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濱
生活是科學世界的基礎,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課。堂教學必須與學生生活世界相聯系,才能使科學教育與生活教育有機的融合。身處農村的初中學生,他們處于接近自然生活環境的有利條件,他們有著從事農業生產、生活經驗。因此,農村課堂教學必須由書本知識世界與農村學生生活環境、生產和社會相聯系,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生活領域,包括農村學生的農村生活環境,生活狀態以及生活常識和經驗。
一、創設生活問題情景、設置懸念,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長期以來,傳統教學過分強調其封閉性,從而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和缺乏生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唯書本及以有的知識經驗是從,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只有開放的課堂內容,加強課堂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相聯系,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精選學生學習生活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才能使學生的知識、能力達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境界。農村中學生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的經驗,在農村中學生的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利用一些農業生產、生活知識創設問題情景,如《水分、養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一課中,我設置“我們應該如何給植物澆水、施肥?”,“澆水、施肥時應該距離樹干多遠才好?”。“你知道植物根的結構嗎?植物根的哪一部分結構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這樣的問題情景,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感到親切好奇,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索知識的情感。在創設問題情景時,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時刻感到自身的局限性,從而使他們處于想知而未知、欲罷卻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欲望。
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常識和生活熱點為切入點建構新的知識
農村初中學生在知識的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他們有著豐富的生產、生活經驗和常識,以及他們對社會熱點關注的熱情。
1、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常識為切入點建構新的知識。在知識內容的建構上,提供給學生的材料要盡可能采用學生的生活實際做題材,使知識與學生的直接經驗相聯系,與豐富的現實社會生活相聯系。農村學生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和生活的直接經驗,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要與農業生產和農村學生生活經驗相聯系,知識的生成和應用要與學生的實踐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實踐。如《細菌、真菌與食品的保存》一課中,我將農村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淹咸蘿卜、曬咸魚的實例引入課堂,然后引導學生逐步探索防止食品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揭示了防止食品腐敗所依據的原理后,再運用這一原理解釋“食品腐敗”現象的原因,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從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中理解和建構了新的生物學知識,同時又達到了學有所用的目的,并產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與情感。讓學生的生活經驗走進課堂教學,解決生活中的常識問題,實現“科學為大眾”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形式的生活化,讓課堂活起來,在內容上不僅考慮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環境和常識,更讓學生感到知識貼近他們的生活,使課堂具有親切感和親和力。
2、以學生的生活熱點問題為切入點建構新的知識。生活是人永遠的課堂,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回歸生活,得益于生活,怎樣才能使學生的關注點投向生活,在生活中視野更開闊,頭腦更充實,將生活的熱點引入課堂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如《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中,使學生在晚自習回家的路上注意聆聽青蛙的叫聲,引導學生從零星的蛙叫聲中獲得兩棲動物的生存環境面臨威脅的原因,使學生關注生物的生存環境,保護環境。教師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機會,將課堂的知識更多地與現實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用科學的眼光關注生活,善待生命,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運用發展的、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三、聯系生活實際、融入社會、開展研究性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學生生活于自然、社會和現實世界中,聯系學生的自身生活和社會,使學生和他人的生活世界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課堂教學不能遠離現實世界,課程不能成為學生與現實世界交往的屏障,課堂教學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相聯。在生活中學生會遇到和發現許多問題,課堂教學應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選擇那些從學生的自身經驗中形成有研究價值東西,選擇適合每一個學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課題讓學生研究,并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學生意識到所學的知識能夠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時,就會意識到課堂上學習的生物學知識的價值,對教與學的形成會產生積極的態度。如在《人的性別遺傳》一課中,從班上同學男女性別的比例展開,引導學生調查本村男女性別的比例,理解人的性別遺傳決定因素及生男生女機會均等的概念,形成生男生女是自然規律的觀念,避免受到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的影響。研究性學習為學生開辟了一條與現實世界相互作用,持續發展的渠道,倡導學生對生活、社會、自我和自然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學生在體驗和探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總之,學生是現實世界中的人,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只有與豐富的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變得鮮活起來,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知識才會變得豐滿、深刻。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開放的教學觀,徹底打破課堂中心的封閉藩籬,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資源,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能力應用與生活中,才能使他們的思維活起來,生命運動起來,才能讓課堂真正成為溝通現實生活和書本知識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