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琴
摘 要:繪本一般圖文并茂、色彩鮮艷,對孩子的視覺沖擊比知識效果來得直接、強烈,可以給予幼兒以情感、想象、聯想和審美感的啟迪。但是,幼兒識字量少、理解力不強,難以把握繪本的要點,還遠不能進行完全意義上的自主閱讀,還離不開教師的點撥與導讀,還亟須師幼互動開展繪本閱讀教學。著重闡述了教師在繪本閱讀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從而使幼兒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勇于探究,進而讓幼兒想說、敢說、愛說、會說。
關鍵詞:幼兒繪本;提問;想說;敢說;會說
3~6歲的幼兒正好處于一個“讀圖”的年齡段。幼兒繪本一般圖案精美、文字簡練、色彩鮮艷。對孩子的視覺沖擊比知識效果來得直接、強烈,不但可以給予幼兒以情感、想象、聯想和審美感的啟迪,而且還是他們日后繼續學習獲取成功快感的源泉。但是,幼兒識字量少、理解力不強,還遠不能進行完全意義上的自主閱讀,在繪本閱讀中,教師不應簡單地讓幼兒自己去觀察那些精美的圖案與模仿重復畫面語言,同時,還應該積極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描述事物。鼓勵幼兒展開聯想與想象,去尋求不同的答案。促使他們調動、遷移已有的生活經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依照繪本上原有的語言范例,通過置換填補來表達一種新的意思,有效提高幼兒口頭的表達能力。
繪本閱讀活動一般是通過師幼對話、幼幼對話交流互動這一形式進行的。在教師的循循善誘、層層點拔下,幼兒大膽探究,勇敢質疑,積極應答,達到有效地促進幼兒語言運用能力提高和發展的教學目標。在如此的師幼互動中,不難看出,提問是教師、幼兒和活動內容三者間實施互動的橋梁,是決定活動能否有效進行的關鍵所在。一個好的提問設計,可以極大地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興趣,啟迪幼兒積極思維,充分調動幼兒繪本閱讀的積極性。否則,就難以激起幼兒探究的愿望。因此,在幼兒的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提問行為的有效性就顯得至關重要。教師有效的提問可以起到“關鍵之處點撥,問題之間銜接,重點之處強調,阻塞之處疏導”的作用。設計精當的提問可以引領幼兒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直達探究事物的核心。
一、誘發欲望,經驗遷移,讓幼兒“想說”
提問是幼兒教師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是誘發幼兒學習欲望的工具。教師在繪本閱讀活動中向幼兒出示圖片后,可以運用信息式直接提問,簡潔、利落、明確。目的在于最短暫的時間內迅速吸引幼兒注意力,粗略地觀察繪本畫面,獲取最初的表象信息,為后面的講述活動順利實施奠定基礎。例如,中班的繪本《公共汽車到站了》教學。教師創設公交車的情境,先播放汽車行駛的聲音。問:“聽聽,這是什么聲音?”(喇叭聲),然后放映出公共汽車的畫面。問:“你們乘坐過公共汽車嗎?你們乘著公交車去過哪里?有沒有不同的地方?”教師一連串的提問,勾起了孩子乘車的記憶,激發了大家述說的欲望。大家爭先恐后地說出:“我坐公共汽車到過×××。”由于幼兒在講自己乘車經歷時,有了確定的方向,所以能準確抓住問題線索,進行積極有效的思維。因為教師的提問聯系了孩子們這方面的生活體驗,而要求講一句完整的話,對幼兒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所以,大家在講述時,都能踴躍投入,積極參與。這樣對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從開放到封閉,讓幼兒“能說”
“繪本閱讀”作為語言文學教育材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其中一部分內容為較單純地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而另外很大的一部分則是培養孩子們優良品性和道德情操,進行德育的有效工具。教師在組織繪本閱讀活動時,既要設計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的提問,以拓展幼兒思維空間,激發幼兒思索和探究,讀懂繪本的畫外之音,又要設計一些封閉性的提問,引導孩子在看圖中讀懂故事、發現細節、感悟內涵,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
封閉性提問和開放性提問是閱讀活動中的兩類提問。封閉性問題一般屬于直接的、低層次的,其答案是唯一的;開放性問題則屬于間接的、高層次的,答案是多樣的,需要孩子更多地遷移個人的生活經驗來建構自己的理解與和闡述。美國學者認為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某一閱讀內容的提問,最好逐漸由開放性問題向封閉性問題轉變。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由開放性到封閉性的提問要反復出現若干個回合。例如,在中班閱讀活動“有用的植物”中,教師從一張小朋友生病治療的畫面,引發了大家對于中草藥的討論。教師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小朋友會生什么病?感冒會有什么癥狀?你感冒發燒時吃什么藥?中醫會給小朋友開什么藥?大家認識這些藥嗎?它們是怎么樣的?這一系列問題就是從開放性逐漸轉向封閉性。開放性問題和封閉性問題二者的比例要合理。有關研究表明:再憶、回現的封閉性問題一般占七成~八成為宜;而需要幼兒進行拓展、推理的開放性問題則以兩成左右為宜。能回答這兩類提問的對象,覆蓋了全體幼兒。加上“有用的植物”隨處能見,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大家回答起來就比較順利,投入也比較積極,容易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循序漸進,層層遞進,使幼兒“會說”
在繪本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把握教育時機,根據幼兒的觀察程度,采用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提問方式,引導幼兒根據繪本提供的線索,層層遞進,大膽述說。遞進式提問的針對性比較強,幾個問題之間互相聯系、呈現遞進關系,有利于培養幼兒思維的邏輯性,加強思維活動的密度和深度,并組織成一句句結構完整的語言,對大多數的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挑戰性的。在提問過程中,教師要隨機把握幼兒的思維動向,重視調控思維清晰度,引導幼兒把話說得清楚、連貫、完整、有條有理,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
例如,大班繪本《我的幸運一天》故事情節充滿了戲劇性和趣味性。內容講的是一頭小豬不小心闖進了狐貍的家,小豬沉著冷靜,用智慧逃離險境,使狐貍貪婪的一天變成了小豬幸運的一天。故事角色形象鮮明,語言多次反復,情節不斷變化,教師通過啟發引導幼兒看看、想想、猜猜、說說,大膽推測故事的發展情節。使幼兒在不斷地猜測中,被繪本情節深深吸引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遞進式的提問,先讓幼兒仔細看畫面,看圖描述,再理解畫面,然后開始畫面外的想象;引導幼兒找出前后兩幅畫面之間的聯系;最后,將幾幅畫面連貫起來進行具體、詳細描述。要讓幼兒注重對前后情節的因果關系做出合理的判斷與分析。這樣的提問可以讓幼兒更深入地理解繪本,有效提高孩子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在繪本學習的寬松氛圍中,通過完整的語言講述,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總之,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所指出的:“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要想讓幼兒的語言能力得以更好地發展,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加強培養的力度,反復訓練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講述是訓練的最主要形式。講述的形式可以多樣化,除繪本閱讀外,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談話類活動,要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利用積極、有效提問,讓每個幼兒都想說、能說、會說。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促進各方面和諧、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婧梅.圖畫書在幼兒園早期閱讀教育中的運用[J].時代教育,2008(7).
[2]姚雪姣.兒童繪本教學現狀研究[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1(12).
[3]邊軍.提高教師提問技能的策略[J].早期教育,2006(1).
編輯 王團蘭