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健
細細品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它更加注重寫作的興趣,注重發展個性,注重打好基礎。它把小學階段寫作定位于“習作”,還有意淡化文體,不再要求小學生“會寫簡單的記敘文”。中年級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高年級僅僅是“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只要求“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和“能根據習作內容的需要,分段表述”。而且刪去實驗稿高年級“40分鐘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習作”的要求,這些改變真正地降低了學生習作的要求。仔細琢磨,語文課標對習作要求進行如此的調整,是有原因的。
應該說小學生的作文只是一種練筆活動,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目的是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自主寫作,自由表達,張揚他們生命的個性。可是不少學校和教師至今還把那些偏高的作文要求作為評價的標準,給學生作文賦予了那么多的條條框框,結果是學生依然害怕作文,厭惡作文。比如,我們總是高高在上地俯視孩子們的世界,以錯位的主觀主義思想迫使學生的習作背棄了應有的童心、童真、童趣。再者教師的作前輔導形成了固定的套路,過于追求表達的形式、手法的運用,從審題到立意,從選材到謀篇,從修辭到布局,從過渡到呼應,一絲不茍,環環相扣。其三,教師改作文,習慣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文化標準,用成人的處世哲學和態度,從原則和理論的高度對學生提出苛求。其四,很多語文教師認為多寫是提高學生作文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其實這些做法,不經意間嚴重挫傷了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從某種程度上講,這種教學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遏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變成了孩子暢想暢言的枷鎖,扼殺了孩子的個性、靈感的火花。所以,走出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切實降低作文教學要求,還給學生習作的生命光彩,是當前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立足生活,開掘習作的“源頭活水”
任何文學創作的素材都來源于生活。學生的作文也不例外,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感悟,去尋找寫作源泉。葉圣陶老先生曾說:“訓練學生作文,必須注重傾吐他們的生活積蓄。”葉老先生所說的“生活積蓄”也就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取的感受和體驗。我們要教會孩子們選擇獨特的視角,觀察生活,品味生活,抓住生活中許多稍縱即逝的情緒體驗,沉浸其中,細細揣摩。要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我們應當盡可能多地創造讓孩子深入生活的機會,精心組織設計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吸引孩子們積極參與,親身體驗,獲取直接經驗,進而深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陽春三月,我們可以讓孩子們去踏青尋春,看菜花,聞春風,放風箏;雙休日,我們可以組織學生義務打掃,參觀工廠,社區聯歡;寒暑假,我們可以動員家長帶學生外出旅游……這些體驗,藏留于孩子們的心底,聚沙成塔。當孩子的“眼睛成為照像機”“耳朵成為留聲機”的時候,他們的記憶倉庫一定會變得琳瑯滿目,豐富多彩;那些熟悉、鮮活的形象一定會在他們的頭腦中變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但同時,還需教師恰到好處地點撥與引導,讓學生有東西可寫。
二、愛上閱讀,引領學生在浩瀚的閱讀中積累
有了真實的生活,豐富的積累,以后的寫作就會得心應手。韓愈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學生的作文要言之有物,文思泉涌,離不開廣泛的閱讀和厚重的積累。“書是有字的生活。”教師應當引領學生走進書的美妙世界,讀中外名著,讀百科知識,讀童話傳奇,讀兒童文學,學會粗讀細品,心無旁騖;學會沉默閱讀,體察涵泳。廣泛的閱讀不但能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而且能豐富其語言積累,充實其知識倉儲,提高其寫作能力,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其性情,提升其審美水準。當那些經典、純凈的文學語言在學生的心中積淀、內化,成為其思想表達的工具時,我們何愁學生人文素養、文學修養不提高?當然有的學生書看得不少,但收效甚微,寫作也不見有提高,這多半是因為閱讀方法不當。因此,我們不能只讓學生讀書,還要教他們如何讀書。引導他們閱讀時做好讀書筆記,包括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背誦寫得好的段落、摘抄好詞佳句、加小標題,借此來控制閱讀的注意力,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學生性格不同、觀察習慣不同、細心程度不同,觀察到的事物往往差距很大,即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文章就會有不同的見解。但不管怎樣,即使只收獲一點也是收獲,也是對自己的一點充實。學生有了閱讀興趣,開闊了視野,寫作的時候素材也就多了,自然不會再為寫作而苦惱了。
三、呵護童真,還學生作文的自由
我們面前的孩子,他們是那么的天真爛漫、充滿稚氣。他們總懷著純真的感情去對待一切,在作文中也不時閃爍著孩子的童言。對此,作為孩子的良師益友,在作文講評、修改中,我們應去維護和發揮孩子們作文中那無邪的童真,不能扼殺孩子的童真。如有一位學生寫到他幫媽媽洗碗,媽媽給了他兩元錢,他很高興地接過來,因為可以買自己喜歡的粘貼了。而另外的一位學生卻寫道:我對媽媽說:“不用,這是應該做的。”看出來,第一位學生寫出了他的真實想法,寫出了一個孩子的童真,我們又怎能說他沒有好思想呢?怎能讓他把這段話修改掉呢?因此應多給學生自由創作的空間,讓學生敢于直抒生活的本來面目,教師不要以成人的視角去評學生的作文,應蹲下來看孩子的富有童心的文章。只要是真誠的、真實的,我們就該提倡,我們要尊重學生獨特的心靈感受,我們要傾聽的是學生真情實感的流露,鼓勵學生喜歡怎么表達就怎么表達,喜歡怎么寫就怎么寫。
總之,要走出作文教學的成功之路,就要堅決貫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精神,找準定位,還需要我們多加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讓每個學生寫出自己的習作,還給學生習作的生命光彩。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