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孟秀
摘 要:通過查看近期有關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論文,了解前人主要從地域特點、戰爭、人居遷移、宗教等因素分析對中國武術文化的影響,提出了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的新思路:地域文化——武術文化——地域武術文化。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傳統武術歷史與文化的信息系統內容框架。
關鍵詞:中國 地域武術文化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6)05—0040—03
1 引言
武術拳種的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它的地域性,地域性是中國武術的重要內容和特征之一。以地域文化研究為切入點對中國武術文化研究成果進行總結:郭志禹、郭守靖提出,地域文化——武術文化——地域武術文化的新思路;張勝利、郭志禹根據地域武術文化在宏觀層面上構建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立”字研究模式;申國卿提出地域武術文化研究以“發展”為主題的方向特點,又在“中國體育科學”上發表了地域武術文化的發展規律和轉型機制,反映了地域武術文化蘊含的傳統文化精華是當代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目前,以地域武術文化為博士、碩士論文題目的研究陸續發表,也引起人們的關注,主要的研究有隴右、燕趙、荊楚、浙江沿海地域武術文化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從地域特點、戰爭、人居遷移、宗教等因素進一步分析對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影響,以期為今后地域武術文化研究提供借鑒。
2 研究方法
通過收集資料和查找文獻,對中國地域武術文化進行研究與分析。
3 研究與分析
3.1 地理環境特點對武術文化的影響
中國武術中盛行的“南拳北腿,東槍西棍”的武諺,恰到好處地概括了由于地理環境不同而形成的南北、東西武術的地域性差異。凌揚藻在《蠡勺》中指出:“技擊之有南北二派,實由于天時地理之關系,出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之所能為也。”明代唐荊川的兵家典籍中描述《武編》記述:“山西劉短打,用頭、肘六套”,“趙太祖長拳,山東專習,江南亦多習之”。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中也記述明代的武術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富有地域性色彩。
廣東等地海洋環抱的地理環境因素則又賦予了嶺南武術進取務實的發展特點。而“隴上拳家存古意”之說,也正是隴右地理環境特點對于該地域武術文化特色影響的真實寫照;甘肅天水地區的殼子棍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孤島型”發展方式也是非常獨特的地域武術文化現象。
3.2 兵戈紛爭對地域武術文化的影響
持續不斷的軍事戰爭對于中華地域武術文化的發展及其特征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俞大猷的《劍經》等,被奉為傳統武術的經典據?!吨袊鴼v代戰爭史》記載,從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2061年間,發生在中州的戰爭位居榜首。中原戰爭頻繁的戰爭促成了隴右的尚武傳統,《漢書 地理志》、《通典 州郡四》中皆有隴右各地“修習戰備,高尚氣力,以射獵為先”,“多尚武節”、“名將多出焉”等文字記載。韓雪在對中州武術的分布、地域特征做了系統研究的基礎,論證了地理環境的一般影響、社會風俗的作用、政治經濟的左右是中州武術文化的成因。郭德兵在中原武術文化的發展研究中也做了一些探討。
戚繼光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軍事家先后被派赴吳越定倭,殘酷的軍戰啟發著這些武藝高強的將領紛紛開始了針對性極強的軍事武藝訓練。南宋岳飛的精銳之師被譽為“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自宋以來,中國武術的表演性和娛樂性功能一貫在吳越地域有著突出的展示。《中國武術史》中寫道:“偏安南方長江流域的漢族政權多享樂茍安,崇尚聲色玩樂。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娛樂性武術得到了較大的促進。”
3.3 移民運動對地域武術文化的影響
遭受長期戰爭的折磨,民族遷徙是人們想出逃離苦難的結果。伴隨著外來人口和異域文化的涌入,吳越地域的居民構成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自然而然地吸收百家武藝之長并潛移默化地勃發出文化融合的動力。從東吳到南宋,著名的永嘉之劫、安史之亂、靖康之難又為吳越帶來了三次空前的移民潮流;明末倭亂之際,強悍的日本刀法的引入和武術“手搏”之技外傳東瀛。巴蜀武術的拳種分布也呈出了明顯的地域特點——川西以成都為中心,其拳種風格接近南方拳種,以靈巧技法為主,代表拳種如火龍拳。位于北方的燕趙地域同樣表現出了與巴蜀、吳越武術相似的文化交融特征。如:祁家通背拳始傳于河北冀梁,經過與江南郄蠻子以槍換拳以及從河南馬氏學習刀法等過程,在廣泛吸收多家之長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槍、刀、手為一理的祁家通背拳種,少祁派剛中寓柔的特點則又體現了燕趙武術的融匯貫通傳統。
3.4 農村、城市武術文化的轉變
宋代農村武藝結社是在鄉村的基礎上建立的,除弓箭社外,北宋末至南宋初,各地鄉村居民還組織寓兵于農的抗金武藝組織“忠義巡社”,遍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諸城,發展規模甚大。農村武藝結社組織的出現,推動了我國民間武術的大力發展。武術陸續在農村與城市之間發展,但到民國時期,城市武術組織的大量派生,改變了原來武術主要在農村傳習、自生自滅的情況,形成了以城市武術組織為中心,推動武術的普及和發展。如中央武術館與精武體育會分別建在北京、上海,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地位的城市,更為突出了武術傳播的示范和導向作用。
3.5 宗教對地域武術文化的影響
宗教文化也推動著武術文化的發展,白蓮教以“反清復明”的口號在中國北方農村宣傳和組織,吸收習武者進入教會,教會內成立多種武術團體,促進了武術傳播,最為代表的是“義和拳”組織;乾隆三十年創立的“天地會”中傳習拳術人頗多,其中“洪拳”在天地會有著較為廣泛的傳播;“拜上帝會”是洪秀全在道光二十三年創立,太平軍在14年的戰爭中,轉戰十八省,將士將擅長的武藝也被帶往各地,促進了民間武術的交流和傳播。
武術文化不僅受到地域、戰爭、移民、都市、宗教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朝廷政治影響:從“武舉制”的興起到“武舉制”的滅亡,中國武術也發生大起大落的現象,在民國初期,武術又得到大力提倡。陰陽哲學概念在武術理論與技術中得到極為廣泛的運用,形成了極其豐富、色彩各異的技擊原理與方法。如《易經》八卦學說被武術廣泛采用,作為武術技擊理論的重要指導原則。
