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摘要:只有具備了必要的觀察能力,對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把豐富的生活如實地反映出來,反之是很難寫好的。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的指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思考習慣,逐步培養其觀察能力。
關鍵詞:觀察;寫作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是智慧的眼睛,是兒童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重要開端。在作文教學中,觀察是構成寫作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生習作素材主要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只有具備了必要的觀察能力,對生活有了深切的感受,才能把豐富的生活如實地反映出來,反之是很難寫好的。因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的指導,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思考習慣,逐步培養其觀察能力。
一、激發觀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教育的先知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觀察興趣是提高觀察效果的一個重要心理因素。直觀的具體事物,生動活潑、新穎別致的活動,色彩鮮艷、形式獨特的對象,都最容易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我針對這一特點指導他們觀察自然現象和周圍事物,如:春天,小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可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點、飛行時的樣子、停歇時的情形,并把所觀察到的記在日記本里。當學習《燕子》這課時,發現自己的觀察結果和課本中所講的一樣時,興趣大增;夏天帶領學生觀察充滿情趣的星空和豐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帶領學生觀察碩果累累的果園和豐收的田野;冬天引導學生觀察那銀妝素裹的雪后美景,使他們領略到了細心觀察的樂趣。
二、明確觀察目的
觀察前,我們必須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在確定的目標上,以減少觀察的盲目性。例如,我組織學生觀察墻壁上的爬山虎時,在觀察前提出如下要求:同學們在觀察時要仔細看看它的根、蔓、葉的顏色、形狀各有什么特點,你聯想到了什么?想想爬山虎為什么能在墻上爬?
三、指導觀察方法
1、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小學生作文條理不清、言之無序是主要毛病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學生不能按一定的順序來觀察事物所造成的。如果觀察有序,就能為作文層次分明打下堅實的基礎。如:觀察課文插圖可按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順序;對于靜態事物一般按方位順序觀察,即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或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對于動態事物要根據事物變化特點,按時間順序進行觀察。每一篇課文都是有序觀察的典范。如:《記金華的雙龍洞》教給學生按地點變換觀察事物的方法;《長城》教給學生由遠及近、從上到下觀察事物的方法;《桂林山水》教給學生抓住事物特點觀察的方法。我們只要充分利用教材并精心組織教學,學生就會逐步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
2、觀察要抓住特點。客觀事物是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事物的異同之處,捕捉它們的特點。如:寫“雨”,學生通過觀察就能抓住“小雨細無聲”、“大雨似珠簾”、“暴雨傾盆而下”的不同特征。再如:觀察文具盒可以先觀察形狀、顏色、圖案,再觀察構造(盒底、盒蓋、盒內),然后說明各部分的用途,最后點明文具盒是學習的好伙伴,我十分喜愛我的文具盒。
3、要帶有感情觀察。只有帶有情感用心體驗、認真觀察,才能對觀察的事物感受深刻,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如果對觀察的對象冷冰冰的,寫出來的文章就平平淡淡,更談不上打動讀者的心了。
四、培養觀察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李四光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我們應指導學生時時、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遇事多問,積極思考,逐步養成樂于觀察、善于觀察、勤于觀察的好習慣。如在教室里養花讓學生觀察發芽、長葉、爬蔓、開花的過程等;再如學習看圖學文《秋天》時,首先讓學生觀察并說出畫面上都畫有什么?課文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秋天景物的?進而再問當秋天到來時,我們周圍的景物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如果學生能夠隨時描寫自己身邊的事物,說明已養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能夠自覺的分析研究事物了,這樣自覺地積累素材,作文時就能做到言之有物、述之有序了。
五、寫好觀察日記
觀察日記是練筆的一種好方法。它可概括可具體,可敘述描寫,可抒情議論,篇幅也可長可短。寫觀察日記應該做到:
1、隨時寫。就是一有觀察所得,就立即寫下來,既是對觀察結果的記錄、鞏固,又能很好地積累寫作素材,以備以后作文時選用。
2、堅持寫。就是要堅持不懈地記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厚積而薄發”,不能只憑一時興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觀察氛圍,積極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與技巧,養成體驗生活、善于觀察、勤學好問的良好習慣,并輔之以閱讀訓練,使二者相輔相成,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更加出色得作好“素質教育”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