士,則認為“節假日報業市場空間廣闊,并提出了三條建議,包括推陳出新,調整采編體制;有的放矢,滿足讀者需求;多管齊下,品牌營銷制勝”。
由此可見。對于報紙假日停刊的批判主要圍繞媒介責任、媒介倫理、媒介經營等方面,理解的聲音則主要是基于經濟方面的考量。
三、結論
第一,報紙節假日休刊現象在我國報刊發展歷程中屬于常態,放眼國際也非我國獨有,無需過度擔憂,更不足以將其視為紙媒消亡的征兆。但正如前文所述,通過對于歷史的回顧,我們不難發現,自近代我國報業出現之后,報紙節假日休刊現象就普遍存在,其中春節、元旦休刊為業內約定俗成,其他重要節日、紀念日休刊現象也較為常見,各報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不一。而對比其他國家,俄羅斯和德國的報刊雜志在節假日期間最常規的選擇也是休刊,但休刊傳統的形成原因不一樣。俄羅斯節假日休刊主要是沿襲蘇聯時期的報紙休刊實踐。德國報紙在節假日休刊的傳統則主要是文化的原因。我們可以充分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豐富和完善我國報紙節假日休刊過程中應對媒介競爭的措施。
第二,扭轉都市報發展困局絕非僅靠假口不停刊、極力維持全年出版就可以實現的。我們應當意識到,近年來報紙銷量、廣告收入大幅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要從報業自身和外部媒介生態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不能以偏概全。而如何扭轉這種局面,使都市報不斷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獲得新生。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課題。
第三,認真研究報紙假日停刊后的媒介市場,將有助于尋求報紙發展的新突破。此番都市報大量休刊,假日媒介市場究竟呈現出哪些特點,急需學界和業界系統研究。新媒體表現雖然強勢,但其自身的缺陷注定將給都市報留出特定的生存空間,依據新媒體生態提供的市場空間,探尋適合新媒介生態環境的都市報的內容模式,才是都市報在新型媒體生態自我演化中站穩腳跟的關鍵。在如今媒體繁榮的情況下,報業從業者應當更新自身觀念,不能再將受眾視為簡單的報紙閱讀者,而應該將他們定位為用戶,向新媒體學習不斷提升用戶體驗的服務意識,積極探尋轉型之中的發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