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立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前段時間朋友圈被這首情懷滿滿的歌刷屏,它激發了多少熱血青年心底的共鳴。沒錯,詩和遠方可以很美很天真,有夢想有希望很好很浪漫。不難理解,說出這句話的人所追求的是夢想對現實的超越、心靈對肉身的慰藉、精神對物質的升華。
可有人說了,茍且如你,去摻和什么詩和遠方?也許你驀然一驚,詩不能帶來食物,遠方沒法增加收入,現實好像如此無奈,作為工薪階層,好像還真是很“茍且”。
有人這樣吐槽:且不說那跑不過CPI的工資,面對如今商場里的衣服價格標簽,你是否能輕易下手?且不說那居高不下的藥價和各種繁瑣的檢查,想掛個號或者等張病床,你得排多久的隊?且不說那時不時出現的“姜你軍”、“蒜你狠”,你吃進肚子的食物能確保安全嗎?且不說堵在“馬路停車場”或者塞進擁擠的地鐵里,你還會有啥脾氣?對了,還有那房價……
如今,好像很多行業都在說自己過得茍且,“金融民工”、“文字民工”等自稱紛紛出現。但比起坐在辦公室吹著空調的你,不小心刮到小車被扇耳光的快遞小哥、辛辛苦苦大半年一畝才掙400塊的棉農、把每天下班叫作“生還”的煤礦工人,他們應該更“茍且”吧?
可即便“茍且”至此,如果你是單身,所有這些衣食住行、酸甜苦辣,大概也可將就,并偶爾暢想詩和遠方。但若你“上有老、下有小”,還能詩和遠方嗎?朋友的小孩進了所謂的好學校,你大概會為沒門路或沒鈔票而倍感自責,或者當你抱著咳嗽的寶寶,站在滿眼望去都是人的門診大廳,等著一百多個以后的叫號,你還有心情暢想詩和遠方嗎?家里老人若得重病,作為獨生子女的你估計要頗費折磨,或者身在城市心系仍在老家“茍且”的父母,你還能暢想詩和遠方嗎?
當然這些只是普通人遇到的普通事。那些注射問題疫苗的兒童,那些住在重污染的“毒地”上的人們,那些遭遇不公判決的人們,惶論詩和遠方。
到此為止,你會發現,穩定物價、食品安全、住房保障、公共交通、公共衛生、均衡教育、環境保護乃至司法公正等等,這一切不都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嗎?這些都是“一府兩院”理應提供的公共服務。
其實,最不應該茍且的就是“一府兩院”的公職人員??粗k證群眾幾趟來回都沒辦成,應該急之所急,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而不能像擠牙膏一樣漠然;面對越來越堵的道路,應該通盤考慮、多方疏導,而不能任由紅色“腸梗阻”漫延;涉及群眾敏感神經的食品安全問題,應制定和執行最嚴格標準,而不能等媒體曝光一起再“嚴查”一起??傊毴藛T應抖擻精神、主動作為,若按部就班、冷漠旁觀。
當然,政府等部門不可能大包大攬,公職人員的努力可以提供一個使你不茍且的堅實基礎。最終茍且不茍且本質上是主觀世界的問題,和幸福不幸福是一樣的,與你自身的努力、你的參照系、你的內心調整有很大關系。
而且,詩與遠方也并非不能“摻和”。古今中外多少仁人志士不茍且于生活的艱辛,創作了多少著名詩篇,達到了夢想最遠方。家境貧寒,終日在官府以抄寫為生,班超沒有茍且,輟業投筆、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從一個貴族子弟而淪落為“舉家食粥酒常賒”的落魄文人,曹雪芹沒有茍且,造就了偉大的《紅樓夢》;被貶至偏遠貴州龍場卻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王陽明沒有茍且,成就了一代心學大師。詩是心靈最遠方,心系善根最深處,時時擦亮心中的明燈,才能不讓善根蒙塵,不讓精神世界暗淡。
誰不想不用茍且,還可詩與遠方?老百姓的“茍且”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他們的詩和遠方則是生活不用那么“茍且”,是看病容易點、食品安全點、房子便宜點、交通暢通點;老師的茍且是應付升學指標,他們的詩和遠方是樹人育人,桃李滿天下;醫生的茍且是“見病不見人”,他們的詩和遠方是“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愁架上藥生塵”;公務員的茍且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們的詩和遠方則應是天下大治;知識分子的茍且是千人之諾諾,他們的詩和遠方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但愿“茍且”如你,也能有自己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