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剛
摘 要:文化自信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前提與基礎。為了進一步展現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軟實力,需要尋找到中國民族文化的自信。文章主要從武術及文學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入手,采用對比手段,分析武術與文學之間存在的文化魅力。不僅發現了兩者在來源、“演唱”、意識形態以及追求價值方面均有頗深的相似性,而且也找到了兩者存在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武術 文學 淵源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5—0037—04
費孝通先生在《中國文化的重建》一書中提出了“文化自覺”,其認為“文化自覺”是基于對本民族文化的自知,需了解其起源、發展趨勢、特色及其追求目標。筆者通過“文化自覺”這個基礎,想到“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只是文化自信的基礎前提,通過“文化自覺”才能形成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通過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及其發展目標之后產生的一種民族認同感,民族歸屬感。基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通過對作為文化的武術和文學進一步的剖析,尋找兩者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文化魅力,畢竟兩者攜帶悠久的文化歷史。
1 “文”、“武”源流相似,淵源頗深
1980年編纂出版的《辭海》文學分冊如是解釋“純文學”:“中國古代曾將哲學、歷史、文學等著作統稱為“文學”。“五四”以后,文學的范圍限于用形象的手段反映社會生活的語言藝術,如小說、詩歌、劇本、散文等。[1]可見,文學就是對真實生活的描摹和塑造,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審美、一種意識形態。而武術是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集哲學、中醫、軍事、儒釋道文化于一體的身體運動形式。盡管兩者都作為文化的載體,作為文化的組成部分,但是筆者認為兩者屬于不同的形態,文學作為文化而言是“意識形態”,對于身體運動的武術而言是“物質形態”。兩者為何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何會淵源頗深?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文化內涵那?
1.1 “文”、“武”源于生活,是高于生活的藝術
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的東西總是與人生的幸福和歡樂相連的。”那么與人生的幸福和快樂相連的東西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一門最美的藝術。無論是作為藝術的文學還是武術,彼此都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是對生活的真實反映。不論是經歷千年的《詩經》,還是楚辭,甚至現代的小說,人物情感的素材都源于生活。《詩經》也被稱為《詩三百》,主要分為《風》《雅》《頌》。《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2]《詩經》主要反映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祭祀與風俗、宴會,以及對地形,動植物的記錄,詳盡的刻畫了周朝當時的生活場景。不僅是《詩經》,同樣宋詞、元曲、明清的小說,其創造素材均來源生活,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以及具有傳奇色彩的武俠小說,都能反映當時的生活。同時也能體現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文學不單單是對生活的描摹,而是對生活的升華,凝練。把生活中美與丑、愛與恨,都詳盡的躍然紙上。
武術作為身體運動項目,也是源于生活,筆者認為武術產生于“戰爭”。這個戰爭不是軍事戰爭,而是生活之間的博斗。人和動物的搏斗可稱之戰爭,同時人和人之間的搏斗也可稱為“戰爭”。正是人和動物的戰爭,產生了武術的萌芽,加之人類之間的爭斗促進了武術的發展,武術經歷了數個歲月,不僅從“兩兩相當之人”間的對抗,演變到套子武藝,最終成為“花法武藝”。直到明清時期,武術拳派林立,加之對理論書籍的整理和創作,奠定了武術的輝煌根基。武術源于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武舞就是套子武藝的雛形,武舞中具有模仿動物的動作舞蹈。《尚書》記載:稱之為“百獸舞”。不僅如此,我們知道的拳法套路有“五禽戲”以及“象形拳”。此類拳種無不是根據動物的動作特點及其生活習性演變而來。可知武術是社會的產物,源于生活,武術與文學的源流相似,都經歷了歷史的洗禮,經歷千年而未衰。
1.2 “文”,“武”的構成都需要“基本功”
