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具備旗鼓相當的活力,音樂家車爾尼(C. Czerny)、巴托克(B.Bartok)等皆為左手的彈奏訓練寫過練習曲,也有正式表演用的作品。李斯特、斯克里亞賓(A.Skryabin)等人創作的左手鋼琴音樂,由于單手必須兼顧旋律與伴奏,其技巧的運用,更勝一般的雙手作品。這些精彩的曲目,自然出現在一些右手發生障礙的鋼琴家的節目單上。然而對于以演奏為業的獨臂鋼琴家,數量極少的左手獨奏曲目根本無法滿足其需求。
父親經營鋼鐵業,家境富裕的奧地利鋼琴家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1887~1961;哲學家路德維希·維根斯坦之兄),在上個世紀一手催生了為數不少的左手鋼琴曲目,尤其是協奏曲的領域。維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服役時失去了右手,返國后不甘其演奏生涯就此中斷,故委托了視障作曲家Josef Labor譜寫協奏曲。眼見事有可為,維根斯坦更積極向理查德·施特勞斯、普羅科菲耶夫、欣德米特、布里頓、許密特(F. Schmidt)等知名作曲家廣泛邀曲,數十年間促成超過40首左手鋼琴作品的誕生。這些珍貴的作品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拉威爾(M.Ravel)魔幻般的《左手鋼琴協奏曲》(1929~1931)。拉威爾為這首由3個部分組成之單樂章協奏曲的鋼琴獨奏注入絢爛的音色,往復游移的五指巧妙地與管弦樂團對答,聞者恍惚間忘卻了鋼琴家是單手演出。《左手鋼琴協奏曲》無疑是拉威爾的杰作之一,維根斯坦卻因為過于艱難的演奏技巧,而對此作有諸多抱怨。作品首演時,維根斯坦更擅自更改并簡化了數個樂段,令拉威爾相當不悅。
在今日,拉威爾的《D大調左手鋼琴協奏曲》依然保持著非常高的被演奏率。拉威爾自己對作品的說明是:“這首協奏曲的作曲原意,并非在給人以輕快的音響感,而是讓人產生這是為兩手而作的作品印象。我采取了更接近傳統音樂所用的形式,在那灌注有這種精神的部分之后,再出現即興風格的插入樂句,使之產生爵士樂那樣的效果。”
《左手鋼琴協奏曲》采用單樂章的形式寫成。全曲分3個部分:第一部分速度徐緩,表達了一種激動的情緒;第二部分活潑、詼諧,還具有爵士樂的風格;第三部分,鋼琴從刮奏開始引出主題,最后在風趣和幽默中結束了樂曲。《左手鋼琴協奏曲》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了鋼琴家們的喜愛而成為音樂會上經常演奏的樂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