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曉盈
摘 要:信息技術教育的著力點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衡量學生信息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學生能夠將所學到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本文結合一線課堂教學實際,對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培養情況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對于如何提高其運用能力進行了一些探索,總結出幾點課堂實施策略。
關鍵詞:農村;初中;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眾所周知,學校教育不僅僅是讓學生對已有知識的簡單接受,更大的意義在于點燃火焰,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讓學生靈活運用在課堂之上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信息技術教學的根本宗旨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 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1 ]。信息技術課就是要根據其工具性、綜合性和實踐性集合一體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獲取信息快捷、量多、無序等實際情況,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教學的實效性,不斷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
1 現階段鄉村中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相對弱化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各方面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不斷增加,農村學校信息技術教學的硬件設備已基本能夠滿足學生信息技術學習的要求,這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有效推進,特別是對資金、設備等需求更緊迫的信息技術學科來說,是一大利好。但是筆者也注意到,由于地域的差異性和條件的不均衡性,部分鄉村中學在教育的軟硬件環境、教師的教學觀念、教材的使用和教法的運用等方面存在較大的落后與不足,導致一些鄉村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學的效果不佳,學生的信息技術技能運用能力相對弱化。特別是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的和內容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文化”到“工具論”的演變。目前,絕大多數老師把信息技術僅作為傳授知識的工具,把計算機作為一種黑箱處理,偏重強調操作與使用,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計算機工作過程和工作原理知之甚少,導致學生機械化地學習信息技術,這樣很難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加工信息,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識工具的能力,影響了其在創造、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的發展 [2 ]。比如:
1.1 不明白所學到的技能可以運用在哪些實際的生活場景中
以閩教版《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的《圖像處理》章節為例,教材中介紹了有關于像素和分辨率的知識概念,學生也聽了相關的課程,應對照本宣科的考試問答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具體到實踐中,筆者在課堂上提問學生:若是讓你沖印一張R5尺寸的相片,原始數碼照片的分辨率要多大為妥?絕大多數學生還是云里霧里面面相覷。
其實這個問題,只需要把打印機的分辨率結合R5尺寸相紙的大小,進行簡單的乘法,再對應到數碼相片的分辨率中就可以了。教材上教了么?當然并沒有。但是相關的知識點學過了么?當然都學過了。可是學生們為什么不會呢?一方面,他們缺乏實際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就是缺乏運用已有知識解決貌似未知問題的能力。這就是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欠缺。
1.2 不能夠將所學到的相關技能綜合靈活運用
八年級的學生學過利用photoshop進行圖像處理之后,就只把知識和技能局限在教材介紹的那些方面。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制作海報的時候,需要畫一個虛線箭頭,學生就遇到困難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大多數學生只懂得手工用畫筆來徒手畫,既費時,又粗糙。很少有學生想到通過形狀來結合線條的設定完成繪制。限于篇幅,教材上一般沒有介紹這些功能,但是學生們為什么沒有想過去查閱軟件自帶的幫助文件呢?為什么不能通過以前學習過的演示文稿的虛線箭頭做法進行一次知識的啟發和遷徙呢?
