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勇 何允華
摘要:花生屬于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地區包括中國、巴西以及埃及等地。我國的花生質量好、產量高,食用十分廣泛,營養價值也極高。隨著花生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一些引起花生減產的因素引起了農戶和廣大農業工作者的關注,而花生病蟲害問題就是影響花生質量和產量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紹了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的藥劑防治措施,供廣大農戶借鑒參考。
關鍵詞:花生;根腐病;葉斑病;藥劑;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65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6.10.051
花生,原名落花生,是我國產量豐富、食用廣泛的一種堅果,又名“長生果”、“泥豆”等。屬薔薇目,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翼瓣與龍骨瓣分離,莢果長2~5厘米,寬1~1.3厘米,膨脹,莢厚,花果期6~8月。主要分布于巴西、中國、埃及等地,我國的花生質量好、產量高,但也時常受到病蟲害的威脅,做好花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十分關鍵。“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是農作物病害防治的基本原則,但由于受經濟效益驅使及區域自然條件的限制,花生種植區域連年重茬,由此導致近年來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逐年加重,也使得藥劑防治成為花生根腐病、葉斑病首選的重要防治手段。需要注意的是藥劑防治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需要合理選擇藥劑并把握好用量。
1 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的癥狀
1.1 花生根腐病的癥狀
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莖基腐和莢腐,病株地上部表現矮小、生長不良、葉片變黃,終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發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維管束,使病株根變褐腐爛,維管束變褐,主根皺縮干腐,形似老鼠尾狀,患部表面有黃白色至淡紅色霉層。
1.2 花生葉斑病的癥狀
花生葉斑病是葉部黑斑病、褐斑病和網斑病的總稱,病害能混合發生于同一植株甚至同一葉片上。褐斑病發生較早,約在初花期即開始在田間出現;黑斑病和網斑病發生較晚,大多在盛花期才在田間開始出現。黑斑病和網斑病發病較重,引起嚴重落葉。
2 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的種類、病原及主要傳播方式
花生根腐病按染病部位分為爛種、根腐、莖病和果腐,病原物為半知菌,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上越冬,屬土傳病害,在花生整個生育期內均可發生。
花生葉斑病包括黑斑病、褐斑病和網斑病,病源物均為半知菌,主要在病殘體上越冬,靠風雨傳播,主要發生在7月20日后高溫高濕階段。
3 花生根腐病和葉斑病的防治措施
3.1 種子包衣
種子包衣的目的主要是防治花生的根腐病。目前,花生種植中進行種子包衣的不過30%,而且使用的種衣劑多是殺蟲劑加營養液,不含殺菌成份,對防治根腐病無效。花生種衣劑應選用含有多菌靈、福美雙和克百威成份的種衣劑,包衣后種子發澀,機播時要拌種子潤滑劑。
3.2 土壤處理
主要目的是防治根腐病。辦法是隨底肥往土壤中施入抗重茬劑或對根腐病具有防治作用的生物菌肥。
3.3 噴施殺菌劑
噴施殺菌劑時要加入葉面肥,這樣即能提高防治效果,又能起到增產作用,噴藥遍數不低于3次。第1次,主要目的是為防治根腐病、解除除草劑藥害。噴施時間為苗后20天或苗后除草劑使用10天后。使用的殺菌劑有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嘧菌酯等其中一種。葉面肥應選用含多種微量元素、具有解藥害促生長功能的葉面肥,噴藥液量每公頃不小于350公斤。第2次,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治根腐病和葉斑病、補充營養、調節生長,噴施的時間為7月20左右。殺菌劑選用代森錳鋅加戊唑嘧菌酯。葉面肥選用硼、鉀、鈣含量較高的具有生長調節功能的葉面肥,噴藥液量公頃不少于450公斤;第3次,主要目的是為防治根腐病和葉斑病、補充營養,調節生長。噴施時間為8月10日左右,選用的殺菌劑為多菌靈加苯醚甲丙環唑,葉面肥選用鉀鈣含量較高具有生長調節作用,促進果實生長的葉面肥,噴藥液量每公頃不少于450公斤。
4 結語
目前,對花生產量影響較大的病害主要是花生的根腐病和葉斑病,在防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治措施單一,藥劑防治遍數少,多數只噴1次,噴2次的很少,且防治結束時間過早,7月20基本結束,所以總體防治效果不夠理想。就花生的生理特性而言,其葉片吸收能力很強,噴施葉面肥對花生增產明顯。花生葉面肥噴施遍數最好不少于3次,可見科學合理的噴藥防病遍數與葉面肥應噴遍數完全相符,二者恰可結合進行,做到一次投入,防病增產雙收益,因此對于連年重茬發病較重的地塊噴藥遍數不宜稍減。總之,有效運用多種防治措施,保證科學合理施藥,花生的根腐病、葉斑病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因重茬而使花生病害日益嚴重問題將得到較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