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琴
【關鍵詞】 幼兒;角色;轉換;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44—01
幼兒常常在生活中扮演著多種角色,并且積極地學習各種社會知識。如果教師能在這時抓住幼兒多重角色的扮演與轉換的機會,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會使幼兒在實踐角色行為的時候更有意識性。
一、“寶寶”與“學生”的角色轉換
幼兒剛入園初期,許多老師忽略此時孩子扮演“寶寶”與“學生”雙重角色的事實,一味要求幼兒馬上成為與老師對應的“學生”角色,急于轉換幼兒原角色意識,結果欲速而不達。近年來,我在工作實踐中為剛入園幼兒角色的協調與轉換做了以下工作:
1. 根據幼兒對新環境的好奇心理,利用我園大型活動器械作為吸引幼兒上幼兒園的“誘物”。開學第一周,安排幼兒參觀并玩大型活動器械,并保留其家庭單獨自選玩具的特點,允許幼兒在指定的大型組合型活動器械上自主自由地嘗試著玩,教師則跟隨在他們身邊保護指導,這樣做可降低幼兒對幼兒園的陌生度。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中,我再及時提出相關的活動要求滲透活動規則,讓幼兒慢慢感覺到“學生”要接受集體的制約。
2.讓幼兒第一周來幼兒園可以帶著自家的玩具。幼兒玩自己的玩具有一種親切感,保留了家庭生活的痕跡,能減少其對新環境的緊張與憂慮情緒。同時幼兒又可用自己的玩具與同伴交往,玩具成了媒介,縮短了與新同伴間的距離,有利于幼兒對新環境的適應,讓幼兒產生喜歡來幼兒園與同伴活動、游戲的興趣。
3.家長來園進班級授課與幼兒入園同步。從一開始就向家長,特別是爺爺、奶奶們提出,在家不能再叫“寶貝”、“心肝兒”之類的稱呼,而應喚孩子的學名,讓幼兒感到自己正在發生變化;并認真地向家長提出一些“家庭教師”角色的任務,以便創設幼兒園和家庭共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環境。
二、“哥哥姐姐”與“弟弟妹妹”的角色轉換
1. 建立平等班或鄰班共居同一場地自由活動的制度。課間、晨間活動都是幼兒打破班界的好時間,只要老師提供環境,大班帶小班的活動與交往就會發生。例如,有一天大班的小朋友在大廳上玩著各種皮球、籃球,很快吸引了許多小班幼兒、中班幼兒,大班幼兒儼然像小哥哥、小姐姐,手把手地教弟弟、妹妹們玩他們的皮球,這種自發的哥哥、姊姊角色行為在游戲中、在互相求教中表現得最真實、最感人。
2. 經常開展跨年齡段的互相學習活動。例如,將大班孩子的作品給小、中班年齡的幼兒看,容易激發小、中班幼兒的學習欲望和模仿潛能。記得有一次,中班幼兒去大班觀看插塑作品,第二天他們竟自己做出了與大班幼兒幾乎一樣的作品。
3. 經常組織一些大帶小、小跟大的活動。這樣雙方的作用和角色特別都會明顯地表露,而且更具有家庭中兄妹交往的特點。大帶小,確實是實施責任、學習自我控制的好形式,宜提倡,但必須遵循自由結伴、自由活動為主的原則。
4.在同班幼兒中強化同伴間的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為幼兒的園內和園外交往創造條件。例如,鮮睿小朋友發現宋欣怡小朋友的家遷到她家附近,她很高興,雙方母親獲知后,相約星期天在宋欣怡家相見。一旦幼兒交往有經驗后,家長完全可以讓幼兒獨立交往。
三、“值日生”和“小組長”的角色轉換
我從中班開始實行在一周內由一個人同時扮演小組長和值日生雙重角色的做法,使幼兒的責任感和組織能力有了很好的發展。
值日生的主要任務是為同伴、為集體做一些服務性的勞動,他的服務對象是事物。幼兒通過操作完成,從中能學得使用工具和做事程序等方面的知識。同時佩帶紅色標志,引人注目又能使幼兒產生光榮感;小組長的主要任務是在游戲活動中組織協調小組成員行動,共同完成某一任務,他的服務對象是同伴,實踐中更多的是使用語言,表現的是一種自我意識,比較抽象,而且還需與同伴相互作用才能實行。兩者合為一體,可以讓幼兒在兩個不同角度同時體驗處事能力,督促幼兒責任意識的展現。
在具體實施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讓人人輪流參與,體現組長與組員的輪換、值日生與非值日生的輪換,從而使每個幼兒都得到鍛煉;(2)小組成員不宜超過6人,以同桌為一級,幼兒既熟悉又固定、易統一(不包括臨時性的組織);(3)小組活動內容要明確,范圍要小,以適應小組活動;(4)加強對小組長和值日生工作的指導;(5)每次小組活動完畢,應讓組長介紹本組活動情況,供大家評析。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