4 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蔣松卿的“楚文化與楚國武術”、陳榮亮的“閩臺武術文化淵源管窺”、高正的“武當山與武當武術”、劉綏濱的“四川武術與武當拳的淵源”、程大力的“少林武術通考”(2000年博士學位論文)和李成銀的“子午門功夫與齊魯文化”(《體育文化導刊》,2002年第2期)等一些學者發表了相關武術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郭志禹認為,近代唐豪的《少林武當考》和《少林拳術秘訣考證》以及徐震的《國術論略》是武術文化研究的開端,并提供假設的研究思路:武術文化區域——武術文化圈——武術文化叢——武術文化特質—— “武術文化圈”的武術共性文化特征——地域武術文化特征。在此基礎上,郭志禹繼續構建了傳統武術歷史與文化的信息系統內容框架,初步勾勒了中國武術的地域分布:燕趙、中原、齊魯、吳越、荊楚、閩粵、秦晉、巴蜀、黔貴、西北、關東、西域、西南邊疆、贛皖、廣西地方、海南地方、港澳、臺灣及其他區域武術。為后期學者對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信息,有利于武術文化在社會中的發展。但是,當前學術界的研究僅僅停留在研究地域、戰爭、政治等對地域武術文化影響的方面,對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研究的不夠充分,對武術文化的地域特征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定模式和規律,也沒有系統性。
郭守靖則在第三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上提出:以齊魯武舉人數與地域環境、習武風氣、民族性格的相互關系,得出,武舉制對齊魯地域武術文化的影響、武舉人分布規律和魯西與膠東的習武特點。后期在“文化沖突與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創新”上從文化學視角分析習武者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存在差異是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內部沖突的根源,其發展過程具有文化共通性,這兩種運動形式促進了地域武術動作技術的形成。為中國地域武術文化提出匯流地域內武術要素,整合拳種體系,世俗武術文化和精英武術文化同步發展的建議,為地域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的創新之路,深入的了解地域文化對武術文化的影響。
張勝利在2011年4月提出:梳理以本地域內的本體或相關武術文化劃分的研究區域,遵循“技術反映文化,文化影響技術”的原則對本地域內典型拳種進行個案研究,歸納和概括本地域獨特的武術文化現象和特征,來分析本地域武術文化形成發展的因素,命該研究模式為“立”字研究模式。初次為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構建模式,方便學者們對武術文化的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利于武術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與創新。
運用相關學科和相關的文化理論對地域武術進行分析和探索。如蔣松卿的《楚文化與楚國武術》、郝心蓮陳青的《黃河武術的自然文化背景》、李德祥《中國哈尼族武術文化初探》、汪俊祺的《徽州地域武術:一種民間文化現象綜述》等對地域武術文化研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這些研究僅僅是對地域武術中某一方面或某一文化現象的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定模式和規律還有待系統。申國卿在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發展規律及其轉型機制中認為,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當代轉型為國家軟實力建設奠定基礎,為中華文明提供思想資源與精神創造力。裘靜芳在研究地域武術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武術文化旅游的構想,論述了發展地域武術文化旅游有利于保護和傳播當地的武術文化以及經濟互動的作用和價值,并提出相應的發展策略。
5 結論
武術文化的地域空間,其在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武術人們豪放與細膩的性格差別,戰亂催生了斗爭結義,導致大批移民遠離家鄉,同時也崇尚了武藝的民俗武風,推動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特色的形成,為中國武術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奠定了沉韻的巨大基石。
武術文化在歷史發展、演變歷程中不斷推陳納新。其中研究學者們認為對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首先要將武術放到具體的文化區域內討論武術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然后在這種特定區域內提出地域對武術文化的影響,勾勒出中國武術的地域分布,并提出地域武術的發展規律,以防出現武術區域文化的雜糅現象。武術文化的傳播有利于國家形象的構建,為了展示中華多元傳統文化,就要充分研究地域中的武術文化,并將這種地域武術文化與國家形象構建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郭守靖,郭志禹.從地域文化學視角透視武術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6(5):71-75.
[2] 張勝利,郭志禹.中國地域武術文化的研究模式構建[J].武漢體育學院院報,2011(4):73-77.
[3] 郭玉成,范銅鋼.國家形象構建視域下的武術文化傳播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院報,2013(4):83-87.
[4] 杜舒書.秦晉武術文化研究[J].體育科學,2013(4):70-90.
[5] 郭守靖.文化沖突與中國地域武術文化創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0):14-17.
[6]王玉龍.山東省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傳統武術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Review of Chines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Research
Cong Mengxiu(P.E. School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100, China)
Abstract:By reviewing the recent papers on regional Wushu culture in china, the study tries to understand forefathers papers on chinese Wushu culture mainly from the 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war, human migration, religious factors doing analysis, puts forward new ideas of regional Wushu culture research: regional culture—Wushu culture —regional Wushu culture. Based on the study idea,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of traditional Wushus history and culture.
Keywords:China regional Wushu culture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