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忠
《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草案)》目前已經過市人大常委會二審,或可在年內正式頒布實施。回顧近5年的調研、起草、論證、修改等過程,其中各方觀點碰撞、爭論也很多,但對于院前急救來說,除了自身努力,行業期望在解決資源不足與有效利用、安全運行等方面,能借助法規和外力有所突破。雖然目前草案的條款并未完全解決這些問題,但很多方面已經有了歷史性的進步,非常值得肯定。在此,再談一些建議和想法。
一、應重點關注院前急救資源不足問題
上海城市規模、人口發展迅速,老齡化比例日趨增高,城市運行安全保障任務繁重,這都對“120”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人才隊伍建設、網絡站點分布推進等因素的限制,院前急救行業相對滯后于城市的快速發展。本次立法對院前急救機構設置、急救站點建設、人員崗位配置和人數要求,尤其是各政府部門的職責予以明確規定,這對“120”行業帶來了非常好的發展契機。雖然《條例》尚未出臺,但行業已經感受到了政策提前實施的效果,今年11個新建急救分站內容已納入市政府實事項目,人才隊伍培養已大力推進,救護車、醫療設施設備也得到升級更新,資源不足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
二、應重點關注院前急救資源周轉不暢的問題
有限的急救資源周轉不暢一直是“120”行業最頭疼的問題,如能加快周轉,也能部分緩解資源不足現狀。以“120”救護車接收出車指令后抵達患者呼叫現場的平均急救反應時間為例,在所有其他條件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市急救中心近幾年該指標呈逐年延長趨勢,2015年已經突破12分鐘,客觀說明城市交通擁堵情況日趨加重,救護車行車速度逐年下降。此外,救護車完成送院任務后,由于接診醫院人滿為患,患者占用救護車擔架而致與醫院交接不暢急救車組無法及時撤離,影響下一次任務的執行,也是近年來“120”行業所面臨的日趨嚴重、難以解決的問題。本次立法在這兩方面保障措施雖有所涉及,但總覺得保障力度不夠、可操作性不強。
三、應重點關注院前急救資源利用不當問題
院前急救資源利用不當主要表現非急救業務侵占急救資源、違反科學合理送院原則兩個方面。本次立法對康復出院回家等非急救業務明確實施分類救護,并為從“120”行業剝離此項業務實施社會化服務預留了政策口子,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預計未來將為“120”行業解決近20%的“額外”任務。但由于對呼叫“120”服務無任何限制,余下的80%的工作量中,“急救不急”等僅為代步送院就診、轉院性質的任務還近半數,在急救資源相對緊張的當前對行業造成較多困擾。另外,患者或家屬自行選擇送院地點情況較為普遍,其合理性常與急救原則相違背,急救人員送院決定權很難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亦妨礙有限急救資源的有效周轉。在這些方面,如果能有更針對性的條款,應更能保障危重急救業務的順利開展。
四、應重點關注“黑救護車”“灰救護車”問題
醫療安全永遠是行業發展的主線。除了“120”正牌軍,上海亦存在較多非正規救護車。目前非“120”行業救護車以外地牌照居多,車輛也從非法改裝的“黑救護車”轉為掛靠外地合法醫療機構配備正規救護車為主,開展“灰色救護”業務,行業抱團發展迅速,研究法律法規政策漏洞,橫行市場,搶地盤、亂收費。由于不配備醫務人員開展活動,給患者生命和財產安全帶來了較大隱患。歷年來,本市對于打擊黑救護車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礙于執法依據不足,處于“抓了只能放”而無任何處罰措施的尷尬局面。在開展正面宣傳“120”行業、增加行業醒目標示標牌、建立公開查詢系統接受社會監督的同時,建議法規予以明確相關措施,增加打擊非正規救護車的執法力度。 (作者系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