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若玲
21世紀以來,我國高考制度進行了以多樣化為目標的諸多改革。近年來,關于高考改革的多種重要文件已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基本模式。無論是分類、綜合還是多元,都折射出我國高考的多樣化改革趨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國是實行大學多樣化招生的典型國家,綜合評價與多元錄取為美國的高等教育選拔了適合而優質的生源,造就了其在世界上的絕對領先地位。目前,我國高考的多樣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美國大學招生制度及其多樣化探索值得我們了解與借鑒。
一、大規模標準化考試的引入
美國高等教育發端于1636年創建的哈佛學院,迄今已300多年。在殖民地時期,美國本土建立的學院以歐洲的教育模式為參照,深受其母體歐洲大學“辦學自主、學術自治”傳統的影響,殖民地學院的入學考試都是自主進行,且沒有筆試,一般由校長或教師對學生進行口試。美國建國后,雖然高等教育迅速發展,新建學院數量劇增,但大學招生由各校自定標準、自主錄取的做法并沒有改變。
內戰爆發后,美國大學進入轉型期,伴隨著高等教育機構數量的增加、類型的多樣化以及高中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大,大學入學率也迅猛增長。從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公立大學通常根據獲得認證資格的公立高中的畢業文憑來錄取學生,但東部的私立精英大學由于入學競爭激烈,除了高中學業成績外,還參考其他入學標準,如推薦信、個人信息(含家庭社會地位)、志愿書等。轉型期間,私立大學于20世紀初發起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先是開發了學術科目通用考試作為入學標準,后又將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引入大學招生。SAT即“學術性向測驗”,后改為“學術評估測驗”(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其最初的定位是測量固有智力天資的智商測驗而不是測試學生對學術課程的掌握程度。20世紀50年代,美國中西部的公立大學開發了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所謂的“美國大學入學考試”,作為SAT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此后,SAT或AC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便取代高中成績成為打開大學之門的“萬能鑰匙”。
二、大學招生的考核指標
發展至今,美國有入學要求的大學(相對于實行開放入學的大學而言)一般是通過指標多元的綜合評價來選錄學生,要求申請者提供SAT或ACT分數、高中成績、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 Placement,簡稱AP)和國際高中文憑考試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等成績、推薦信、課外活動、才藝證明、小作文等材料中的一種或數種。其中,高中成績是美國大學入學最重要的標準。但大學在評估此項指標時,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數,而將其放置到學生的中學教育條件或家庭背景中進行綜合評價。標準化考試分數是除高中成績外的另一條主要入學指標,也是大學排行榜的影響因子之一。此外,美國大學非常注重學生追求上進、挑戰自我的精神,鼓勵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下多選修難度大的高級課程或大學預修課程,如AP、IB等。修習并通過這些高難度課程的考試,可以為成功申請大學增加不少籌碼。課外活動也是一些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在考察學生入學申請時比較重視的內容,它不僅有助于大學了解學生對非學術活動或在學校以外社區活動的參與程度、承擔的義務、所作的貢獻,而且可以關注到學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推薦信在入學申請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一般要求學生提供由高中最后兩年主要課程任課教師所寫的推薦信,有的學校也歡迎學生提供由課余打工的雇主、才藝教練、社區宗教領袖、朋友乃至家人寫的額外推薦信。由于希望選拔到全面發展的學生,一些大學還鼓勵申請者提交自己在藝術、體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長證明。