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俠
教育是一項事業,“教書育人”是教育的目的。“教書”顯而易見,就是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育人”則是教育學生成為有道德的人。教書與育人是分不開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上的滲透。小學語文教學就是一個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下面,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一、在朗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在朗讀教學中德育滲透,學生非常容易領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讀課文時,在讀準字音的前提下,慢慢就能理解文章。教師講完課文以后,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此時,是德育滲透的最好時機,讓學生在對課文理解的基礎上,再次帶著自己的感情去讀課文,思想感情自然會非常到位。老師再將感情升華,德育滲透自然水到渠成。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就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再跟著學生一同學習課文,當講完課文后,學生已經產生了很強烈的同情心。此時,我再讓學生帶著自己對小女孩的同情讀課文,讀完文章,我會問學生:“你的生活是怎樣的?你是怎樣過年的?”通過學生的回答,讓學生發出珍惜現在幸福生活,好好學習的共鳴。如果講完文章就直接做習題,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帶著自己的感情讀課文,感情的升華、德育的滲透就不會深入學生心中,效果自然不明顯。
二、在作者簡介和社會背景介紹時進行德育滲透
在語文教學中,學習一篇文章之前往往要先介紹文章的作者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愛國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講愛國題材的文章時,教師可以抓住作者簡介和文章社會背景介紹來對學生進行德育。如講《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對學生熟悉的作家魯迅,補充介紹他棄醫從文的經歷,讓學生明白:魯迅棄醫從文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國民,拯救祖國。在學習《詹天佑》一課,讓學生知道清朝末年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后,技術力量薄弱,受到帝國主義的嘲笑,詹天佑在全國人民的殷切希望下不畏艱辛修筑了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長了中國人的志氣。而詹天佑為什么能成功地修筑京張鐵路?因為詹天佑本身具有過硬的本領,有為國爭光的思想,敢于迎刃而上、敢于創新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延伸這一問題,使學生認識到一個人沒有本領不行,只有掌握了真本領,才能幫助他人,奉獻國家,人活得才有價值。教材中還描寫了不少歷史人物中的愛國志士,他們身上凝聚著深厚的愛國之情、至死不渝的報國之志。這些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動教材。
三、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作文輔導中也是教師進行德育滲透的好時機。作文是學生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感受。教學生作文就是教學生做人,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的過程。我在寫作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有:
1.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觀點
學生寫作之前一定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有健康對待事物的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文課上不但要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想道德觀教育,以確保學生的作文思想健康、積極向上。只有道德觀念積極向上學生才能寫出好的作文。可見,作文課上教師首先要進行德育滲透。
2.思想升華
確立正確的觀念是第一步,學生的作文要有自己的思想升華。學生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感受表述清楚后,要有自己的思想表露,教師要注意在學生把自己的思想升華成一種觀念、一個中心時,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引導,這是生活實踐向認識發展的深化,是練人育人的好機會。
3.及時教育
當批改學生作文時,教師會發現一些觀點錯誤或者不健康的作文,或者學生對某些問題的評價不正確、用詞不恰當,也是教師進行德育的好時機,將錯誤及時指出,及時教育。
四、認真研究學生,根據學情深化德育滲透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什么教育都離不開對學生的理解這個前提,德育也是如此。德育不能以老師的德育宣傳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學生應該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對事物的正確理解與感受。當學生的觀念產生一些偏差與錯誤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及時教育。小學階段的學生,還處于道德觀、價值觀的確立階段,還沒有真正地形成道德觀、價值觀。所以,此時的道德教育尤其重要。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向學生傳達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學生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慢慢體會,逐步形成對待事物積極向上的態度。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是一個長期的教育過程,教師不能急于求成,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德育滲透,讓學生在理解教師滲透的道理、觀點的基礎上,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體會,逐步將理論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才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總之,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都會涉及學生的思想教育,在教學中教師要捕捉各種育人契機,開辟條條渠道,使德育滲透猶如涓涓細流淌進學生心田,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品格的養育!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