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有效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努力追求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學,充分發揮教師和幼兒雙方的主體作用,以有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的發展。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解讀幼兒的基礎上圍繞“幼兒”“幼兒真正的學習”和“活動有效”來進行,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原有知識經驗,注重知識經驗的提升和概括;把握教育的核心價值,關注教學活動的實效;把握幼兒的學習觀,提供適宜有效的指導。
關鍵詞:幼兒;實際;教學;有效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開展是否有效離不開幼兒的興趣、經驗與實踐,教師要在充分理解和解讀幼兒的基礎上圍繞“幼兒”“幼兒真正的學習”和“活動有效”來進行。因此認識幼兒的學習需要、認同幼兒的學習方式、提供適宜的學習環境與活動的有效性密切相關。筆者以幼兒園常見的個別教學案例來分析、闡述教師應如何緊扣幼兒的實際,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案例1:小班的主題教學教學活動,名稱叫“圓圓的食物”,教學目標是引導幼兒說出 并樂意嘗試吃各種各樣圓圓的食物,養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習慣。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的“圓圓的食物”包括圓圓的餅干、巧克力,還有做成球狀的瓜果蔬菜、小肉丸、小魚丸,以及切成圓片的胡蘿卜、黃瓜、香蕉等。當教師請幼兒說說還有哪些食物是圓圓的時,不少幼兒不知所措,吞吞吐吐。教師大惑不解:“為什么幼兒平時吃過、見過那么多圓圓的食物,偏偏在此時‘掉鏈子?”原來在幼兒看來,胡蘿卜、黃瓜、香蕉雖然被切成圓片了,但它們本來不是圓形的。
案例2:“娃娃家”游戲時,一名幼兒說:“老師,我們想給寶寶扎辨子,但我們家里沒有寶寶。”教師突然想起布娃娃拿去洗了,就轉身叫了一個小女孩子:“來,你來做寶寶吧。”小女孩不太愿意,說不想當寶寶想當媽媽。但教師沒有改變主意,執意讓她坐在椅子上,并說你這次寶寶當得好,下次就讓你當媽媽。小女孩噘著小嘴巴,無可奈何地坐在了椅子上。
我們常常在想:為何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反應總是出乎我們的意料?我們在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和不解之后,我們需要追問自己:我們是否“自以為是”了?我們的視角是成人的還是幼兒的?我們是否總是在“想方設法”讓幼兒適應自己的活動設計,而忘了活動設計本應是從幼兒實際出發的?
一、關注幼兒原有知識經驗,注重知識經驗的提升和概括
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拿來開展集體教學活動的。假如教師的選材不當,不但體現不出活動的價值性,而且小朋友的積極性也不能很好的激發。從案例一我們可以看到,教師準備的“圓圓的食物”中既有立體的“圓”,又有平面的“圓”,既有現成的“圓”,也有加工而成的“圓”,分類方法的不統一導致幼兒無法確定該如何回答,顯然教師沒能很好地了解本班幼兒關于“圓”的認知水平。
幼兒真正的學習是從經驗與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在做任何活動之前,我們都必須要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了解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原有知識水平,做到對本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心中有數。對幼兒已有經驗的分析實質是要找準在獲得中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設定符合幼兒實際水平和“最近發展區”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讓活動的設計和幼兒的投入有效。當教學活動的內容稍稍偏離幼兒的生活經驗時,我們可以適當調整有關活動環節,以使幼兒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去解決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也要設計適合本班幼兒的活動目標和相應的活動內容,以便幼兒融于、體現我們的教學目的。我們也可以及時的調整我們的活動內容,以讓幼兒在原有的經驗有個突顯的提升。
二、把握教育的核心價值,關注教學活動的實效
任何教學活動都有核心領域的核心價值,教師在制定目標時要對教學素材所蘊涵的各種教育要素進行分析推敲,對教材中各種教育點的取舍反復思考,挖掘其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核心價值,把握目標的準確定位。《綱要》指出:“教育活動目標要以《幼兒園工作規程》和本《綱要》所提出的各領域目標為指導,結合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經驗和需要來確定”,言下之意就是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原有知識經驗水平等因素是確定具體活動目標的根本依據,教師在制定具體活動目標的時候要考慮幼兒的原有水平和近期可能達到的水平,也就是確定適宜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制定適宜的活動目標。但是,有些一線教師在制定活動目標時常常忽視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經驗水平,對幼兒的“最近發展區”把握不當,將目標定得太高或太低,導致目標無法實現或造成教育資源的重復與浪費。
要教得準,首先要選擇適宜的教學內容(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具有挑戰性)。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解讀、理解教材的本意與新意,準確把握教材的核心價值與重難點,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布魯姆提出的“目標關鍵詞化策略””主張教師從學期或主題活動的關鍵詞出發將之進行適宜化分解,分解時注重指向幼兒經驗的具體化、經驗獲得范圍的具體化、經驗獲得方法和手段的具體化以及經驗表現形式的具體化。我們既要確保目標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又
要考慮不能超出幼兒的能力范圍,既要保證幼兒能夠達到或完成預先確定的目標要求,又要能夠避免其在低水平上的簡單重復,這樣才能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從而使教學既真實又有效。
三、把握幼兒的學習觀,提供適宜有效的指導
從寓學習于活動之中的基本觀點出發,我們認為幼兒的學習有三種主要方式,一是在教學中學習,二是在生活中學習,三是在游戲中學習。這三種方式的學習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區別,從而構成了幼兒學習的系統。幼兒園以游戲為主活動,實質上,是要寓教育于游戲之中。寓教育于游戲之中的可能性在于游戲與教育中含有共同的因素即學習。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學習,也在教育過程中學習。案例二中教師干擾甚至操縱了幼兒游戲,使幼兒處于“被游戲”之中,幼兒只是按部就班地“表演”,那種本該屬于幼兒自然的、寶貴的、專心致志地沉浸于游戲之中的狀態被打破了。這種缺失游戲精神的游戲,實際上是對幼兒天性和發展的漠視和背離。活動時間、內容、材料、空間的“被安排”,反映出教師中心主義的泛濫,教師缺乏對孩子的想法與感受的關注。過度的干預與幫助,折射出教師對孩子自主性的漠視,導致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喪失,也直接影響了孩子創造性的發展。
幼兒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他們是通過行動來思考、靠感官來學習,他們必須通過經歷,才能獲得具有個人意義的經驗和知識。教師要針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需求及幼兒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采取指導和引導的方式,比如課堂的組織與提問、引發幼兒的觀察、思考、探索、發現,而不應采取灌輸、傳遞、強制、命令甚至是阻礙的方式。在活動的過程中,盡量加入幼兒操作或活動的內容,讓幼兒真正地融入活動,真正地動起手來是十分必要的。幼兒教育提倡讓幼兒在親身體會中感知和發展,那么操作類的、游戲類活動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作為教師應當充分考慮什么樣的操作材料是幼兒最感興趣的,什么樣的東西又能促進幼兒能力的發展。引導幼兒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真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促進他們的智能發展。
總之,任何活動,我們都要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的方向去考慮!去開發!去創新!只有這樣做,我們才有可能離“了解幼兒,尊重幼兒,從幼兒實際出發”這一目標越來越近,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活動的價值,促進幼兒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烏煥煥,唐松玲.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早期教育(教師版),2012(07-08).
[2] 張世義.教育應從幼兒實際出發.幼兒教育(教師版),2012(11).
[3] 王黎敏 《幼兒園有效教學的問題及其解決途徑》 學前教育研究,2006(04).
[4] 梁疆 ,冷澤兵.對提高幼兒園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思考.幼兒教育,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