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藝
一、“大語文教學”的概念界定
大語文教學是以國家語文課程為主要內容,以課堂學習為主要載體,以學生自學、教師引導為主要方式,通過對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與整合、語文教學時間的重新調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融合等途徑,打破語文教學只教課本的內容限制,縮減課本內容所占教學時間,注重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大幅度擴充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在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學生的實際綜合應用語文的能力,實現語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大語文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一)大語文教學的推進是國家語文課程改革的勢在必需
自課改以來,各級教育部門課改方案層出不窮,課改呈現也可謂是精彩紛呈:全國性的課堂教學大賽,區域性教學展示交流活動,樹立標桿課改名校,推出各級教學名師等,從表面上看,課改似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功偉績,但仔細想想,不管是比賽也好,還是名師送課也罷,呈現在我們面前都僅僅是一節課,一篇課文而已。老師們都知道,一篇課文,它在全套語文教材里只是冰山一小角,況且,比賽課完后,上課老師與學生毫無關系。比賽與展示研討等只是語文教學中的“偶遇”,而現實中的我們和學生是長期合作的。所以,我們必須著眼于孩子的未來,跳出一節課,一篇課文的局限,從整套書考慮,從廣義的語文角度出發,為孩子終身語文能力打下基礎。現在,許多地區意識到這一點,紛紛表示要通過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來縮短課本教學時間,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至課外,提倡學語文多閱讀,學語文知生活,學語文得能力。由此可見,我們實施大語文教學是完全符合課改的發展趨勢的。
(二)大語文教學的推進是源于語文教材本身的編排局限
縱觀一至九年級的語文全套教材,所編排課文均是篇篇經典,編委們竭盡心力將名家名作全篇納入或精心刪改,力求為母語教學打造一方五彩斑斕的晴空,讓孩子們能借助課文品悟語文之美,傳承語文之精華。但是,語文豈止學學課本上的內容就夠?國內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國外優秀的文化經典,都還游離在我們的課本之外,我們手中的課本就如天地蜉蝣,滄海一粟,雖有代表性,卻無法代替全部。大語文教學將課本內容教學時間縮短,節省出來的時間用來廣泛閱讀,勢必能彌補課本教材的編排局限,讓語文學習走進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同時,大語文教學將為課堂教學帶來一系列的改變:課文成為教學的例子,將教學視角向經典、向生活、向社會進行整合與延伸;學生將為自己的需求而學習,老師只是合作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為多樣;教學效果不再只看結果,它更注重過程。
(三)大語文教學的推進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有力途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綜合素養不單單指語文單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或辯論、演講、朗誦等能力,它還包括培養學生的這些綜合能力: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獨立思考、敢于批判的研究精神;大膽嘗試、勇于挑戰的創新思維;奮發進取、不畏艱難的陽光心態……大語文教學將教學重點由課本教學移至能力培養,從課本教學中節省出來的大量語文教學時間不僅用于課外閱讀,還將開展各式各樣的語文活動,如閱讀分享會、課本劇演出、綜合性學習活動匯報等,多項語文活動的開展將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大語文教學的推進是基于課改后學生產生的學習需要
如今,課改的浪潮席卷教育界各個角落,傳統的教學模式逐步打破,而在新型教學模式的實踐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學生的知識需求量也日益擴大,加上如今課外學習資源相當豐富:家長的重視,圖書館的普及,電腦網絡成為學習幫手,各界教育人士對教育資源的開發等,學生的知識面越來越寬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日漸提高,語文課本的學習已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他們需要更多的知識注入,如若我們只停留在教課本上,學生勢必會慢慢消耗學習語文的熱情,綜合能力的培養也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