筆者認為,實踐運用能力上的薄弱,既反映了學生本身的學習習慣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同時也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適當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思想,改進教學的策略。教師要通過深入理解教材,改進傳統教學策略,改革課堂組織方式,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教學中逐漸培養起自己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2 培養農村初中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踐探索
農村的學生相對單純和質樸,他們的視野較窄接觸的新生事物較少。隨著網絡的普及,學生也能夠通過各種渠道獲得更多的信息和資源,但是他們卻沒有被引導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去觀察網絡上所獲取的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資源。在本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筆者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實驗探討了一些有助于培養農村初中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實踐方法。
2.1 教師教學理念要更新換代
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教會學生使用某種軟件,打字速度提高到多快,或者能夠根據要求作出指定漂亮的作品。現在的教材本身,由于篇幅的限制,很少能從實際情境出發歸結問題,這就給教師留下了充分的想象和設計空間。教師可以立足于教材,調整具體的教學內容,貼近實際應用,在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從實際的一個情境出發,發現現實的問題,歸納出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閩教版《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活動四《圖像的合成》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從農村學生的日常生活環境和習慣出發,構造了一個“開心農場”的情景,在教學中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想一想,這個農場中還缺少哪些平時常見的元素,然后再自然地過渡到把這些元素添加到畫面中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課堂情境設計,既貼近了農村學生的日常生活讓他們容易理解課堂要求,也讓學生在今后實際的生活中,也能夠模擬課堂的行為方式,從實際的生活情境出發,發現問題、歸納需求,進而利用所學過的信息技術手段解決問題。在課堂活動中,課題實驗班的學生,更喜歡改進后的“開心農場”(如圖2)這一類發散性強,不預設唯一正確結果的教學案例,相比之下,普通班的學生對于教材原例(如圖1)的興趣就大為弱化了。
2.2 立足學生實際的差異化要求
在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校學生的特點是學生的層次分化較大,有的學生通過網絡等其他的媒介,知識的視野較廣,有的學生就相對差些。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照顧到所有層次的學生,在筆者的這節圖像合成課上,“開心農場”是一個發散性的大問題,它的最終作品形態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分析出不同層次的需求。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借助教師在課堂上提供的素材,合成到開心農場中,完成自己的作品;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繪畫手段,畫出一個自己的太陽花草等元素,讓自己的作品更具個性化。
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從農村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生活場景實際出發,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轉化運用,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加工,而且還要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采用多種不同的、適合實際的課堂組織方法和教育手段。
2.3 因材施教的創新性教學
中學生正值思維最活躍的時期,死板的課堂教學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厭倦。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和課堂實際情況,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模式 [3 ]。筆者在圖像的合成教學過程中,注意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力差異較大。同樣的一個圖像合成講解,有的學生只要聽一次課就聽懂了,有的學生可能單獨輔導了三四次還是不明所以。在目前大班化的教學現實下,一味地要求教師進行個性化的單獨輔導,是沒有特別意義的。
在這種局面下,微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筆者在教學中,將一個完整的任務過程分解成了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制作了一個小型的微課,每個微課將關鍵的技術要點展示給學生看。針對農村學校這種學生學習能力分化嚴重的情況,微課技術能夠比較好地幫助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反復不斷地觀看特定的微課細節,在普通班(如圖3)和實驗班(如圖4)的對比觀測中,我們發現,有微課幫助的班級,整體任務的完成率比較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高。
2.4 團結協作的研究性學習
如果說微課是學生獲得教師幫助的一種手段,那么在教學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步驟,將學習目標簡化成若干個任務,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來完成任務,就是學生之間互助學習的手段。傳統意義上,我們認為這種分組討論和互助學習,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更好的交流和協作,從而幫助學生提高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因為在實際的生活中,一個人總是要在一個團隊中間完成相應的工作和任務的,活動的過程也需要和外界交換信息表達想法。所以這種分組探究活動組織方式,就很適合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在筆者的這節圖像合成課上,實驗班的學生被分為6
個人一小組,相比于微課而言,外向的學生更喜歡在小組 合作中,在同一個小組的同學之間交流討論獲得技能和經驗。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是多方面的,它既包 含了學生自身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的提高,也包括了,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獲取外界幫助,同時針對信息技術相關問題進行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為了達到提高農村學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的目標,需要教師課前根據農村學生的實際,對教材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情境預設和問題假定,根據實際的操作難點,提供富有層次的各種類的幫助資源,最后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因地制宜,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組織和實施教學。
參考文獻:
[1]任煜煒,任美林.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J].電化教育研究,2008(3).
[2]姜昌國,丁建玲.淺析在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3(7).
[3]利英珍.淺談信息技術課上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