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多年來,講授課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雖然后來幾經變革,但最終還是教師談、學生聽,教師講、學生記,教師問、學生答,這樣被動的所謂的啟發式教學,其實也就是一般的分析課、復習課等課型,而對于積淀很深的語文教學來說更應該充分體現其大語文之優勢。這樣一來,便可能需要一些非常規的理念、非常規的動作,才能徹底打破陳腐的、繁瑣的、機械記憶為主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為此,我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應按一定的程序分別設立基礎課、文學欣賞課、寫作訓練課、成果匯報課等綜合課型。
一、基礎知識課
即將課文中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進行階段歸納,依據課時教學計劃合理安排教學時進行集中學習。具體操作程序可安排為:預習—自學—指導—復習—調查—鞏固。授課方式亦可采用電化教學、文字游戲、競猜競答等活動形式,結果由老師中和評估。時間可設在每堂課的開頭5~8分鐘。
二、文學欣賞課
也就是閱讀與欣賞。首先要求有一定量的閱讀,然后才能有欣賞。閱讀時要進行感悟,要閱讀大量的有益的書,而不是單單語文書上的那幾篇。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前,我國中小學生最大的缺失可能就是習題做得多、好書讀的少,文化底蘊不足,這樣,勢必影響其終身發展。那么,文學欣賞課怎么操作呢?
第一步:適時閱讀。
第二步:閱讀指導。
第三步:欣賞體味。
具體指導流程可以這樣,在課上進行擇優朗讀、表情朗讀、角色朗讀,或依單元課文的特點搞些課內小品或短劇,開展對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及作品思想藝術的討論。組織學生談體會、寫感受。教師還可以列出單元作品的有關疑點或難點,讓學生進行思考,最后再作質量評估,以便反饋有用的信息,從而達成釋疑解難之目的。
三、寫作訓練課
一篇文章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招牌,亦是對其綜合素質的全面測試。寫作訓練課除了要寫初中階段各年級層規定體裁的作文,還得練習些其它體裁的作文。其操作規程可以設為:教師指導寫—學生練習寫—當堂互閱—學生自改—教師簡評。
具體方法 記敘文可以圍繞自己的生活寫出真情實感,說明文則可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練習寫作,而議論文更應該明確自己的觀點,適當地開展課內討論、課內辯論等有效手段來訓練學生,逼他們說話,圍繞自己的觀點來組織語言。亦可多種措施并舉,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成果匯報課
這種課型可以模擬主題班會的式樣,確立特定的主持人,然后將各種課型中學生們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展示匯報。如:本課的生字詞,掌握了多少,如何進行運用;讀了那些文章,學到了什么?寫作說話能力到底怎樣?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共同評定這些成果,最后依據鼓勵第一的原則予以肯定。這一步驟可以安排在一堂課的最后5~8分鐘,如果時間不夠,也能放在下一節語文課的開頭。由于每課課時教學計劃不同,因而基本課型可這樣劃分:(1)口語訓練—基礎知識—閱讀欣賞—成果匯報;(2)成果匯報—閱讀欣賞—寫作訓練;(3)基礎知識—閱讀欣賞—寫作訓練—成果匯報;此外還可以開設特殊課堂及語文社會實踐課。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最富創造力,而創新不僅需要豐富的書本知識,更需要廣泛的實踐活動。因此,根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讓他們更多的接觸實際,使大量的實踐活動豐富其表象儲備,為創新想象和創造性思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而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往往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這樣,語文教學就應承擔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重任,注重學生個體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實踐課操作次序可以這樣:組織實踐—觀察體驗—研究探索—提出新見。具體教學形式的安排是:(1)組織引導式,(2)閑散自由式。不過,第二種不宜常用。因為初中生的有意注意能力還不強,較容易產生興趣轉移。這個環節可以安排在每個單元結束時。
能適應時代變化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應該是怎樣的呢?經過多年的實踐,我認為“四步走”模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即:“自學—啟發指導—探索—運用”。
五、自學
葉老有句名言:“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將使學生受益終身。自學主要適用于基礎知識課和閱讀欣賞課,即每堂課前10分鐘安排自學,學生找出疑難問題,以便老師的啟發指導。而且要有布置、有檢查,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若流于形式,結果定將無濟于事。
六、啟發指導
它包括基礎知識指導、學習工具指導、閱讀指導和寫作指導。
基礎知識指導主要是解決疑難,因基礎知識大多較為單調,所以要增設奇聞趣事、典故、笑話甚而進行一定的表演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成基礎知識的學習目標。
工具指導的內容有:指導用筆,指導使用工具書,指導使用電腦,指導正確使用圖書室。
閱讀指導即指導學生細讀課內文章,略讀課外文章。以便更好的提高學生文學的、科學的、人文的諸方面素養。閱讀指導可以形式多樣,要么采用問題及懸念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要么以簡單的藝術形式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以幫助學生解決讀書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學習借鑒優秀作品的寫作手法,體味優秀作品的思想意義,及時促成融會貫通。
寫作指導。教給學生如何選材,如何立意,如何運用寫作手法。學會如何開頭、如何結尾,怎樣注意照應,怎樣設置懸念等等。
七、探索
學完課文或閱讀了有關作品,老師再指導學生利用課后進行一定的探索。不管哪種類型的文章,都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最好有自己的見解,且整理成書面材料(不一定是標準化的)。然后同班可進行交流或課后同年級之間交流。提倡開展辯論。學生整理的探索性報告材料老師一定得收閱,并適時作出評定,這樣才能有學生自己的東西。美國教育非常強調學生的“have a try”(試一試),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發現、創意、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技能。為此,我建議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成“吸收—儲存—再現”加上“探索—轉化—創造”。
八、運用
學生經過一堂課的學習要進行總結,使知識系統化、概括化,做一些有梯度的綜合練習,進行一定的動口動手實踐活動。
由于以上課堂教學課型及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學生學習方式將會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這樣便會全面加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有活力、有朝氣,同時,對于文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將非常有益。但在實際操作中,課型結構的次序及教學方法的搭配可靈活把握,不能教條,必須全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