文學的構成需要語詞、格律、修辭、等多個元素。不同的文學所需要的元素不同,這些元素也就是文學的“基本功”。古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文學的寫作,類似武術的習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修辭、格律,對于文學的成就具有重要的價值,古語有云:學習句讀,然后才能行“興文書寫”之說。懂得書寫,這只是創造的開始,仍然需要對文字推敲、凝練。古代詩詞講究“練字”,這可不是練習寫字之意,追求的是點睛之筆。作者需要對詩句中的詞語進行凝練,創作傳神之語。如:北宋詩人宋祁《木蘭花》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這首詩中的“鬧”字具有“練字“之功效。單單的一個鬧字,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春天的生機盎然頃刻躍然紙上。諸位請看,上首詩中的好、棹、鬧、少、笑、照,它們都有一個特點,押韻。其價值不僅使詩詞具有韻律,同時體現字里行間的關系,使上下句聯系也比較和諧。說道這,武術也有了發言權,習武之人,皆了解武術之“基本功”。“四擊”“八法”,四擊者;踢、打、摔、拿,“八法”者;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武術演練的好壞不僅取決于動作的編排,而且也要注重一招一式。所謂的“一招一式”也就是武術套路構成的元素。同時,武術套路的編排中也存在“練字”以及“押韻”。為什么會這么說?諸位請看,武術套路的演練中注重優美,其中必然強調了高難動作,筆者認為這些高難動作就是武術套路之中的“練字”,若說道“押韻”,動作之間銜接的連貫,類似于詩詞誦讀之間的連貫都需要相應的“韻腳”,武術的韻就是前后動作之間的銜接,以及體現的攻防技擊之間的協調性。以少林拳為例,少林拳,起式、和尚拜佛、僧敲鐘、弓步格擋、上步沖拳、黑虎掏心、馬步架擋等,這幾個動作之間具有的攻防技擊的銜接,同時,兩兩動作的銜接之前要具有一定的重心變化,使動作表現的更美觀。這些單個動作之間的鏈接,筆者認為就是文學中的“韻”。這也就是武術和文學的關系,存在頗深的淵源,作為藝術而言都需要“基本功”,并且兩者的學習都需要漫長的過程。
1.3 “文”,“武”的“吟唱”都講究節奏
這就要說道詩詞,詩詞的吟唱需要節奏。詩詞最早也就是為了歌唱,后來樂譜的失傳加之今人的“才疏學淺”,詩詞較少的用來吟唱,但是古代的詩詞吟唱具有一定的節奏韻律。這也就是詩詞的韻律之美,抑揚頓挫,緩急有序。古代詩詞皆有平仄區分和標注。平仄的標注也就是為了詩詞的音調。吟唱的時候,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美,不會一聲到底。說道平仄需了解四聲,古漢語里的四聲(以下簡稱古四聲),為“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聲法”的歌訣:“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這就是四聲的發聲特點。平仄是古代填詞作詩所說的術語,只是一個符號學象征。古人填詞作詩時,把四聲分兩類也就是平仄。平聲為平類,上、去、入,為仄類。平仄多在律詩中體現。其在近體詩中多表現為“句中交替,句間相對,聯間相粘”。平仄不同,音調各異,因此抑揚頓挫的節奏就得以體現,也就可以增加詩詞的節奏美,增添詩詞的聲律美。不僅詩詞,散文小說皆如此。雖說散文小說不為歌唱,但是其中的情感變化,仍然需要音調的變換,這也就是所謂的抑揚頓挫節奏之美。
那么,武術怎么和“吟唱”扯上關系了那?筆者認為武術的表演也就類似文學詩詞的“吟唱”,詩詞的吟唱講究節奏,武術的表演更講究節奏。節奏的快慢對武術表演成功與否占關鍵位置。所以說武術在“吟唱”方面也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之美。這種節奏之美怎么體現的那?武術具有“四擊、八法、十二型”,何為十二型,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入鵲,站如松,立入雞,轉入輪,折入弓,快如風,緩入鷹,輕如葉,重如鐵。這些動作鮮明的特點差異,加上動作表演存在的虛實之分,再加之動作之間的演練蓄力、勃發,因此就有了快慢、剛柔的節奏。以哲學的視角看武術表演,其套路展現的動靜相和、前后相隨、虛實變化、剛柔相濟的哲學之美。換言之,體現武術套路中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快慢相接的節奏美。這也就類似于文學的抑揚頓挫的節奏。對武術的演練而言,就像吟唱詩詞,需要把握“高昂”、低沉、歡快、憂傷等節奏,這樣才能表現武術的節奏美、藝術美。
2 “文”,“武”追求藝術的意境之美
“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說:“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鏡;這靈鏡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3]這也就是所謂的情景交融的景象,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所形成的藝術之美,才能稱之為意境之美,也是藝術美得極致。其不僅對于文學之中的詩詞而言,對于武術同樣如是。詩詞固然可以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同樣武術表演也可以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之美。中國古代哲學家也曾對“意境”做過深入的探討。老子認為宇宙萬物都是“虛”和“實”的統一,這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他提出“致虛極,守靜篤”[4]的美學態度。