學生的個性品質通常也為大學所關注,主要從推薦信、中學報告以及學生所寫的短文或個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這些材料使學校在冰冷的考試分數之外,了解學生作為“人”的思想、觀念、態度、愛好、興趣、生活經歷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面試表現也是一些大學錄取的考量因素之一。當然,并非每所大學都具備面試條件,也并非每個申請者都能得到面試機會。那些條件具備的學校或申請者,面試并非必要條件;沒有得到面試機會的申請者,也不會在入學競爭中處于劣勢。與國內高考招生的面試不同的是,美國大學招生的面試環節一般不在校園內由招生人員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們代表學校在當地進行。因此,面試與其說是入學條件之一,毋寧說是架構在學生與大學之間的一座橋梁,或者說是大學向學生推介自己的一種渠道。
三、標準化考試的爭議與大學招生改革
盡管美國的大學錄取考核指標非常多元,但在招生實踐中,由于統一考試成績的可比性,標準化考試分數往往成為凌駕在大學招生自主權之上的“無冕之王”。截至目前,標準化考試分數仍被美國2400多所四年制大學視為錄取抉擇的最重要依據,并且一直是頗有影響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大學排行指標體系的“座上客”。然而,標準化考試在美國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近20年來,不斷有學校改革入學政策,取消對SAT或ACT等標準化考試的成績要求,實行所謂的“可免試入學”(Test-optional)政策,標準化考試分數不再是必須提交的申請材料。至2015年,已有800多所四年制大學(占該類大學總數的1/3)在招生中部分甚至全面實行了“可免試入學”政策,其中不乏高水平的精英大學或文理學院。
美國部分大學探索“可免試入學”改革主要基于兩點理由:一是標準化考試成績對預測大學學業效果甚微,二是標準化考試強化了社會不平等。已有的試驗顯示,取消標準化考試分數的要求、主要憑高中成績并同時參考其他指標來招錄新生的“可免試入學”政策,不僅提高了對學生大學學業和保留率的預測性,而且招錄到了社會構成更多樣、學術能力更強的學生,公平性也得到提升,提高了弱勢階層子女的入學率。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主張拋棄標準化考試這一最初由私立大學設計、旨在將高收入家庭子女盡收囊中、帶有社會偏見與歧視而實際上“找不著北”的“黃金羅盤”,創新出適合21世紀的招生方法。
除了依據傳統的標準化考試分數、高中成績、AP成績等選拔新生,也有一些學校嘗試采用其他方式來甄拔生源,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嘗試采用非認知性考試“彩虹項目”(Rainbow Project),來評估申請者的創造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項目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斯滕伯格主持研究,旨在彌補SAT等標準化考試對大學學業預測力較弱、種族得分差異較大等不足,允許那些有原創性思想或實踐性能力的學生在 SAT 成績不佳的情況下也能被錄取,從而使入學測試更加科學與公平。該項目以成功智力理論為支點,通過多項選擇題與實踐操作性測驗,測量學生的創造性、分析能力和實踐性智力,將智力理論與考試評估相結合,從心理層面準確把握成功的大學學習所必須具備的能力水平。試驗結果表明,彩虹項目作為對單一的標準化考試分數的有效補充,提高了對學生大學成績和保留率的預測力,而且更加公平,考試分數沒有性別或種族差距,有助于提高弱勢階層子女的入學機會。該項目對美國大學招生的多樣化改革起到了令人振奮的推動
作用。
四、美國大學招生改革的啟示
這些多樣化探索并非完美無瑕,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因此,美國學術界對“可免試入學”和“彩虹項目”等改革也有許多爭議,但其關于大規模標準化統考的反思與破除統考迷信的改革嘗試,對我們當下的高考改革具有重要啟示。任何一種考測方式或手段,都只能測量一個人某一方面的學識、能力或素質,比如,以筆試作為主要考測方式的統一高考,考測的主要是學生各科的學識、抽象與綜合思維等認知水平,而創造性、應用力、適應力乃至更加多元的智能,根本無法通過單純的筆試來測試和甄別。與單一考測方式功能的有限性相反,決定一個人發展潛力的素質卻是多元、多樣的,要想選拔出具有培養潛質的優秀生源,必須也只能依靠多元、多樣的考測方式或手段進行綜合評價。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校仍需倚重統一高考成績作為選拔新生的主要手段,但“只有統考才公平”的觀念必須打破,高考分數“獨霸招生天下”的狀況必須改變。唯其如此,考試招生才能真正回歸本原,出色發揮其選拔英才、服務教育的應有功效。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