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
農(nóng)夫拉著一頭水牛和一頭黃牛犁田,他先給黃牛套上犁枷,但黃牛任憑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折騰半天沒犁幾畝田。
無奈之下,農(nóng)夫換上水牛,水牛不用吆喝就主動拉著犁往前走,但農(nóng)夫還是不斷地鞭打水牛。水牛不解地問:“主人,我已經(jīng)盡心盡力地幫你拉犁了,怎么還老是打我?”農(nóng)夫說:“黃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得你跑快些,什么時候才能犁完田?”
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機會就越多,而黃牛卻在旁邊悠哉游哉地吃草,真不公平,于是它掙脫枷鎖跑了。
在團隊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屢見不鮮。干工作越快的人發(fā)現(xiàn),總會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來,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卻一直工作量比較少。能夠克服困難的人,總是在不斷地克服困難;不善于克服困難的人,卻總是可以得到較容易完成的任務(wù)。慢慢地,“快牛”也沒了心力和動力,變成了“慢牛”,或者干脆“奮蹄”離去。
那么,“鞭打快牛”的悲劇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從故事中,可看出它的產(chǎn)生主要有三個原因。
不追究“慢牛”。不去想“慢牛” 為什么不干活,是不會干還是不愿干?
沒有及時激勵“快牛”。不公平感來源于付出與回報價值的衡量對比。
對“慢牛”鞭策不足。不能任由“慢牛”一直存在,“慢牛”的存在,會降低團隊工作效率。
在團隊管理中,該如何避免“鞭打快牛”的不良影響呢?建議您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不要讓“快牛”變成“慢牛”
不要讓“快牛”變成“慢牛”,核心是對其需求的洞察和滿足。只有設(shè)身處地從每個團隊成員的角度出發(fā),在工作組織過程中及時洞察其需求及情緒,才能防患于未然,保持團隊的戰(zhàn)斗力。
二、給予“快牛”喘息調(diào)整的機會并及時進行激勵
使“快牛”變得更快,就要對“快牛”及時進行激勵。無論是物質(zhì)激勵還是精神激勵一定要及時兌現(xiàn),不要給團隊成員不切合實際的許諾,否則,一旦最后沒有達成所愿,不但“快牛”會有一種“卸磨殺驢”的感覺,恐怕你也會從此失去威信。
同時,要想使“快牛”變得更快,也要給其喘息調(diào)整的機會。“快牛”多干活是肯定的,但是“鞭打快牛”也得有個限度,否則快牛只能“掙脫犁枷跑了”。因此,一定要注意勞逸結(jié)合,任務(wù)安排要松弛有度,及時讓“快牛”休養(yǎng)生息,以備下一次“戰(zhàn)斗”。
三、鞭子要打在“慢牛”的身上
不能任由“慢牛”一直無改善地存在,能力是在實踐鍛煉和學(xué)習中不斷提高的。鞭子打在“慢牛”身上就是要勇于趕“鴨子”上架,放手把能力較弱的“慢牛”推上前臺,迫使他們潛心學(xué)習,勇于實踐。在不斷給“慢牛”壓擔子的同時,還要幫其不斷審視并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調(diào)整步伐,促使其盡快成長為“快牛”。
團隊“1+1>2”的合力效用,是我們期望的狀態(tài),激勵“快牛”,鞭策“慢牛”,促進團隊合力實現(xiàn)“1+1>2”,團隊才能基業(yè)長青。
(摘編自《銷售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