虛實轉換之間藝術之美的產生,虛和實看似對立,實則虛實的統一,則為萬物存在本原。通過虛實的構造,創造了藝術之美。武術與文學在追求藝術之美的途徑上,具有異曲同工之妙。詩詞的虛實相和,以及情景交融,為我們營造一種藝術的意境。同樣,我們也可以看到武術的演練也具有“情、景交融”,虛實相和的特點。筆者認為,武術練習者需要融入武術套路之中,融入武術實戰場景之中,才能展現武術的魅力。武術之“景”也就是武術的動作,而武術之“情”,則為練習者對武術套路的理解,因為不同的理解,所展現的藝術風格,各有千秋。俗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一千個練拳之人,則一千個練拳風格。只有練拳的時候,拳法的動作特征之“景”,與練習者之“情”,有機融合,才能創作武術的藝術之美。如果“情、景”難以交融,所展現的武術也就沒有靈魂,沒有了美。同時,虛實之間的轉換也孕育了意境之美。不僅如此,也體現了武術的技擊之美,存在技擊,難免虛實,所以武術演練時的虛實之美,也就成了武術的藝術之美。而文學的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手法,更是為文學奠定了藝術的意境之美。所以說,武術與文學作為藝術而言,都為追求藝術的意境之美而奮斗。
3 “文”,“武”體現“中和之美”的藝術思想
中國古代思想認為,天下萬物都可分為陰陽二極,陽為剛,陰為柔;推及審美世界,便體現為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陽剛與陰柔相結合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國古典藝術的理想境界。清人劉熙載說:“沈著屈郁,陰也,奇拔毫達,陽也”,“書要兼備陰陽二氣”,“陰陽剛柔不可偏陂”。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婉而愈勁,婀娜中含遒健,正是理想的中和之境。[5]“中和之美”在于貴和尚中,追求和諧,而不居于死板。文學中所體現的中和之美,不僅可以從詩詞中窺其一隅,而且散文之中也追求“中和之美”。一種柔和含蓄之美,典雅、肅穆之美。盡管散文看起來沒有詩詞的那種節奏韻律,但是散文時刻圍繞中心,時刻做到形散而神不散,這個“神”也就是文章追求的和諧。同時元曲更是追求中和之美的典范。時刻做到寫景、抒情的和諧融合。其《牡丹亭》杜麗娘觸景傷情,發出“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于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6]的慨嘆。很顯然,文中寫景、抒情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寫,和諧統一的展現出來,做到情與景的交融,達到“中和之美”。
王宗岳《太極拳論》開篇即指出:“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同時形意拳的整個理論亦建筑在陰陽學說之上,其《太極歌》云;“心猿已動,拳勢斯作。剛柔虛實,開合起落。”《兩儀歌》云;“鷹熊競志,取法為拳。陰陽暗合,形意之源。可見,武術是集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的藝術典范。武術所追求的文化內涵是“貴和尚中”的思想。中國武術植根與農業文明,正是這種溫和的文明,創造了武術這種以和為貴,注重中庸和諧思想的藝術。武術不僅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也追求人與自然地和諧。武術修為的最高成就,獲得“天人合一”的成就。也就是人與自己內心的和諧。武術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在套路組成。套路的組成體現和諧的理念,正是動作之間的協調,創造武術優美的套路。武術的和諧也體現在禮儀之上。武術的禮儀本身就融合了和諧的思想。抱拳禮就是武術禮儀,其主要蘊含了儒釋道多家思想的結合。不僅具有儒家的恭、信、讓,而且也具有道家的無為思想。正是這樣的思想熏陶,武術所體現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禮為用,和為貴”的思想。武德的修養也是追求“中和之美”。“未曾習武先習德,未曾學藝先習禮”。這也是武術所提倡的和為貴的思想。和諧愛人,德行為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禮讓三分,人若再犯,不能再忍。德行為先,禮讓而不能失去自尊,這就是“中和之美”。“中和”是平和而不死板不拘泥于成規。總之文學與武術都追求中和之美。
4 “文”“武”都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
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指導物質基礎。那么武術和文學作為上層建筑必然受到物質基礎的約束。不論是武術還是作為特殊意識形態的文學,其審美意識形態,必然會受到一般社會意識形態的制約和影響。文學的產生晚于武術的產生,但是兩者的發展,都受到上層意識形態的影響。官方思想對文學以及武術的影響,更為突出。詩詞作為抒發情感的載體,不僅有“楊柳岸曉風殘月”的纏綿,也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諂媚”。詩詞的產生更多的為了上層貴族的奢靡生活的娛樂。所有文學多會受到統治階級的干預。同時不同的歷史時期,文學的特征也各有千秋,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上林賦》,奠定了漢賦的地位。