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摘 要:拓展文本,即在重視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基礎上,賦予文本更多的功能,讓文本彰顯其多義性。從裂變式閱讀、協作式閱讀和反思式閱讀等方面探析如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演繹屬于自己的精彩。
關鍵詞:初中語文 拓展文本 主觀思維 教學策略
法國哲學家阿爾都塞曾說過:“任何人的閱讀只是一定的知識背景或生活閱歷中負載自己主觀投射的‘看。”借用哲人的話來活化語文閱讀教學,讓智慧和道理閃耀著光芒,使閱讀更加深深有“道”,彬彬有“理”。延展文本,即在重視學生主動理解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基礎上,賦予文本更多的遐思,讓文本顯示其多義性,使學生在洞察原意的基礎上豁然開朗。
一、裂變式閱讀,走出文本之“井”
語文特級教師竇桂梅曾坦言:“教師窮盡力量教好課文,拿著教材一篇一篇地講解、一課時一課時地剖析,最終也沒有走出課文的‘井。”這是多么深刻的話語,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好好反思。究其原因,語文閱讀缺少開放性,致使廣延力不足,學生難以跳出標準答案的控制。
作者創造的文本僅是例子,需要學生融入其中盡情地感悟并揣摩其匠心所系。如在《都市精靈》閱讀指導中,結合舒乙先生所表達的“善待自然界的生靈”這一主題,我引導學生進行了裂變式閱讀,產生了一系列的多米諾連鎖效應。我讓學生思考:何為精靈?在你看來,精靈有怎樣的特征?人是精靈嗎?都市里的精靈有什么特征?通過這些問題的預設,我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探疑的過程中找出其相應的詞匯和語句,并結合前后語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層層推進的設問,學生能從都市里正在消失的雀兒身上得出“生態文明發展應該是和諧共生的,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善待生靈”這一主旨。結合作者在結尾時所推崇的“倒是‘與狼共舞這個漂亮而荒誕的詞組更具有現代意識”,使學生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了更多全景式的透視,讓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有了更多的相通之處。
讀文好似織錦,需要織工(學生)以無限的可能和想象去拓展延續,只要我們抓住其中某個閃光點而不斷生成與延續,自然會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的反應。這種復數性的裂變反應,必然使學生不再作為閱讀的接受者和理解的旁聽者,而能在不斷抽取文本有意義、有價值的信息中融入自己更多的奇思妙想,為生成“與我心有戚戚焉”的共鳴做了充分準備。倡導閱讀的大容量、高密度,這與“語文的外延即生活”應該是一致的,通過廣泛取材來帶動開放式閱讀,幫助學生破除學習中的條條框框,讓他們飽含激情。通過友好對話來主動探知問題,讓他們在主動聯通自然、體驗生活的過程中,不再鸚鵡學舌,而讓探究的激情伴隨閱讀過程始終。
二、協作式閱讀,突顯文本之“妙”
閱讀就本質而言是多元對話,是基于理解感知后的體驗升華。學生在閱讀中生成的會意,即便是“妙處難與君說”也是建立在主觀投射基礎上的一種拓展。教師應引導學生體味其中的妙言,讓他們在綜合各種素材的基礎上融會貫通,這不僅是學生所認可的,也是把握文本精華的真正所在。
“三人行,必有我師”,強調的是群體對個體的積極遷移和影響。嘗試協作式探讀,使學生不再作為被動感知的對象參與閱讀,而應在群體相互協作中深化理解感知。如在《故鄉》一文教學中,我嘗試了協作式閱讀,要求學生根據相應的任務進行主動探究。要求學生根據魯迅先生的描述,以“作者筆下的故鄉具有怎樣的特征”為話題,運用與同學對話的方式,從文本中找出相應的詞匯和語句,并幫助他們梳理核心要點。在此基礎上,我建議學生就“故鄉是否有值得留戀的地方”“故鄉的巨變折射了怎樣的社會問題”等話題展開小組討論,鼓勵他們主動建言獻策,使他們的理解和感知體現一定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幫助他們在對話中體驗文本語言之妙。學生能夠結合主題,體味文本所蘊含的悲涼、沉郁又不失希望的感受。以協作探讀的方式來活化閱讀,在體會文本妙意的基礎上豐富自己的思想情感。
引導學生在協作中閱讀,使集思廣益成為一種現實,使他們在探讀的過程中發現更有價值的妙意,以說于他人。協作的形式可不拘一格,以尊重和信任學生的語言表達為前提,注重對話交流、討論爭辯、互讀談說等方式的靈活運用,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自我言說的機會,讓他們的投射更加聚焦要點,更有力度。結合學生的不同理解感知,鼓勵他們針對協作中發現的不同來進行優化組合,更好地融入語境,有效地把握文本精華,讓他們的妙言更有廣度和深度。學生協作式閱讀,推動了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他們的思維感知更具誘惑力。
三、反思式閱讀,融入個性之“色”
任何回顧都是有價值的,且都是有道理的。文本閱讀能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學生帶著鮮活的思想和鮮明的個性主動深讀。提倡反思式閱讀則彰顯了教師對學生個體解讀的關注,讓他們在批注性理解過程中不斷釋放自己的感悟,達到“有個性,我喜歡”的閱讀效果。
反思閱讀過程,即理清學習思維與調整策略的過程,使學生積累了更豐富的理性情感。如在《最后一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結合文本主題,圍繞“我最喜歡的人物”和“說說閱讀中精彩點”進行總結與反思,讓他們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小弗郎士,愿意和他交朋友,要幫助他擺脫普魯士的統治。”有的學生說:“我想成為像韓麥爾先生那樣的老師,用盡畢生的精力教育學生。”這樣的反思式閱讀,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地去偽存真,始終圍繞文本主題而思考問題、提出見解,在反思和解決中更好地理解文本主旨,使文本內容鮮活起來,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
反思式閱讀賦予了文本更豐富的情感內涵,使文本意義增值。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主動研究問題的探索者。教師應關注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引導他們在自我反思中不斷融入新的感悟,多給他們以鼓勵和點評,讓他們在被肯定和被認可中不斷豐富思維感知,增強閱讀的內動力。
總之,閱讀是“三分課內,七分課外”。學生要通過大量閱讀來拓展知識、積累智慧、提升認知,實現個人能力的全面提高,走出文本的束縛,在廣闊的學習空間里挑戰自我、豐富自我、發展自我。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時應多融入自己的感受,賦予文本更多的新意與內涵,讓自己的閱讀水平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馬利琴.立足文本有效拓展[J].新課程,2014(5).
[3]袁姣龍.拓展為文本教學錦上添花[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