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述:以前的學習情況:小學的學習還是不錯,年年都是三好學生。數學差,考試時常不及格,演板時常出錯,就怕數學課,課前不預習,聽課不大愿意聽(因為二年級時數學老師的脾氣爆,后來興趣越來越差),作業拖拖拉拉。語文還不錯,認真聽課,媽媽在我小時總讓我在本子上寫生字,所以興趣較濃。但進步不大,作文總是寫不好,盡管考前作文選看了不少,但考試作文分數不高;還有短文閱讀理解不透,思路常常與老師的講解不一致。
初中以來,語文老師脾氣很怪,聽課注意力不集中。語文平時感覺還行,但考試效果不好。
數學老師脾氣也不好,愛打人,對他的課充滿了敵意,到后來成績越來越差。我看過一個《兒童文學》上的文章,讓學生感到恥辱的懲罰會產生兩種效果,一種是知恥后勇,另一種則是產生相反的效果,產生毀滅性的打擊。我也許是屬于第二種吧。
想改變對老師的態度及聽課方式,發現有一些晚。爸爸檢查數學作業是以罵為主,更讓我仇視數學。課前不預習,聽講走神,課后作業拖拖拉拉,高興時就做,不高興就不做。有時因為上課沒有聽,老爸又檢查作業,所以晚上到十一點多才做完,第二天就沒有精神。特別是語文老師的課,聲音又小,聽課更差。數學課后從不復習。
外語小學沒有學,六年級也報了一個班,有點基礎,但英語老師是以像班長那樣基礎的同學講課,所以上課感覺像聽天書,基本語法原來就沒有學,所以一問三不知。沒有興趣,上英語課有時還做語文作業。總體來說,因為老師脾氣溫和一些,學習興趣比數學強一些。爸爸老是逼我,但又不告訴我,他原來也學過英語,跟現在的老師的讀音不一致。他的基礎也不好,自然把我帶到溝里去了。暑假也沒有報班,我覺得報班還是好一些。
歷史、地理、思品還不錯,但生物是由數學老師帶,課堂老是布置數學作業。生物作業是以抄答案為主的。直到期末考試前才讓我們看一看生物書。
總體來說,對數學異常反感,導致老師一發脾氣,我就狂做語文作業。
通過老師指導后,一個月來的變化:以前做作業總半途而廢,老爸周末也愛玩,更加助長了貪玩的本性。一開始在這里很難坐下去,慢慢地形成了習慣。現在學習更有耐心,感覺數學方面還是沒有找到方向。老爸天天報寫單詞,也有點進步。
以前學習時,只是爸爸在場時做做樣子,只要他一走,立馬想玩。沒有把事情做好這種想法。現在爸爸不在家,完完全全能坐得住。做數學作業還是坐不住,是興趣的問題。
進入正常學習后的安排: 一是程序:預習必須到位,周末明了下周要上的內容,提前看一看書;每天課余也要抓緊時間看書,做好上課的準備。聽課,精神要集中,每節課做一做筆記,記住重點內容、疑難問題。課后還得先復習(同時也要看筆記)后再做作業;作業要獨立、定時自覺完成。不會做的問題可以不做,問老師或者問同學,不能放過每一個細節,當天的事當天完成。即使不能完成也要有記錄。
二是日記監控,把每天要做的事安排——做什么、怎樣做、達到什么標準(記錄),效果怎樣,出現哪一些問題,要在日記中總結一下。日記天天要交給爸爸看一下,周末交老師看一看。每個周要進行一次總結,向老師進行一次匯報(書面+口頭)。
三是數學的學習,一定要喜歡你的老師,親其師才會信其道,能不能每天向數學老師問一個問題呢?(不敢,只有班上的數學尖子才會問的)每天應在本子上做三五道習題,一定要是重點、疑難問題。堅持下來。每天花十分鐘把你學到的數學知識講給你爸爸聽一下(只要爸爸愿意聽,我是愿意講的)。
四是對父親的要求:1、每天日記督查到位;2、聽孩子講十分鐘數學;3、周末抽空找到孩子與老師商討方案執行調整方法,并寫出本周小結。
孩子的話:我認為方案是不錯的,有時也許太忙了,恐怕不能完全執行下來。(偶爾一天或者兩天執行不到位也是允許的,但要有補救措施,至少在周末要做到自己比較滿意)
爸爸的話:時間應該是有的,有時耐心不夠,有時有點愛急于求成,總的還是每天要把程序到位,而且有效果。學習方面側重數學和英語,兼顧其他科。對方案是認可的,實行一個階段會有效果的。我擔心孩子執行起來會有困難的,我的配合是不會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