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珍
謀全局還是謀一隅,著大勢不拘于一時,這是做企業尤其是集團企業,在不斷的轉型與變革中,始終在面臨的難題。
東軟自成立以來公司就確立做頂尖“軟件企業”的夢想,不知不覺時間已過去20多年。20多年來經歷數次轉型,東軟當家人劉積仁依舊危機感重重,他深切感受到當前因互聯網而生的變革使得企業創新業務模式的周期愈來愈短。
做軟件外包、軟件開發、行業及產品解決方案;做醫療、CT;做移動、汽車、交通、社保、政府和金融……有人用“老樹盤根”形容東軟集團的業務結構。
當前進入第六次轉型新時期的東軟,定位于“大健康”市場,以知識資產為核心,以行業解決方案、智能互聯、平臺、云與數據服務為四個核心板塊的新業務架構,向互聯網新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
借助于互聯網平臺滲透到細分行業,這等于是東軟軟件服務戰略的又升級,為此全面吸納互聯網企業中懂運營及懂互聯網開發思路人才被管理層列為頭等大事。
打了多輪迂回戰后,今天的東軟是否找到了感覺?沒有答案。我們只看到,就定位于醫療核心業務,從融資到投資再到資源再造,這家不斷更新著“活法”的中國IT企業戰將,至少依舊鮮活地跳躍在IT舞臺。
當年的“同僚”之亞信、聯創、億陽、文思……或隱退或沉寂,明星成幕后成黃花者比比皆是。雖然最近從某網站主導成立的“軟件百人會”中依舊看到時代舞臺之影如博彥、方正國際、和佳、普華……。
然而這一群體已不再有當年之雄勢。中國軟件與服務企業在潛行。新兵進補但力量不足,老軍求革卻難脫舊窠。
處于“中年”期的東軟如何突顯其獨特魅力?也許能從其歷次轉型中獲得啟示。從硬件集成到軟件服務外包到自主研發產品—東軟成長發展歷程即是中國軟件企業眾生之縮影。
自2011年自宣布剝離軟件外包,正式進入“產業升級”的東軟將原系統集成/軟件外包業務調整為解決方案、行業應用及產品工程。
此時期中國軟件企業“服務”內容出現質的變化,“國際化”呼聲四起。基于行業應用做高附加值的軟件產品,東軟深度服務于社保、醫療、交通等等行業。
其策略內容即“加強國際市場開拓力度,根據新業務需求與國際知名企業達成新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積極打造全球研發與交付網絡”。
伴隨中國軟件與服務進入到“制造化”階段,東軟在堅守于海內外外包服務業務同時,在行業及產品解決方案兩大業務條線上攢足新資本。“全球化”業務至今成為東軟主體之一。公司最新發布財報顯示,2015年12月底止東軟境外業務毛利占比已達24%強。
其實,走中國之路,使東軟“幸存”下來。劉積仁說,要用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激勵機制來驅動不同業務的價值最大化,并緊緊抓住互聯網、大醫療、大數據、云計算帶來的機遇,使東軟基業長青。
獨立業務之東軟醫療、東軟熙康資本運作獲得成功。前者打開海外業務,后者則完全著眼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等互聯網創新應用進行布局。
雖然從財務角度看,如果僅就純“贏利”或“虧損”作評判,東軟醫療與熙康業務形成巨大反差。東軟熙康業務模式是“先燒線后收獲”,即所謂下一代醫療健康設備生態布局。
而今,東軟安全獨立品牌全面重新啟動。2012年開始,東軟就關注云安全服務,作為美國AWS唯一一家國產云安全合作伙伴,東軟已比國內其他品牌先行一步,并積累了豐富的運營、服務經驗。2015年基于阿里云平臺東軟安全產生了第一單生意。這第一單生意的重要意義在于,它使東軟開始熟悉了云服務付費、結算、服務標準等的一系列運營流程。
東軟安全已開始積極面向集團內各業務部門展開切入行業應用安全解決方案及產品服務。2016及未來,東軟安全將在中國國家人口庫大數據、國家法人企業信息大數據、醫療社保等大數據項目中提供安全服務工作。
公司內部推行“雙創”策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研發和鼓勵年輕人在內部做技術創新,或者將這些創新技術嵌入東軟目前的安全產品,或者獨立打造出新品。
在產品解決方案中,東軟的UniEAP、SaCa研發路線有力地支撐了東軟從硬集成向軟服務的轉型。2014年公司將這兩大平臺產品獨立出來并啟動大規模的市場活動,由客戶和合作伙伴直接采購和推廣應用。并且東軟宣稱在現有產品組合基礎上將不斷完善現有產品競爭力不斷推出新產品線。不久前,東軟即發布RealSight大數據高級分析應用平臺。RealSight脫胎于東軟SaCa與UniEAP數據匯集、高級分析與展現產品組合之上,植根于中國本土用戶需求。
這樣的產品路線使得東軟一步步從傳統硬集成平臺走出來,通向由社保、醫療、政府、交通等多個行業交錯而成的用戶及企業應用網絡。
基于合作生態鏈所構造的如此多業務多產品路線盤根錯節,唇齒相依。如同老樹之根與各細分支葉脈相存,也許由此獲得無數涓涓細流滋養老樹煥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