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2012年的一天,墊江縣坪山鎮龍溪村。
一間農舍里,張明額頭冒汗,一手按上腹部,一旁的妻子李華一臉著急。
“老婆,我膽結石又發了!”
“我們趕緊去醫院。”
“去縣醫院太遠,花費又高。”
“先去鎮衛生院看看?”
“我擔心那里水平太低。”
…………
進退維谷之際,張明汗如雨下。
他的猶豫不是個例。
長期以來,農村群眾一直深受“張明式猶豫”困擾——因為醫療資源布局不均衡,鄉親們對基層衛生院不信任,到大醫院又太遠,費用也太貴。
2013年12月18日,重慶市衛計委下發《重慶市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實施方案(2013—2015年)》,要求發揮支援醫院優質醫療資源的作用,加強受援醫院人才、技術、重點專科方面的能力建設。
墊江縣作為國家中醫藥發展綜合改革試驗縣,啟動了醫療聯合體的創新探索,推動醫療資源進一步向基層傾斜。
破解“不便利”
“太平鎮衛生院由縣中醫院對口支援。”
“坪山鎮衛生院由縣人民醫院對口支援。”
…………
2014年9月,一張“墊江縣縣級醫院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規劃圖”下發到當地各級醫療機構。
隨著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抱團”,墊江縣醫療聯合體建設進入了落實階段。
2014年11月5日上午9點,一輛醫療車停在墊江縣太平鎮衛生院。
衛生院門口,上百位村民早已守候在此。
車門打開,來自縣級醫院的10位醫生拎著醫療器械下了車,徑直奔向一排擺好的桌椅。
桌面上有牌子,標明了“內科”“外科”“骨科”……
患者們排起“長龍”,有序地接受診療。
一位大爺來到醫生陳剛面前。
“我走路腳腫,容易累。”
“以前有什么病史?”
“長期高血壓。”
“采取過什么治療方式,效果怎樣?”
“都是服用鎮衛生院開的藥,但一直不見好。”
“先測一下血壓,拍個心電圖。”
…………
“太好了,在鎮里就能找專家看病。”大爺樂了。
過去,村鎮居民想要找專家就診,必須到縣級醫院甚至市級醫院。
針對這個問題,醫療聯合體推出的第一大創新,就是“專家到基層”。
很快,那位老大爺的檢查結果就出來了。
陳剛瞧了瞧,開出藥方:“你這是高血壓與心肌梗塞并發癥狀,先照這個藥方治療,回去身體有什么不適,請隨時聯系我。”
與患者保持聯系,“遠程”看護,也是建設醫療聯合體的要求,方便村鎮患者后續治療。
破解“不信任”
陳剛在“走基層”過程中,總結出一個問題:不少鄉鎮衛生院醫生實戰經驗不足,僅能治療單一病,但不懂治療并發癥。
這就導致了不少患者在鎮衛生院看不好病。長此以往,患者對基層衛生院就喪失了信任。
要取得患者信任,基層衛生院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診療水平。
“我被墊江縣人民醫院錄取了!”2014年9月,陳瑞得知自己通過了公招,高興得蹦了起來。
“你們得做好服務基層的準備!”報到當天,院領導對陳瑞等新人說。
這就是“醫療聯合體”推出的第二項創新——創新“縣編鄉用”制度,推動醫療人才“下沉”。
何謂“縣編鄉用”?
即上級醫院新招人員先培訓3年,再到鄉鎮衛生院服務3年,考核合格后轉為公招單位正式編制。
與此同時,“醫療聯合體”又推出了另一項人才保障制度——“骨干醫師派駐”。
2014年10月中旬,墊江縣中醫院骨干醫師王元峰被派駐到沙坪鎮衛生院。
王元峰初來掛職發現,沙坪鎮衛生院“人氣”并不好。
村民們得了病,一般會去縣城的醫院看病,條件好的直接去主城的三甲醫院治療。
因此,鎮衛生院大部分病床常年空置,常有村民開玩笑道:“鎮衛生院快要垮了。”
王元峰決定從這件事抓起,改變衛生院的現狀。
護士小李查房,王元峰就暗地里“跟蹤”。
“查房這么快就結束了?”小李剛出病房,就“撞”上王元峰。
“我們一向都是這么查房的。”
“病人基本情況、體征、病人提的問題……都記錄了嗎?”
“沒。”
很快,王元峰針對護士工作標準制訂了《業務規范手冊》。
針對醫生診療水平,王元峰也一一指導,提升他們的業務能力。
在王元峰的帶動下,沙坪鎮衛生院整體服務質量逐漸提升,來看病的人逐日增多。
過了半年,王元峰讓小李統計出衛生院入住率:平均每天都在60%以上。
提升人才隊伍軟件的同時,墊江縣也著力推進農村醫療標準化建設,總投資3200萬元,改進鄉鎮醫療硬件條件。
如今,全縣鄉鎮衛生院里,不僅配有心電圖、彩超等,還具備進行上腹部手術、骨科手術等醫療條件。
破解“看病貴”
2015年2月的一天,張明去縣人民醫院,醫生診斷后說:“做膽結石手術,建議在坪山鎮衛生院就近就診。”
“為啥子?”
“‘醫療聯合體實行社區首診,逐級轉診。鎮衛生院治不了的大病,再轉診到縣級醫院。”
“那我就在鎮衛生院做。”
半個月后,張明和同鄉老王在村口聊天。
“做膽結石手術才花了1000多元!”老王輕拍胸脯,“炫耀”似地說。
“你不會是騙我吧?2012年,我在縣人民醫院做膽結石手術,花了4000多元!”
“沒騙你,總共醫療費是6000元,醫保報銷85%,剩下不就1000多元?”
“省了不少錢啊!”
…………
在墊江縣,“醫療聯合體”針對“看病貴”推出了第三大創新——“逐級轉診”制度。
“逐級轉診,主要目標是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墊江縣衛生局局長劉衛東說。
按規定,城鄉居民在一、二、三級醫療機構的醫保報銷比例分別為85%、70%、55%。
村鎮衛生院醫保報銷比例高,醫療價格低,就能大幅降低患者醫療費用。
不僅是社區首診制,患者從縣級醫院轉診到基層衛生院,也能享受到轉診的好處。
2015年4月6日,墊江縣人民醫院進行了一例腫瘤切除手術。
三天后,醫生就建議患者轉回鎮衛生院。
“轉回去住院一周,就可以出院了。”主治醫生叮囑道。
“要得,回去住院費低一些。”患者說。
“輔助藥物可以回鎮衛生院買,便宜些。”主治醫生說著,用筆把方子上的輔助藥物圈了出來。
“感謝你幫我們省錢。”患者感動地說。
事實上,醫生們如此“貼心”,源自醫院對醫生的明確要求。
“堅決杜絕醫生多開藥、開貴藥的行為,要替患者節省不必要的醫療費用。”墊江縣人民醫院院長馬明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