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
說起AppStore,大多數人都聯想到蘋果iPhone的AppStore。確實有了蘋果打底,AppStore立馬高大上了。于是乎,一眾云計算企業也都開始上AppStore。
國內最早開始做AppStore的某云,去年年中剛上線其AppStore的時候,里面大約10多個第三方應用,到如今幾乎沒變,還是那10多個;另一家非常拗口的某云隨后也上了AppStore,卻不在它自家的云上放AppStore,而是放到了八桿子打不著的中國電信云應用中心里,那時候上線的小幾十個第三方應用,如今終于湊成了大幾十個。
看起來,AppStore不是誰都能做好的,而且,商用和企業級軟件,比較復雜。稍懂企業級的人都知道,企業級無論是賣軟件還賣硬件,都跟個人級完全不同,做AppStore的難度迅速提升。
一句話,做云AppStore,還真是有點小門檻的。
云AppStore的小門檻
我們知道,AppStore其實是由兩個詞根組成的,即Application和Store。Application是軟件應用,放在前面就是定語,而這個定語圈定的主語則是Store,也就是商店,而且是網上的商店,即電商。
換句話說,要做好AppStore,首先要對電商運營有比較深刻的理解。當然蘋果AppStore是例外,不過蘋果的直營零售店的奠基人榮-約翰遜當年也是喬布斯專門從美國連鎖零售巨頭Target挖來的頂級高手。
相對而言,公有云提供商之中,具有電商經驗的只有AWS、阿里云,可以輕松復制其母公司—亞馬遜、淘寶天貓的經驗。
實際上,在筆者使用過的國內主流公有云服務提供商里,也只有阿里云的 AppStore,即軟件市場(云市場)在阿里云首頁首屏就有清晰明確的入口。另一個做得比較好的就是AWS,不過AWS的AppStore是放在首頁最下方,并不十分顯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幾家主流公有云平臺中,也只有阿里云和AWS的AppStore里的SaaS軟件足夠多。據稱,阿里云云市場里面涵蓋了包括用友、潤和軟件、明源、駐云、空橋克拉、曙安數據、疊云、泛微、暢捷通、通達在內的近500家海內外知名軟件商總共超過3000款軟件。
說到這里,其實我們才僅僅摸到了云AppStore的門口。門檻還真的沒過呢。
云AppStore的真門檻
什么是云AppStore的門檻?
舉個例子,SaaS軟件如果是極為成熟的辦公軟件,類似于Word、WPS等,交易完成后幾乎不會出現任何使用問題;但更多的應用,一是還不完善,二是應用較為復雜,三是放在云上,就變成一種服務,這時候如何能用好,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更具體一些,拿典型的企業級管理軟件ERP來說,傳統方式on-premise是部署在客戶自己的服務器上面,而云ERP則是放在云ERP服務商的公有云服務器上,云ERP服務商按照使用量或按月按年付費。
這時候,云ERP服務商必須持續為每個客戶提供軟件升級和技術支持,而服務器、存儲、軟件、網絡、帶寬這些,實際上是由公有云IaaS服務商和云ERP服務商共同完成—一旦到了雙十一這種電商高峰季節,所以電商的流量、交易暴增,不僅阿里自己要經受住雙十一的大考,為電商提供進銷存服務的電商云 ERP也需要經受住雙十一的大考。
很明顯,商用SaaS軟件,特別是企業級SaaS應用的電商交易,與蘋果AppStore的個人應用的交易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一旦客戶使用企業級SaaS出現問題,可能出現的損失也是企業級的。這時候出現的糾紛,必須由AppStore這樣的交易平臺出面,對交易平臺的挑戰極大。
交易與交付之大不同
如何能規避企業客戶在云AppStore上的風險?筆者了解,譬如阿里云云市場里的供應商就需要交保證金,如同淘寶店家那樣,阿里云拿這筆保證金來保障客戶的利益。
“阿里云云市場在供應商的選擇以及后續的服務維護上推出了一整套的保障方案。”阿里云運營中心總經理楊名介紹,“我們對軟件交付過程進行全程監管,在入駐服務商為用戶提供服務時,全程都有‘錄像、‘截屏等資料留存,以保障用戶的數據安全和服務質量。”
也就是說,一旦出現糾紛,阿里云就可以通過全程監管和全程擔保,為客戶提供“不滿意退款”等服務。這樣的交易服務條款,筆者在其他公有云服務商的AppStore里,還沒有找到過。顯然,阿里云的服務保障是借鑒了淘寶、天貓的運維經驗,讓交易雙方都感到專業和放心。
請注意全程監管和全程擔保的“全程”兩個字。這個“全程”,實際上就把所謂的“交易”擴展到了“交付”上面—把付款的過程,從購買延展到了實施。
通常來說,通用管理軟件基本上能滿足客戶大約70%的需求,通過一些簡單的設置,大約能符合客戶80%的需求,剩下的20%,其中10%是行業特性,另10%是公司獨有個性化的需求。
也就是說,大多數企業級應用不僅流程復雜,而且很多時候,還需要依據不同企業的不同流程,進行定制化改造,甚至二次開發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必備選項。
如何交付是學問
