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艷
從2008年,小學作文教學開始走進賽課活動,我校老師也有幸參加了兩次作文賽課。三屆的作文賽課后,能夠感受到一些好課給教師的作文教學起到的引領作用。但縱觀現狀,小學作文教學仍是小學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也仍讓學生望而生畏。為了寫好作文,師生都付出許多努力,收效卻不大。筆者認為,當前作文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寫作時感到無話可說,沒事可寫;如何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學會感悟,積累寫作素材;老師下了很大功夫,在習作中給予方法指導,但效果總是不夠明顯;學生不能把閱讀中所積累的語言和寫作方法運用到習作中,不能準確生動地表達所見所感,怎樣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作文總是內容不具體,語句不通順……這些難題,歸納起來,從學生習作感到困難的角度說,不外乎就是寫不出、寫不好、不愿寫。從教師指導的角度看,也不外乎兩類,就是指導“寫什么”和“怎么寫”。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我認為應該讓學生樂讀、樂觀、樂說、樂寫,從而使作文教學真正實現高效。
一、引導學生閱讀積累——樂讀
(一)精讀課文,以讀促寫
1.在閱讀材料中,通過在教學中營造情感的氛圍,使學生如置身其中,情動而辭發,激發了寫作動機和興趣,作文就顯得親切了。如借助圖畫再現情境:學習人教版第五冊第一組教材后,學生都深深感受到秋天的美,此時,請學生用筆將心目中美麗的秋天畫出來,邊畫邊想象,然后記錄下來,這樣,學生很輕松就完成了一個寫秋景的習作。
2.在閱讀教學中,借助范文形象地告訴學生如何習作。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分析這篇寫人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表達方式,體會作者是如何選材,如何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具體生動。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的結構格式、謀篇布局的方面模仿學習。課后,讓學生模仿本課寫作特點寫一篇寫人的習作。
(二)博覽群書,豐富積累
1.激發讀書興趣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就得營造濃厚的“書香”氛圍,讓學生置身其中。比如,搜集有關的讀書名言,帶領學生理解與欣賞;給學生講名人與書的故事,讓學生體會讀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交朋友的強烈意識;隨時向孩子推薦一些好的書籍,如一年級的時候,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故事書,如《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因為這一類書最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還可以號召他們把書帶到學校互換,利用早讀和午間教育交換讀,慢慢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還可以讓他們把自己看過的故事告訴小伙伴們,不僅增進了和小伙伴的友誼,而且還鍛煉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2.營造讀書環境
在教室布置圖書角,班級適當訂閱《作文報》《課堂內外》等讀物,營造“處處皆讀書”的環境;然后,構建“展示平臺”,讓學生交流讀書心得,推薦所讀好書,讓愛讀書、會讀書的少數學生去影響其他學生,從而營造閱讀的氛圍。
二、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樂觀
(一)走進文本,舉一反三
觀察是寫作的基礎,根據作文的需要,觀察的對象可以是實物,可以是投影,可以是錄像,也可以是照片。小學生觀察要有順序、有重點,才能達到觀察目的,才能寫出通順、具體的文章。
(二)走進自然,豐富素材
人教版十一冊第一單元就是讓課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其實,就是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調動身體感官,走進大自然,欣賞上蒼賦予的豐富自然景觀。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走進大自然,關注大自然,從不同角度去觀察大自然,作文時才會有話可寫,獨特的感受才會油然而生,童真、童趣也會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激發學生習作的欲望——樂寫
(一)情景再現,以“趣”激趣
教育家贊可夫說:“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的獨有想法表達出來的氣氛中,才能產生出使兒童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由此可見,創設良好的情境,活躍課堂氣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在寫作時就感到有話可說。
(二)感受成功,以情激趣
成功的喜悅能增強自信心,能讓學生滿懷樂趣地學習。比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文當范文念讀,也可以把一些后進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課堂上講讀,讓學生有比較,可學習,以此激發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作文興趣。其次,為作文中的閃光點“點贊”,哪怕只是一個詞用得好、一個句子寫得生動,也要鼓勵學生,讓學生覺得“我也會寫”,從而向“樂寫”邁進。三是嘗試成功激趣。動員學生向報紙雜志社投稿,或參與鎮、縣、市乃至全國的作文比賽,品味作品發表或獲獎后的快樂。
總之,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日之功,我們應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不斷豐富積累。同時,尊重他們的獨特感受,讓學生輕松、自由地表情達意,感受習作帶來的無窮樂趣。這樣,習作教學就真正成為師生暢游的樂園,習作水平也才得以真正提高。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