由于格律優美對仗整齊的賦,缺少實在的內容,終被唐詩取代;唐詩的繁榮發展,豐富了文學的殿堂,苦于唐詩格律的限制,于是新的抒情題材,宋詞孕育而生,進一步豐富了文學的世界。但是,無論是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甚至明清小說總是反應作者的思想意識,這種思想意識必然會受到,階級地位、文化事業、以及人生態度等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同出唐朝,溫庭筠作為花間詞派的鼻祖,其世界卻是,“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一片鶯歌言語,婉轉悠長的脂粉氣息。而豪放派的詩人李白的世界,卻是“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大氣豪邁, 以及“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消萬古愁”的豪情。同樣的朝代不一樣的情感體驗。不一樣的意識形態,對文學的影響不一樣。作為武術又何曾不是那?
“學而優則仕”,不同的思想意識的灌輸,其目的各異。由于統治階級認為“俠以武犯禁”,歷來習武不被看做高雅之事,直到唐朝武舉制的建立,學武成了可以光耀門楣的大事。不少學子,棄文從武。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學武的思潮風氣昌盛。由于所處社會層次不同,武術必然受到思想意識的影響。習得武藝,有些人成為俠客,鋤強扶弱,打抱不平;有人,欺男霸女,惹是生非。不一樣的思想意識,導致習練武術的結果各異。清朝至民國時期,有些人學武術是為了保家衛國,有些人卻淪為漢奸走狗。但是,義和團扶清滅洋思想加之保家衛國思想的傳播,學習武術之人越來越多。這就是不同意識形態,對習武術目的產生的影響。總而言之,作為藝術的武術和文學都會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不論是過程,還是結果。
“一言以蔽之”,武術和文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無論從來源,以及“吟唱”或者追求的藝術成就而言,都有著較深的淵源。筆者認為,學習武術和學習文學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兩個最好路徑。期待喜歡文學的人喜歡武術,喜歡武術之人愛上文學,因為兩者之間具有較深的淵源。期待諸位都成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之人。
參考文獻:
[1]劉小新.純文學”概念及其不滿[J].東南學術,2003(1):140-141.
[2]周振甫.譯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詩經譯著[M].北京:中華書局,2002:701-702.
[3]張曉春,陳彩玲.中和之美”規范下的情與景論中國古代戲曲導演理論的“意境”觀[J]. 深圳大學學報,2007(1):122-123.
[4]老子[A].中華文化精華全集: 哲學卷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308.
[5]張曉春,陳彩玲.中和之美”規范下的情與景論中國古代戲曲導演理論的“意境”觀[J]. 深圳大學學報,2007(1):123-124.
[6] 謝應喜.武術的文化內涵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7(1):4-5.
On Wushu and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Yang Gang(Wushu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Abstract: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o achiev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dream, is the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to promote cultural soft power. In order to further show the charm of culture, promote cultural soft power, we need to find confidence of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starts the study from the culture of Wushu and literature as part of culture, by means of contrast, does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charm between Wushu and literature. The study not only finds their sources, "sing", ideology, and the value pursue have deeply similarities, but also finds their existing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words:Wushu Literature relations and orig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