毋庸置疑,企業級應用軟件不同于手機端的消費應用。
既然企業級軟件必須進行交付,提供交付服務的商家,也必然術業有專攻。
同樣,數千款軟件放在云AppStore里,也必須對這些軟件進行分類,否則采購方會完全無從下手。
以阿里云為例:阿里云將其云市場里的SaaS按照基礎軟件、企業軟件、網站建設、服務市場、云安全等按照產品線進行了分類,并給出了推薦品牌的區域,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還按照應用場景進行細分,如移動電商、游戲應用、高負載應用、配置云主機等。
也就是說,阿里云從不同的維度對云市場里的軟件進行了分類,方便采購方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軟件。
當然阿里云在縱向還進一步細分,比如企業市場分為辦公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人事服務、企業服務等幾大類。同樣,在這一層,阿里云也提供了另一個維度的細分方式—熱門標簽里包括OA、CRM、ERP、進銷存、人力資源、智能客服等。
確實,企業級SaaS軟件的交付,是由相應類別的不同實施服務商進行交付,比如基礎軟件大都由系統集成商進行交付,而企業管理軟件由軟件咨詢和實施服務商進行個性化二次開發和交付。這時候,阿里云云市場的劃分,也方便了阿里云的交付合作伙伴。
事實上,在阿里云最新發布的云生態戰略中,把擴大銷售通路列為重點,希望從之前98%以上的線上訂單,變為線上和線下并行,而線下訂單的實施服務交付,則主要由阿里云的代理商、SI或ISV合作伙伴來完成。
據悉,阿里云在2016年加大了區域軟件、集成服務商的覆蓋,同時也正在開放更多技術與市場資源,賦能合作伙伴“4S”能力,即渠道銷售(Sale)、交易與交付安全(Safety)、全程保障服務(Service)、緊密信息反饋(Survey)等助其創新,使云市場平臺能力可以支撐“線上+線下”的并行交付模式。
面向未來的新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云在云服務交付層面,還看到了更遠的層面。
舉個例子,通過阿里云云市場系統的支撐,市場里的SaaS軟件,也能同阿里云IaaS、PaaS服務一道,交付給客戶—阿里云專門為客戶提供了一鍵開通“軟件+云計算資源”的功能。
當然,即便有了一鍵開通的路徑,由于企業級App不同于個人用App,應用交付之前通常也需要咨詢、測試、實施和服務等幾個階段,但對于阿里云的合作伙伴來說,就有了新的意義—不再是軟件或者是硬件的方案集成,而成為軟件和硬件的一站式集成、實施、交付服務商。
這樣一來,阿里云的合作伙伴,也順應云交付的發展方向,即從產品技術向專業行業應用的領域去發展。從搬箱子,到咨詢服務,為伙伴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提升空間和提升平臺。
更夸張的是,據楊名透露,云市場還計劃在未來兩年內聯合上百家垂直領域的ISV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為大中型企業提供包括金融、政務、醫療健康、音視頻、物聯網等10幾個垂直行業的一站式云端解決方案。
什么概念?筆者前文說過,通用軟件在無法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30%里面,有10%是行業通用屬性的部分。比如說,金融行業不同的直銷銀行系統可能有90%的功能是相同的,只有10%是個性化的。但銀行卻需要為這10%而付出100%的應用系統開發成本,這個成本既包括資金成本、也包括時間成本(走采購流程、買設備;寫需求、開發商招標、開發和上線)。
降低客戶的總體擁有成本,降低客戶采購成本,原本就是公有云平臺的優勢。但公有云平臺不僅僅是提高計算資源、存儲資源的使用率,同時也可能把之前點對點的垂直領域解決方案通過云市場開放出來。這其實就是所謂的行業PaaS—一個行業的應用系統中,90%的功能是相同的,這些相同的部分、相同的代碼可以抽象出來,形成PaaS,從而降低客戶采購成本。
“阿里云的金融云可以提供安全合規的計算能力,潤和軟件具備完善的銀行業務支撐經驗和軟件服務能力,兩者通過云市場解決方案交付中心輸出成本適中、快速交付、逐步擴展、‘開箱即用的直銷銀行解決方案。”楊名舉了個例子,他認為,云計算本身不僅是為了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同時還可以提高軟件的使用效率,讓企業專注于業務創新,降低基礎應用的重復開發和試錯成本,同時還可以提升軟件服務的交易與交付效率。
或許,云AppStore更像是粘合劑—公有云服務商為ISV開放了用戶市場,而ISV則幫助公有云服務商豐富了產品品類;云AppStore還不止是粘合劑,因為ISV可以借助公有云的平臺資源,與生態伙伴互相協同,探索云端轉型的新路,譬如形成垂直領域的行業應用PaaS,不僅加速軟件的云化進程,還能讓更多客戶從中受益。
簡單說,云AppStore就是云生態的粘合劑,生態紅利即將到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